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212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达标测试,文件包含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原卷版doc、21《女娲造人》精选习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十一课 女娲造人
精选练习
基础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娲( ) 澄澈( ) 掺和( )
泥潭( ) 气gài( ) jì mò( )
【答案】wā chéng chān tán 概 寂寞
【解析】 区别chéng- dèng 概-慨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 )
(2)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
(3)兴致高,情绪热烈。 ( )
(4)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
【答案】莽莽榛榛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灵机一动
【解析】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西游记》给人们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斩妖除魔的大英雄孙悟空的形象。
C.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拿了那么多金牌,大家都眉开眼笑。
D.5月20日,我市各级部门认真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灾后救助工作。
【答案】A
【解析】“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
②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
③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
④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⑤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过渡时期的生物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
A.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答案】A
【解析】③①句读表示时间,应衔接。④句“它”承前指代,应在段末。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 )
(2)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
(3)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 )
【答案】动作 神态 心理
【解析】(1) 标志性词语“掘起、揉团”(2) 标志性词语“眉开眼笑”(3) 标志性词语“觉得”
6.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捏成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繁多),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 (gēng,粗绳索)人也。 (《风俗通》)
课文在这则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丰富补充了哪些内容?
【答案】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确定人的形象及名字,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解析】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女娲造人
袁 珂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类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7.“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具有表现力、更妥帖。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准确运用,注意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分析“绝妙”“奇妙两词的不同之处,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所用之词的好处。首先说明改了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8.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答案】“神性”表现在: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等等。女娲的“人性”体现在:具有像“人”一样的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表现在: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等等。女娲的“人性”还体现在“人”落地后开口叫女娲“妈妈”,女娲十分高兴;女娲给孩子命名,孩子欢呼跳跃,女娲的心里产生“爱”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女娲的“神性”主要表现在造人的过程,“人性”主要表现在具有人的心理活动。作答时必须结合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回答。
9.有人认为文章第一自然段与“女娲造人”关联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不能删掉。因为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大背景:在天地分开以后,由于没有人类,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文中是为下文娲造人作铺垫。
10.你从本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题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创新精神。
11.搜集古代的神话故事,选择其中一个复述故事内容,并把故事的名称写在下面。
【答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撞断天柱的共工、猛志常在的刑天、精卫填海、铜头铁额的蚩尤、伏羲发明八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的神话故事的积累、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这些神话故事,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古代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撞断天柱的共工、猛志常在的刑天、精卫填海、铜头铁额的蚩尤等。
提高篇
三、课外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大的女娲让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选文有删改)
12.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写在横线上。(不超过4个字)
【答案】女娲补天
【解析】本题考查神话故事的内容概括。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概括为:女娲补天。
13.天是被谁弄破的?他为什么把天弄破了?
【答案】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作为撑天的柱子的不周山,柱子被撞断了,天就破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4.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答案】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了,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自己没有撞死,却把撑天的不周山撞倒了,于是半边天空塌了下来。
15.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答案】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1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女娲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有爱心,她给了她的孩子伟大的母爱,意志顽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神话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丰富、故事短小神话中,正面形象的神具有威严庄重的品格,伟大的志向,以及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夸父逐日
袁 珂
夸父族是大神后土传下来的子孙。后土是幽冥世界幽都的统治者,权力很大。幽都在北海里面有黑鸟、黑蛇、黑豹、黑龙、黑狐,连人都是黑的,看守幽都城门的就是巨人土伯,他是大神后土的臣子。他长着老虎的头,头上有一对坚利的角,额颅上有三只眼睛,身子无比巨大。我们见了巨人土伯这种形象,就可以想见那幽都之王后土的威严是怎样的了。
夸父族的人住在北方大荒中的一座叫做“成都载天”的山上,一个个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力气也极大,他们的性格既勇敢坚强,又比较和平善良,喜欢替人们打抱不平。
他们当中,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做了这么一件叫人吃惊的事——
这个夸父族人,有一天,看见原野上西斜的太阳,忽然发生一种奇想。
他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着,他就果然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追呀追呀,夸父在原野上奔驰,快得像一阵风,瞬息间就已经超越千里,一直追到禺谷。
禺谷,就是虞渊,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极大的红亮的火球,就在他的面前。夸父已经完全处在这片大的包围中了,他欢喜地举起双手来,想把眼前这个大红球捉住。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使他简直忍受不了,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他被炎热的太阳烤炙着,又兼奔跑了老大半天,实在疲倦极了。
他只得暂时放弃了想要追捕的太阳,伏下身子来,去喝黄河、渭水里的水。经他这么咕嘟嘟一喝,刹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给他喝干了,可是那烦躁而难受的口渴还是没有止住。
他再向北方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叫“瀚海”,在雁门山的北边,是鸟雀们孽生幼儿和更换毛羽的地方,纵横有千里宽广,这倒是一处好水泉,可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他颓然地像一座山一样地倒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这巨人的倒下而发出轰然的震响。这时,太阳正向虞渊落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涂抹在夸父的脸颊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唉——”地长叹了一声,便把手里拄的杖奋力往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到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用他的金光来普照大地的时候,就发现昨天倒毙在原野上的夸父,已经变作一座大山,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抛出去的手杖变成的。
(选文有删改)
17.夸父是一个巨人,这则神话故事是如何表现巨人之“巨”的?请加以概括。
【答案】通过写夸父族人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巨人土伯的形象、夸父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夸父渴死倒下时像一座山等方面来表现巨人之“巨”。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描写人物特点。从文中找出依据,首先找到相应的区间,再找到反映其特点的描述。可从身材高大的角度、从喝干黄河渭水的角度、从倒下时像一座山等角度考虑作答。
18.文中画线的空缺处是夸父逐日的原因,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写。
【答案】示例:太阳落下去,黑夜便要来临;我不喜欢黑夜,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将它捉住。(注意联系上下文作合理想象)
【解析】本题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原文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中间,所以要联系上下文作合理的想象。这些补写的语句必须是描写性的语言,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9.神话结尾,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对这样的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有其他合理的理解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神话结尾的理解。首先要读懂这篇神话结尾的内容: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然后考虑这样结尾的用意:其一,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其二,表现了一种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其三,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0.“夸父逐日”现已成了一个成语。(1)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2)比喻不自量力。你认为哪一个义项更符合神话这一文体特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第一个义项更符合神话这一文体。因为神话多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的正是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所以第一个义项更符合这则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个义项带有讽喻的意味,是一个消极的理解,不太符合神话这种文体。
【解析】解此类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并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此题不能答第二个义项,因为“不自量力”带有讽喻的意味,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太符合这篇神话的主题。而第一个义项更符合这则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要通过分析夸父的形象来理解“夸父逐日”的内涵。
(三)
【2019年中考云南昆明卷】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一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21.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
无聊的巨人:A_________ 我的巨人: B________
2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3.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24.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25.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21. A.无聊的巨人:我(放石头的我) B.我的巨人:主宰我命运的家伙(人生中的困难)
22.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躲”“竭尽全力”“歌唱”等词将蝉人格化,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蝉藏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蝉珍惜和讴歌生命的赞美。
23.示例:啊!怎么回事?刚才还是平坦大路,怎么突然出现一座小山挡在面前呢?我还要赶快去通知大家来抬刚才发现的面包呢!我必须爬过去!(想象合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4.到了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选择相信它们还活着。表达了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喜爱、惋惜与怀念,也对虫子们明年再次到来充满期待。
25.我从蝉身上学到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赞美生命;我从蟋衅身上学到要绽放生命的欢乐,要自在豁达地面对生活;我从蚂蚁身上学到要坦然面对生活,不惧困难,努力前行。
【解析】
21.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答案。此题也不例外。如“无聊的巨人”的答案就是问题的上文“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中的“我”。而“我的巨人”就是问题的下文“主宰命运的家伙”。
22.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运用了典型的拟人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蝉竭力鸣叫的状态和作者对蝉的情感倾向。
23.要求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它惊呆了…”所体现的心理活动。想象要合理,符合题目要求。首先要理解好情境,上文是“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所以然后“它惊呆了…”。“惊呆”是因为平坦大路突然被挡,可想象它焦急的心理或思索克服困难的办法。
24.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一句的上文是“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说明一到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宁愿”相信它们还活着。这是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担忧,也表达了对它们的喜爱与期待。由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答时,一定要答出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意义。
25.首先要分析好虫子们的精神品质,比如蚂蚁:目标专一,从“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了”可以看出它目标专一;乐观向上,从“它只把这当做这段旅行必须攀登的一个险峰吧一没什么 ,爬过去就是了”可以看出它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团结协作,从“一个伙伴被滚过的轮子轧伤了,要找帮手来抬它回家养身体”可以看出它们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蚂蚁的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练习,共17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精品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讲义学生版docx、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优秀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习,课外拓展练习,中考提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