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含答案)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921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含答案) 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921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选择题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据材料可知隋朝( )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
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A.效法道家 B.有意无法 C.形神兼备 D.超越古人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据此推测,其“墓志铭”主人的身份是( )
A.遣唐使 B.商人 C.传教士 D.僧侣
、材料阅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 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题干中“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交流,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唐朝丝绸之路上人们中增加了“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而未提及唐朝的繁荣与否,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唐朝外国人来华,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唐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中原文化的范围,故①正确;日本是中原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隋唐时期尤为明显,故②正确;越南是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结果,其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③正确;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圈是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故④错误;南诏即云南地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国际影响,故⑤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题干中“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可知隋朝乐舞包容着大量非中原乐舞,故选B项;题干未比较乐舞哪个先进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乐舞——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提及经济、政治交流,排除C项;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可知统治者为宣扬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的设立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材料介绍的酱、豆豉等烹饪是关于食品加工与贮藏的方法,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该书汇集的烹饪技术程度,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食物烹饪的方法等不能得出民族交融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介绍饮食烹饪的相关情况,不能说明该书是综合性著作,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由材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知王僧虔主张书法要形神兼备。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为唐代玄宗时期奉命来自日本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故选A项;根据材料“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来并非商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排除C项;根据材料“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可知此人奉命而来并非宗教人士,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代成果的继承和批判。
(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3)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
解析:
第(1)问,可以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政府的政策、个人因素、对前代成果的继承批判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唐朝的对外政策、三教并行、文化政策、对外交通、僧人的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对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第(3)问,据材料三“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可以得出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韩愈作为儒家代表排斥佛教,可以得出佛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参考答案:
(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
(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
(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
解析:
第(1)问中的两则材料都高度赞赏唐文化,肯定其在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2)问实际考查唐文化高度繁盛的原因。根据材料再联系当时的政治(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清明、中央集权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思想文化(教育、科举制度)、民族交流(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文化学者的努力等方面来全面分析。
第(3)问的启示可以从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来分析,如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课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课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