![《逍遥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5】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782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逍遥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5】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782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逍遥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5】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782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5】 教案 3 次下载
-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 教案 4 次下载
- 《逍遥游》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 教案 4 次下载
- 《陈情表》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5】 教案 1 次下载
- 《陈情表》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 教案 3 次下载
必修五6 *逍遥游教案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六课。《逍遥游》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庄子是苍老的,他的身上全是岁月。
庄子拄着拐杖,他想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化身为一只蝴蝶,梦见蝴蝶飞过沧海,梦见沧海流下最后一滴泪。
庄子是多情的,他用篱笆外的月亮编织黄昏,云霞片片落下,绕过他的手指和心房。庄子专注的看着,如此深情,如此认真。
庄子不爱君子,他就是君子。
庄子不问幸福的高度,他只看见一只蝴蝶,飞过手心,飞过沧海。
【设计意图】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庄子,姓庄, [1]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2-21]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1]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2.写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需要知人论世,特别是庄子,以便更好理解作家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研读赏析
(一)解读文章。
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三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二)写作技巧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怒而飞。“怒”通“努”,鼓起翅膀。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表“呢”。
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才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分辨。
而御六气之辩故夫知效一官。“知”通“智”,才智。
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力。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返回。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词。
腹犹果然。果然,古:很饱的样子;今:副词,表示所说的事实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料相符。
小年不及大年。年,古: 寿命;今:年岁,年纪。
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古:四季。今:①指《春秋》,②历史上的一个时代,③春季和秋季,④人的年岁。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义:海动风起;今义:海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古义:山野的雾气;今义:不是家养的马。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扶摇,古义:旋风;今义:盘旋而上,腾飞。
众人匹之。众人,古:平常人,普通人;今:很多人。
不过数仞而下。不过,古:不超过;今:表示转折关系,却。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然后图南。然后,古:这样才,这样以后;今:表示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 ,怪事。
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作动,南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往南飞去。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形作名,郊野。
不过数仞而下。名作动,降落。
然后图南。名作动,南行。
此亦飞之至也。动作名,最高限度。
德合一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
而征一国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信任。
虽然,犹有未树也。名作动,树立。
4、一词多义。
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或这。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它。
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表揣测语气,大概。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凭借。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息:
去以六月息。风。
以息相吹。气息。
贱息舒祺。子女。
偃旗息鼓。停止。
苏武气绝,半日复息。 呼吸。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名义。
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说明。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动词,命名。
隳名城,杀豪杰。形容词,著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形容词,出名。
名列前茅志。名词,名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图:
图穷匕首见。地图。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图画。
而后乃今将图南。打算。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谋划、筹划。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谋取、设法对付。
置:
置杯焉则胶。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放下。
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仕途不顺。
适:
适莽苍者。到、往。
始适还家门。出嫁。
适得府君书。刚才。
处分适兄意。依照。
少无适俗韵。迎合。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享受。
适与羽船会。恰好、刚好。
5、句式。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状语后置句。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此小年也。判断句。
此大年也。判断句。
此亦飞之至也。判断句。
此大小之辩也。判断句。
而莫之夭阏。即“夭阏之”,宾语前置句。
之二虫又何知。即“知何”,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 即“以奚”,宾语前置句。
彼且奚适也? 即“适奚”,宾语前置句。
而彼且奚适也?即“适奚”,宾语前置句。
其自视也。即“视自”,宾语前置句。
翱翔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
定乎内外之分。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
辩乎荣辱之境。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
固定句式:
①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 是…… ,还是……。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呢。
【设计意图】 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全文小结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逍遥游》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3 *宇宙的未来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3 *宇宙的未来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