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考 试卷
展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考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
1.由反应物 X 分别转化为 Y 和 Z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 X→Z 反应的 ΔH>0
B.由 X→Y 反应的 ΔH=E5-E2
C. 增大压强有利于提高 Y 的产率
D. 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 Z的产率
2.已知:2Zn(s)+O2(g) = 2ZnO(s) △H=-701.0kJ/mol 2Hg(l)+O2(g) = 2HgO(s)
△H= -181.6kJ/mol ;则Zn(s)+HgO(s) = ZnO(s)+Hg(l)的△H为 ( )
A.+519.4kJ/mol B.+259.7kJ/mol C.-519.4kJ/mol D.-259.7kJ/mol
3.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1的X2、Y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平衡时
c(X2)=0.4mol•L﹣1、c(Y2)=0.8mol•L﹣1、c(Z)=0.4mol•L﹣1 ,则该反应的反应式是 ( )
- X2+2Y2 2XY2 B. 2X2+Y22X2Y
C. 3X2+Y2 2X3Y D. X2+3Y2 2XY3
- 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A和1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a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a mol/L的是 ( )
A.4 mol A+2 mol B
B.2 mol A+1 mol B+1 mol He
C.3 mol C+2 mol D
D.2 mol A+1 mol D
5.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aX(g)+bY(g)cZ(g)的影响,以X和Y物质的量比为a:b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分数,结果如图。下列正确的是 ( )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6.一定条件下,制取氯化硫酰( SO2Cl2):SO2(g)+Cl2(g)SO2C12(l) △H<0,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SO2和1mol Cl2,反应平衡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再加入1mol SO2和1mol Cl2,重新达到平衡后,Cl2浓度和原平衡时相等
B.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通入Ar气,使容器压强增大,可同时提高SO2和Cl2的转化率
D.分离出部分SO2Cl2,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 )
A.图I:反应N2(g)+3H2(g) 2NH3(g) 在恒温情况下,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关系
B.图Ⅱ:反应H2(g)+I2 (g) 2HI(g) 平衡后,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
C.图Ⅲ:反应CO2(g)+H2(g)CO(g)+H2O(g) ΔH>0,水蒸气含量随时间变化
D.图Ⅳ:反应2SO2(g)+O2(g) 2SO3(g)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各成分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
- 温度为T时,向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和0.08 mol H2O(g),发生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一段时间后达平衡。t1时刻向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的H2,再次达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时刻充入H2,v′正、v′逆变化如图
B.第一次达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小于20%
C.温度为T时,起始向原容器中充入0.1 mol铁粉、0.04 mol H2O(g)、0.1 mol Fe3O4(s)、0.005 mol H2(g),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D.温度为T时,向恒压容器中加足量Fe3O4(s)和0.08 mol H2 (g),达平衡时H2(g)转化率为20%
9.反应N2O4(g) 2NO2(g) △H= +57 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C.b、c两点的转化率:b>c
D.由b点到a点,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10.已知:I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KI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大。 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I3 -(aq)。测得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I2(aq)+I-(aq) I3 -(aq) 的ΔH>0
B.利用该反应可以除去硫粉中少量的碘单质
C.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CCl4,平衡不移动
D.25℃时,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I固体,平衡常数K小于680
11. 一定条件下,CH4与H2O(g)发生反应:CH4(g)+H2O(g) CO(g)+3H2(g),设起始n(H2O) / n(CH4) = Z,在恒压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φ(CH4)与Z和T(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焓变△H<0
B. 图中Z的大小为b>3>a
C. 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n(H2O) / n(CH4) = 3
D. 温度不变时,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4)减小
12.如图所示,甲容器容积不变,乙容器有可移动活塞。甲中充入3 molA和2 moI B,乙中充入2 molC和2 mol D,发生反应:3A(g)+2B(s)C(g)+D(g) △H >0。在相同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活塞移动到4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平衡后,容器内压强:P甲<P乙
B.平衡后,若向乙中再加入B物质,活塞向右移动
C.平衡后,若将活塞移动至3处,乙中c(A)、c(D)均增大
D.同时升高相同温度,达到新平衡时,甲中A物质的速率等于乙中A物质的速率
13. 在盛有足量A的体积可变密闭容器中通入B,发生反应:A(s)+2B(g) 5C(g)+D(g) △H>0,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60%
B. 若再通入B,则再次达到平衡时v(正)、v(逆)均增大
C.若在容器中再加入少量A,则B的转化率增大
D.若保持压强一定,当升高温度时,图中θ>45°
14.向容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9.6mol NO和4.8molO2,发生如下反应:
①2NO(g)+O2(g)2NO2(g) △H<0
② 2NO2(g)N2O4(g) △H<0,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NO2浓度为1.2 mol/L,N2O4的浓度为 0.8 mol/L。则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 )
- 0.24 B.0.36 C.1.44 D.l.96
15.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
A.NaHS溶于水:NaHS = Na++HS- HS-+H2O H3O++S2-
B.Al(OH)3电离:H2O+AlO2-+H+ = Al(OH)3 = Al3++3OH-
C.(NH4)2SO4溶于水:(NH4)2SO4 = 2NH4++SO42-
D.HF溶于水:HF+H2OH3O++F-
- 用如图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各组物质反应后溶液的导电性比反应前明显减弱的是 ( )
A. 向亚硫酸溶液中通入氯气
B. 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少量氯化氢
C. 向硫化氢饱和溶液中通入少量氧气
D. 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17.由表中的电离平衡常数判断可以发生的反应是 ( )
酸 | 电离常数(25 ℃) |
碳酸 (H2CO3) | Ka l=4.3×10-7 Ka2=5.6×10-11 |
次溴酸 (HBrO) | Ka=2.4×10-9 |
- NaBrO+NaHCO3 == HBrO+Na2CO3
- 2HBrO+Na2CO3 == 2NaBrO+H2O+CO2↑
- HBrO+NaHCO3 == NaBrO+H2O+CO2↑
- NaBrO+CO2+H2O == NaHCO3+HBrO
18. 下图Ⅰ、Ⅱ分别是甲、乙两组同学将反应“AsO+2I-+2H+AsO+I2+H2O”设计成的原电池装置,其中C1、C2均为碳棒。甲组向图Ⅰ烧杯中逐滴加入适量浓盐酸;乙组向图Ⅱ B 烧杯中逐滴加入适量40% NaOH溶液。下列正确的是( )
A.甲组操作时,电流表(A)指针发生偏转
B.甲组操作时,溶液颜色变浅
C.乙组操作时,C2作正极
D.乙组操作时,C1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I2+2e-= 2I-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合计46分)
19.(10分)钢铁等铁制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元素化合物世界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I、打磨过的细铁丝可在纯氧中剧烈燃烧,最终生成黑色固体;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下也可生成该黑色固体。将该黑色固体溶于盐酸中,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II、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用已部分生锈的废铁屑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腐蚀剂,并回收铜。探究过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除发生反应Fe +2HCl=FeCl 2 + H 2 ↑外,其他可能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2)若将③改加H2O2,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
(3)若溶液B中只含有Fe2+而不含Fe3+,可证明该事实的实验方法是 。
①先加氯水,后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
②先加KSCN溶液, 不显红色,再加氯水后显红色;
③滴加NaOH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呈红褐色;
④只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步骤④化学方程式为 。
20.(10分)2016年9月3日,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并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体现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减少CO2对环境造成影响,科学家提出设想,先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并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CH3OH),流程如下:
(1)写出分解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合成塔中,当有8.8gCO2与足量H2完全反应,可放出9.84×l03kJ的能量,写出合成塔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体积为l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在300℃下发生反应,有关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___。
②其他条件不变,只将温度提高到500℃,再次平衡时n(CH3OH)/n(CO2)比值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目前,由CO2来合成二甲醚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化学反应是:
2CO2(g)+6H2(g)CH3OCH3(g)+3H2O(g) △H>0 ; 判断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 。
a.容器中密度不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CO2,同时消耗1mol二甲醚
c.v(CO2):v(H2)=1:3
d.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21.(12分)已知化学反应①:Fe(s)+CO2(g)FeO(s)+CO(g),其化学平衡常数为K1;化学反应②:Fe(s)+H2O(g)FeO(s)+H2(g),其化学平衡常数为K2,在温度973K和1173K的情况下,K1、K2的值分别如下:
温度 | K1 | K2 |
973 K | 1.47 | 2.38 |
1 173 K | 2.15 | 1.67 |
(1)通过表格中的数值可以推断:反应①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反应③:CO2(g)+H2(g)CO(g)+H2O(g),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表达式:K3=______。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据此关系式及上表数据,能推断出反应③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填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E.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的浓度
(5)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应③在t1时刻达到平衡,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①图甲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
②图乙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
22.(14分)无水氯化铝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后利用图1所示装置制备无水氯化铝(反应温度为450℃-500℃)。资料显示:氯化铝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结晶性粉末,在178℃ 升华,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发生水解。
(1)某同学检验装置A部分的气密性,如图2所示,关闭图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A部分装置是否漏气?____________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判断理由: 。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甲:g接装置I;方案乙:g接装置II。但是甲乙两个方案中虚线内装置均有不足之处,请你评价后填写下表。
方案 | 不足之处 |
甲 |
|
乙 |
|
(4)A部分装置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若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氯气22.4L,需要10mol·L-1的浓盐酸的体积______4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
1-5 DDCBB 6-10 ADCDB 11-15 BCDBB 16-18 C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合计46分)
19.(10分,每空2分)
I.Fe3O4+8H+=2Fe3++Fe2++4H2O
II.(1)Fe2O3+6H+=2Fe3++3H2O、Fe+2Fe3+=3Fe2+
(2)2Fe2++H2O2+2H+=2Fe3++2H2O
(3)B
(4)2FeCl3+Cu=2FeCl2+CuCl2
20.(10分,每空2分)
(1) 2KHCO3K2CO3+H2O+CO2↑
(2) CO2 (g) +3H2 (g) =CH3OH (g) +H2O(g) △H=-49.2kJ/mol
(3) ① 0.225mol/ (L·min); ② 减小
(4) bd
21.(12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吸热
(4)C、E
(5)①增大压强 或使用催化剂 (每空1分)
②降低温度 或从体系中分离出H2 (每空1分)
22.(1) 无法确定 ;
由于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
(2) 除去混有的氯化氢杂质
(3)甲:①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产品收集装置,使产品水解
或②没有尾气的处理,氯气会污染环境
乙:①没有冷凝装置,产品易损失 或②收集产品的导气管太细,易堵塞
(4) 2Cl-+4H++MnO2Cl2+Mn2++2H2O ; 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