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四杜甫诗二首教案
展开《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杜甫诗二首》选自第二单元,《登高》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诵读
2、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佳节前后,长江岸边,秋风凛烈地吹着,万木凋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本是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动荡,老人远离家乡,孤独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贫病交加,面对飘摇社稷,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吟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
【设计意图】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创作背景引发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
二、走近作者,介绍背景
1.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景的关系。
三、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播放音频,聆听欣赏,领悟情感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文研讨,品味鉴赏
(一)赏悲秋画面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江岸登高图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是诗人 “转徙江湖间”孤独漂泊、老病无依的象征。
2、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几种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两种:无边落木、滚滚长江。——长江落木图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瑟、悲凉、凄清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二)品家国之愁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极言离家之远,“百年”专指暮年已至;“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独登台”写诗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国事艰难,年老多病,欲报效国家,奈何力不从心,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欲借酒浇愁,奈何因病断酒,这无限悲愁,如何消散?——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潦倒诗人的心头。
国家战乱,民不聊生,诗人年老多病,颠沛流离,既忧身,又忧民,更忧国。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赏析文章的画面美,解读苏轼在文中所抒情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
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困顿的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第二课时
一、回顾检查
分组检查背诵和默写情况。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
【设计意图】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创作背景引发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
三、介绍背景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景的关系。
四、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播放音频,聆听欣赏,领悟情感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文研讨,品味鉴赏
(一)赏旅途夜景
1、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中“夜”相照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旅途之夜诗人的孤独寂寞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细”“微”“危”“独”“飘”“一”等字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寞。
3、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1)一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二组:垂野之星、平野、月、江流
(2)第一组:细草在无边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的危樯和一叶孤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萧瑟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二)品旅夜愁情
1.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感情?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赏杜诗风格
这首诗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代表性诗句是哪句?这句话是不是把作者此时的孤寂心情抛开了?谈谈你的理解。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并没有抛开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写天地之广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月涌,更显大江流动,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可见,这两句虽是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写景描写,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赏析文章的画面美,解读苏轼在文中所抒情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旅夜途中,诗人心情可想而知。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 “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 “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 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一叶扁舟的渺小与微弱,舟中人的孤单凄凉,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七、延伸拓展
1.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两首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2.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学生分组互助回答,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通过选择一个角度来赏析诗作,通过品味写景句、抒情句,自我质疑、自我品味,自我解决。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质疑,去领悟,这正是置身诗境,增强学生诗歌阅读体验的一个深入考虑。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发现诗意*4 观 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发现诗意*4 观 火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四*4 观 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4 观 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及背景材料,整体感知,正文解析,品味鉴赏,赏析小结,能力提高,拓展训练,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