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1.了解孟子及其《孟子》;2.朗读训练;3.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4.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难字、词、句的意义;5.背诵并默写全文。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夫( ) 郭( ) 粟( ) 寡( ) 戚( ) 畔( )
二、初读课文•识文辩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三、再读课文•释义翻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着、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 )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3.然而不胜者 (这样,可是。)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5.亲戚畔之 (代词,他。)6.寡助之至 (动词,到。)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靠”。)
第一部分 (1)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第三部分 (4)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排比句式)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 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 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价值,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孟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简单小结,学生小结,你学到了什么,孟子语录,孟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闯关图,骰子PK赛,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11,第四组12,结构框架,写作特色,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