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练习: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展开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褶皱
C.向斜 D.断层
2.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哪处开采最合适?( )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该地打算修一条南北向的隧道,最合适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图中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富集,也适合修建隧道。
答案:1.D 2.C 3.C
4.向斜山的成因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海浪侵蚀作用强
B.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外力侵蚀
C.岩浆岩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D.地壳水平挤压过度,岩层破碎
答案:B
5.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熔岩高原
B.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C.火山锥只是由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D.由于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所以火山高度多在5 000米以上
解析:火山喷发时,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日本的富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火山规模有大有小,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答案:B
6.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和铁路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解析: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较小。
答案:B
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的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 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
答案:(1)D C B
(2)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3)D C
(4)D 在背斜部位可利用岩层的天然拱形,结构坚固,工程量小,而且不易积水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褶皱构造
2.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 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 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 P地地下水丰富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其应用。常见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等。第1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为向斜构造;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为背斜构造。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第2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在Q地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答案:1.D 2.B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由甲到丁,岩层由老到新。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由新到老,故为向斜。第4题,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顶部易含煤层气,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所以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3.C 4.A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据此完成第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答案:5.C 6.A
浮来山因山顶岩石类型在其东西两侧30千米内绝无仅有,被古人称为浮来峰、飞来峰,有人用推覆构造来解释其成因。推覆构造是一种岩层位移很大的断层构造,其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的岩块之上。读推覆构造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8.据题干材料推断浮来山的形成过程是( )
A.外力侵蚀—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地壳上升
D.推移上覆—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断块抬升
解析:第7题,在没有发生水平挤压时,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最上面的②岩层最新,最下面的①岩层最老,黑色岩层之上的④岩层要比黑色岩层之下的③岩层新。第8题,据地质构造图推断,该处岩层先是水平挤压并发生了断裂,之后左边岩块在相对运动中推移到右边岩块之上,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上覆岩块中破碎的部分被侵蚀,剩下孤零零的浮来山。
答案:7.C 8.B
读图,完成第9~10题。
9.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10.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解析:第9题,甲地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广西地区分布广泛且典型。第10题,由图可知:乙处比甲处受到的侵蚀作用强烈,乙处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典型的向斜山;丙处地表岩石破碎,地层倾斜方向和坡向一致,位于断层附近,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发生滑坡现象。
答案:9.C 10.C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所示山岭是由( )
A.背斜形成的 B.向斜形成的
C.岩浆喷发形成的 D.断层形成的
12.以下地形区中,由该图所示构造形成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唐古拉山
解析:第11题,从图中断层组合中岩体的升降运动方向可以判断为断层形成的断块山。第12题,只有庐山为断块山,其他为褶皱山。
答案:11.D 12.A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甲、乙、丙、丁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14.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解析:第13题,依据岩浆岩丙与断层甲的形态可知,该处应先出现褶皱,然后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后来出现断层,最后上层接受沉积。第14题,褶皱顶部及断层处岩层破碎,易于采石。该处有断层存在,不宜修建大型工程。背斜内并不都存在油、气。
答案:13.C 14.A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5~16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 最大限制坡度 |
公路 | 9° |
铁路 | 8° |
材料二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
项目 | 土石方 |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 造价 |
山地/平原 | 1.5—2 | 7—11 | 2.2—3 |
山地/丘陵 | 1以上 | 2—3 | 1.5 |
15.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在山区,修建公路的难度大于铁路
B.就对地形坡度的适应性而言,铁路优于公路
C.在山地地区,应优先建造铁路,其次才是公路
D.在山地地区,应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1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山地>平原>丘陵
B.修建普通铁路的造价:平原>丘陵>山地
C.修建普通铁路的难度:山地>丘陵>平原
D.同样直线距离线路的弯曲程度:丘陵>山地>平原
解析:第15题,由材料一可知,修建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大,故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应优先修建公路,工程难度小。第16题,依据材料二,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造价、难度都是山地>丘陵>平原,山区线路弯曲程度也大于丘陵和平原。
答案:15.D 16.C
17.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米)平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背斜中心在 处,判断依据是 ,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主要是 。
(2)向斜中心在 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 ,其成因是 。
(3)最可能发育有地下暗河的是 (填数码),理由是 。
(4)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哪些自然因素?(可从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⑥ 该处岩层最老,而两侧岩层较新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较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该区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可溶性较强,易被侵蚀成谷地
(2)③ 山岭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3)⑤ 该区域为石灰岩,可溶性强,易发生溶蚀作用
(4)注意地形的分布,山间河谷地带是公路选线的基本位置;注意山体坡度,应避开陡坡,且修成迂回曲折的“之”字形;注意地质情况,避开断层线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
18.读“交通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的选择、交通运输 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 为主,原因是 。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方式,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 ,理由: 。
b处 ,理由: 。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 。
解析:依据图示,a地位于平原,地势平坦,该线路通向大城市,线路弯曲会增加运营时间和成本,增加工程量和土地占用面积;b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线路应呈“之”字形弯曲。甲、乙均为中等规模城镇,线路经过既增加了线路的交通量,提高了利用率,又方便了甲、乙两城的交通出行。
答案:(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势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