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解析版)2
展开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4月月考试卷
1.在恒温箱培养微生物时,平板要倒罝的主要原因是
A. 利于通气 B. 利用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C. 防止菌落粘连影响观察 D. 防止皿盖内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要求考生掌握倒平板的操作技巧,明确倒平板时要防止杂菌污染。
恒温箱培养微生物时,为了防止皿盖内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造成杂菌污染,平板要倒罝放入,D正确;而不是利于通气或利用微生物的快速繁殖或防止菌落粘连影响观察,A、B、C错误。
2.灭菌的标准是( )
A.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B.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C. 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
D. 使病原菌不生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灭菌的概念,要求考生理解灭菌与消毒的区别,明确微生物培养时的灭菌操作。
微生物培养中,灭菌是指实验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所以B正确,ACD错误。
3. 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A. 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
B. 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
C. 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
D. 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
【答案】C
【解析】
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所以C选项正确。
4. 下列关于病毒、醋酸菌、毛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病毒与后两者比较,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是RNA
B. 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分解豆腐中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D. 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只要培养基中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能正常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或RNA,故A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核仁等结构,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故B正确;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故C正确;病毒培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生物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其正确顺序为()
①溶化②调pH③加棉塞④包扎⑤培养基的分装⑥计算、称量
A. ①②⑥⑤③④ B. ⑥①②⑤③④
C. ⑥①②⑤④③ D. ①②⑤④⑥③
【答案】B
【解析】
配制培养基的顺序为称量、溶化、调pH、培养基的分装、加棉塞、包扎。
6. 家庭制腐乳,常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净的粽叶盘内,摆好豆腐块后,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将平盘置于15~18 ℃的地方,大约5 d后,豆腐表面长满了白色的菌丝,这里的粽叶所起的作用是
A. 提供菌种 B. 杀菌作用
C. 吸水作用 D. 增加视觉效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粽叶上附着有毛霉孢子或毛霉,在腐乳发酵中可以为豆腐的发酵提供菌种,同时还有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
考点:腐乳的制作过程
点评:本题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教材中叙述的基础内容即可准确回答。
7.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的考查,回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该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正确;制作腐乳时,盐的作用是使豆腐块变硬,防止酥烂,同时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酒表面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可以不加酵母菌菌种,直接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D错误。
8.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主要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 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 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
【名师点睛】果酒、果醋、腐乳及泡菜的制作原理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腐乳的制作
泡菜制作
主要菌种
果酒:酵母菌果醋:醋酸菌
毛霉等
乳酸菌
原理
(1)果酒:酵母菌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
(2)果醋:醋酸菌有氧呼吸
①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糖→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
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作用如下:
(1)蛋白质小分子肽+氨基酸
(2)脂肪甘油+脂肪酸
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
9.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 ⑧果汁 ⑨酱油 ⑩手术刀.
A. ①②③⑧⑨ B. 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④⑤⑥⑧ D. 以上全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适用于那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③牛奶、⑧果汁、⑨酱油,这样可以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另外对要求不是很严格的①皮肤、②饮用水也用消毒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严格要求的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⑩手术刀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所以,①②③⑧⑨应该用消毒的方法处理。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名师点睛】消毒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致病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物体内部的微生物。灭菌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10. 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 ( )
A. 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 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 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 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答案】C
【解析】
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最后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故选C。
【考点定位】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名师点睛】(1)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11.在酿酒和酿醋的过程中都要涉及各种微生物的发酵,在上述两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A. 前者有细胞结构,后者没有细胞结构
B. 前者没有细胞结构,后者有细胞结构
C. 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酿酒涉及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酿醋涉及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而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2.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拧松瓶盖的目的是释放二氧化碳,在果酒发酵后期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A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变成酒精,因此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C正确;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应逐层加盐,近瓶口处需需铺厚一点,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
13. 关于实验细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时,先去除枝梗后清洗葡萄
B. 腐乳加盐腌制,瓶底到瓶口要均匀铺盐
C. 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
D.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必须先加刚果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果酒时,先清洗葡萄后去除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由于瓶口处杂菌越多,所以从瓶底到瓶口,盐要铺厚一些;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先制备培养基然后加刚果红。
考点:考查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
14. 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
B. 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C. 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D. 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
【答案】B
【解析】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A错误;亚硝酸盐转变成致癌物时才有致癌作用,B错误;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C正确;亚硝酸盐可以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对动物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 下列关于发酵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
B. 要想一次得到较多的果酒,在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
C. 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控制在10~12 d 左右
D. 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制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 d左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故A正确,B错误;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天左右,故C正确;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葡萄酒的温度高些,温度控制在30~35℃,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如图所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A. 加入葡萄糖和水
B. 加入葡萄糖
C. 加入水
D. 加入葡萄糖和水并不断地搅拌
【答案】A
【解析】
该图中反应液中含有酵母菌、葡萄糖和水、且是无氧环境,酵母菌会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A正确;
该装置中是加入葡萄糖、没有加入水,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B错误;
该装置中含有水,存在无氧条件,但是没有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C错误;
加入葡萄糖和水,不断搅拌,且广口瓶敞开,氧气进入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受抑制,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D错误。
17.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利用微生物胞内酶催化获得最终产品
B. 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C. 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减小
D. 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促进毛霉生长
【答案】C
【解析】
腐乳制作过程中利用的是微生物胞外酶,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一段时间内,密封的时间延长,酒精量就越多,但随着环境条件变恶劣,反过来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速度,B错误;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醋酸菌发酵产生的醋酸都使培养液pH有所下降,C正确;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毛霉生长也受到抑制,D错误。
18. 我们平时饮用的葡萄酒呈红色,其原因是( )
A. 酒精发酵前榨汁时榨出的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
B. 是红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色素
C. 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
D. 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答案】D
【解析】
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所以D选项正确。
19.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 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杂菌的增殖
C. 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答案】B
【解析】
【分析】
醋酸发酵温度为30~35℃,属于需氧型生物,则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还需充足的氧气,充气口连接充气泵;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利用的是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不能对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为防止杂菌污染,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应增加盐量。
【详解】醋酸菌是嗜氧菌,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气,若中断通气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错误;腐乳制作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低,不足以杀菌,B正确;将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会杀死其中的自然菌种(野生酵母菌),使发酵不能进行,C错误;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D错误。
20.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氮源,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 )
A. 葡萄糖培养基中含量越多越好
B. 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少越好
C. 尿素分解菌有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尿素为无机氮
D. 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筛选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详解】在配制培养基时,葡萄糖和尿素的含量都要适中,葡萄糖过多会使培养基的渗透压过高,影响尿素分解菌的生存与繁殖,A错误;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唯一氮源,含量不能太少,B错误;尿素分解菌没有固氮能力,且尿素属于有机氮源,C错误;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D正确。
21.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瓶口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须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果酒制作需要缺氧的环境,因此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正确;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菌种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果酒果醋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用酵母菌酿制果酒时,先往塑料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18O2,然后密封进行发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物中只有水含有18O
B. 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
C. 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中含有18O
D. 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物中的水和CO2中均含有18O,A错误;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量相等,故无需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B错误;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中不含18O,C错误;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因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
23. 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B. 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 腐乳的发酵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关系
D. 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A正确;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腐乳的发酵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竞争关系,C错误;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菌
B. 家庭利用酵母菌制作腐乳
C. 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D. 观察线粒体时,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腐乳制作,还原糖鉴定实验,观察线粒体的实验几个实验的综合性题目,可以根据选项涉及的每个实验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选项.
解:A、分解纤维素的菌生活在含纤维素丰富的地方,落叶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纤维素丰富,从中能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菌.A正确.
B、制作腐乳的主要菌种是毛霉,不是酵母菌.B错误.
C、红色西瓜汁对砖红色沉淀由遮蔽作用,不能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C错误.
D、观察线粒体时,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应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土壤取样,腐乳制作的菌种,鉴定还原糖的取材原则,观察线粒体所用的试剂,主要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25.下图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操作时,倒好平板后应立即将其倒置,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B. 步骤②接种环和试管口应先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再放入试管中蘸取菌液
C. 步骤③沿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可根据出现的单个菌落计数
D. 步骤④是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都是X细菌的菌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步骤①操作时,倒好平板后应待其冷却凝固后,立即将其倒置,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A错误;步骤②接种环和试管口应先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再放入试管中蘸取菌液,B正确;步骤③沿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可出现的单个菌落,但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步骤④是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不一定都是X细菌的菌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纯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6. 下列有关传统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果酒、腐乳发酵的主要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三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
C. 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酵母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属于真核生物,而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制作果酒时需要缺氧的环境,其适宜温度是18~25℃,而制作果醋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其适宜温度是30~35℃,腐乳发酵的温度是15~18℃,B正确;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正确;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是毛霉的胞外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7.下列有关腐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不宜进行腐乳制作
B.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浓度保持稳定不变
C.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D. 种发酵的主要菌种均以R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腐乳发酵所需的适宜温度是15-18℃,因夏季温度一般会高于15-18℃,因此不易在夏季进行腐乳制作,A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浓度因糖分等有机物的不断分解,以及CO2的产生,浓度会逐渐下降,B错误;果醋发酵是严格的有氧发酵,C错误;三种发酵菌种均以DNA为遗传物质,D错误。
28.下列有关颜色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蓝绿色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
D.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常见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A错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D正确。
【点睛】熟悉检测酒精、亚硝酸盐含量、尿素分解菌以及纤维素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9.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氮气
B.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后,15℃恒温培养8〜10小时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
D.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
【答案】D
【解析】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A错误;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后,37℃恒温培养24〜48小时,B错误;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C错误;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D正确。
30.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可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 ②梯度稀释时 ③倒平板时 ④涂布时 ⑤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时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⑤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1.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优点: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缺点:操作繁琐,加入的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2.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优点:操作简单,不存在菌落的混杂问题;缺点:①在纤维素粉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假阳性反应 ②有些微生物有降解色素的功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待长出菌落时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故选C。
二、填空题
31.如图是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 (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________ ,导致________ 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某同学尝试用罐头瓶制作果酒,在培养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________ ,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在果酒制作中,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经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酵母菌与杂菌之间存在________ 关系;二是由于果酒中的________ 不利于杂菌的生长.
【答案】(1)发酵装置密闭不严 醋酸
(2)放掉发酵产生的CO2(答案合理即给分,如排气、防止装置爆裂、降压等)
(3)重铬酸钾 (错别字不得分) 稀释涂布平板法
(4)竞争 酒精
【解析】
试题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制作果酒的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放掉发酵产生的CO2,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进行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大量的酵母菌在与杂菌之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果酒中的酒精更不利于杂菌生长,从而淘汰掉杂菌.
故答案为:(1)发酵装置密闭不严 醋酸
(2)放掉发酵产生的CO2(答案合理即给分,如排气、防止装置爆裂、降压等)
(3)重铬酸钾 (错别字不得分) 稀释涂布平板法
(4)竞争 酒精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32.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Ⅰ: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举子王致和,京考未中,在京城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天,他发现没卖完的豆腐长了白毛,舍不得丢弃,就将豆腐装入坛内撒盐腌了,再密封起来,秋末开坛意外制成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腐乳。
资料Ⅱ:19世纪中期,法国的酿造业曾一度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葡萄酒变酸、变味的怪事。经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导致生产失败的根源是发酵物中混入了杂菌。
(1)中国的传统发酵技术源远流长,是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其中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 ,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其反应式为 。
(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控制在 ;加盐腌制,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同时,盐能 。
(3)从资料Ⅱ中看出, 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在无菌技术中,对操作者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 ,对金属用具、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要进行灭菌,其中,培养基只能用 灭菌。
(4)通常在一环境中微生物有多种混合在一起,若要对某种微生物进行纯化,最常用的方法是 。
【答案】(1)毛霉 C 6 H 12 O 6 →2C 2 H 5 OH + 2CO 2
(2)15~18℃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消毒 高压蒸汽
(4)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
试题分析:(1)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 + 2CO2。(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5~18℃。加盐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3)由资料2可知,杂菌的污染会对培养结果造成影响,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实验过程中,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4)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3.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作泡菜的原理是________。
(2)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_________。
(3)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是因为________。
(4)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1). 乳酸菌发酵 (2). 亚硝酸盐含量低 (3). 4:1 (4).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5). 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6). 比色法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可以用比色法进行含量的测定;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确保无氧条件,否则排尿出现泡菜的腐败变质,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在于调味料的加入。
【详解】(1)泡菜的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2)新鲜蔬菜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低,是制作泡菜的适宜材料。
(3)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4)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都会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若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比色法。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明确乳酸菌是厌氧菌,不需要氧气,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泡菜制作过程中的失败原因,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4.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某同学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培养基配方如下。将各种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再经高温灭菌,制成固体培养基备用。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 g
2.1 g
0.2 g
1.0 g
10.0 g
1.0 g
15.0 g
(1)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用________方法灭菌,培养皿用________方法灭菌,待培养基冷却到________℃(填“20”、“30”、“40”或“50”)左右时,在________附近倒平板,等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可以防止________,以免造成污染。
(3)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宜采用________法接种,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就能大约推测出样品中活菌数。
(4)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微生物的扩散。
【答案】(1)不能 培养基含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培养基含蛋白胨,蛋白胨中含有氮元素)(2分)
(2)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 50 酒精灯火焰 培养皿盖上水珠落入培养基(2分)
(3)(稀释)涂布平板(2分) 菌落数目
(4)将未接种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2分)
(5)灭菌
【解析】
(1)据表分析,表中的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氮源,尿素不是唯一氮源,所以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2)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耐高温,可以采用干热灭菌;培养基温度过低会凝固,所以在50℃左右开始倒平板;倒平板时要无菌操作,一般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培养基倒置能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以免造成污染。
(3)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说明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一般认为每个细菌能增殖为一个菌落,根据菌落数目即可统计活菌数目。
(4)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一般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5)为防止微生物污染环境和操作者,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后才能丢弃。
【考点定位】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5. 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 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操作时采用 灭菌的方法。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 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 时就加入刚果红。 (填“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4)如果观察到产生 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下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菌种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步骤③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C.步骤①中待倒入的培养基冷却后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图④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1)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2分)(写不完全都不得分)
(2)平板划线法(2分) 灼烧(2分)
(3)纤维二糖(2分) 倒平板(2分) 第一种(2分)
(4)透明圈(2分)
(5)C(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纯化菌种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因为后面需要用接种环,所以只能是平板划线法,接种环在使用时需要进行灼烧灭菌。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因此可以用刚果红染色体法鉴别是否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的加入方法有两种,可以在培养微生物之后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但第一种即培养微生物后加入刚果红染液时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染的现象。
(4)如果观察到透明圈就说明可能有纤维素分解菌,因为透明圈是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而形成的,要确定是否得到可以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图中1是倒平板,2是蘸取菌液,3是划平板,这些操作都需要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故A正确。在接种时每次划线前后都应该灼烧接种环,故B正确。倒平板后应盖上培养皿盖,只是应倒置,故C错误。接种结束后应倒置放到培养箱中,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月月考试卷
1.在恒温箱培养微生物时,平板要倒罝的主要原因是
A. 利于通气 B. 利用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C. 防止菌落粘连影响观察 D. 防止皿盖内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要求考生掌握倒平板的操作技巧,明确倒平板时要防止杂菌污染。
恒温箱培养微生物时,为了防止皿盖内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造成杂菌污染,平板要倒罝放入,D正确;而不是利于通气或利用微生物的快速繁殖或防止菌落粘连影响观察,A、B、C错误。
2.灭菌的标准是( )
A.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B.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C. 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
D. 使病原菌不生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灭菌的概念,要求考生理解灭菌与消毒的区别,明确微生物培养时的灭菌操作。
微生物培养中,灭菌是指实验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所以B正确,ACD错误。
3. 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A. 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
B. 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
C. 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
D. 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
【答案】C
【解析】
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所以C选项正确。
4. 下列关于病毒、醋酸菌、毛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病毒与后两者比较,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是RNA
B. 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分解豆腐中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D. 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只要培养基中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能正常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或RNA,故A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核仁等结构,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故B正确;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故C正确;病毒培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生物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其正确顺序为()
①溶化②调pH③加棉塞④包扎⑤培养基的分装⑥计算、称量
A. ①②⑥⑤③④ B. ⑥①②⑤③④
C. ⑥①②⑤④③ D. ①②⑤④⑥③
【答案】B
【解析】
配制培养基的顺序为称量、溶化、调pH、培养基的分装、加棉塞、包扎。
6. 家庭制腐乳,常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净的粽叶盘内,摆好豆腐块后,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将平盘置于15~18 ℃的地方,大约5 d后,豆腐表面长满了白色的菌丝,这里的粽叶所起的作用是
A. 提供菌种 B. 杀菌作用
C. 吸水作用 D. 增加视觉效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粽叶上附着有毛霉孢子或毛霉,在腐乳发酵中可以为豆腐的发酵提供菌种,同时还有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
考点:腐乳的制作过程
点评:本题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教材中叙述的基础内容即可准确回答。
7.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的考查,回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的控制、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盐的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该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正确;制作腐乳时,盐的作用是使豆腐块变硬,防止酥烂,同时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酒表面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可以不加酵母菌菌种,直接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D错误。
8.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主要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 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 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
【名师点睛】果酒、果醋、腐乳及泡菜的制作原理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腐乳的制作
泡菜制作
主要菌种
果酒:酵母菌果醋:醋酸菌
毛霉等
乳酸菌
原理
(1)果酒:酵母菌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
(2)果醋:醋酸菌有氧呼吸
①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糖→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
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作用如下:
(1)蛋白质小分子肽+氨基酸
(2)脂肪甘油+脂肪酸
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
9.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 ⑧果汁 ⑨酱油 ⑩手术刀.
A. ①②③⑧⑨ B. 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④⑤⑥⑧ D. 以上全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适用于那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③牛奶、⑧果汁、⑨酱油,这样可以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另外对要求不是很严格的①皮肤、②饮用水也用消毒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严格要求的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⑩手术刀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所以,①②③⑧⑨应该用消毒的方法处理。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名师点睛】消毒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致病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物体内部的微生物。灭菌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10. 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正确描述是 ( )
A. 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 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 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 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答案】C
【解析】
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最后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故选C。
【考点定位】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名师点睛】(1)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11.在酿酒和酿醋的过程中都要涉及各种微生物的发酵,在上述两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A. 前者有细胞结构,后者没有细胞结构
B. 前者没有细胞结构,后者有细胞结构
C. 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酿酒涉及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酿醋涉及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而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2.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拧松瓶盖的目的是释放二氧化碳,在果酒发酵后期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A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变成酒精,因此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C正确;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应逐层加盐,近瓶口处需需铺厚一点,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
13. 关于实验细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时,先去除枝梗后清洗葡萄
B. 腐乳加盐腌制,瓶底到瓶口要均匀铺盐
C. 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
D.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必须先加刚果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果酒时,先清洗葡萄后去除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由于瓶口处杂菌越多,所以从瓶底到瓶口,盐要铺厚一些;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先制备培养基然后加刚果红。
考点:考查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
14. 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
B. 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C. 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D. 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
【答案】B
【解析】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A错误;亚硝酸盐转变成致癌物时才有致癌作用,B错误;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C正确;亚硝酸盐可以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对动物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 下列关于发酵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
B. 要想一次得到较多的果酒,在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
C. 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控制在10~12 d 左右
D. 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制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 d左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故A正确,B错误;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天左右,故C正确;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葡萄酒的温度高些,温度控制在30~35℃,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如图所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A. 加入葡萄糖和水
B. 加入葡萄糖
C. 加入水
D. 加入葡萄糖和水并不断地搅拌
【答案】A
【解析】
该图中反应液中含有酵母菌、葡萄糖和水、且是无氧环境,酵母菌会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A正确;
该装置中是加入葡萄糖、没有加入水,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B错误;
该装置中含有水,存在无氧条件,但是没有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C错误;
加入葡萄糖和水,不断搅拌,且广口瓶敞开,氧气进入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受抑制,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D错误。
17.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利用微生物胞内酶催化获得最终产品
B. 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C. 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减小
D. 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促进毛霉生长
【答案】C
【解析】
腐乳制作过程中利用的是微生物胞外酶,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一段时间内,密封的时间延长,酒精量就越多,但随着环境条件变恶劣,反过来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速度,B错误;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醋酸菌发酵产生的醋酸都使培养液pH有所下降,C正确;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毛霉生长也受到抑制,D错误。
18. 我们平时饮用的葡萄酒呈红色,其原因是( )
A. 酒精发酵前榨汁时榨出的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
B. 是红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色素
C. 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
D. 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答案】D
【解析】
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所以D选项正确。
19.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 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杂菌的增殖
C. 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答案】B
【解析】
【分析】
醋酸发酵温度为30~35℃,属于需氧型生物,则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还需充足的氧气,充气口连接充气泵;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利用的是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不能对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为防止杂菌污染,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应增加盐量。
【详解】醋酸菌是嗜氧菌,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气,若中断通气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错误;腐乳制作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低,不足以杀菌,B正确;将装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会杀死其中的自然菌种(野生酵母菌),使发酵不能进行,C错误;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D错误。
20.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氮源,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 )
A. 葡萄糖培养基中含量越多越好
B. 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少越好
C. 尿素分解菌有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尿素为无机氮
D. 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筛选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详解】在配制培养基时,葡萄糖和尿素的含量都要适中,葡萄糖过多会使培养基的渗透压过高,影响尿素分解菌的生存与繁殖,A错误;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唯一氮源,含量不能太少,B错误;尿素分解菌没有固氮能力,且尿素属于有机氮源,C错误;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D正确。
21.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瓶口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须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果酒制作需要缺氧的环境,因此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正确;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菌种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果酒果醋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用酵母菌酿制果酒时,先往塑料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18O2,然后密封进行发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物中只有水含有18O
B. 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
C. 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中含有18O
D. 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物中的水和CO2中均含有18O,A错误;发酵初期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量相等,故无需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B错误;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中不含18O,C错误;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因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需经常拧松瓶盖避免装置内气压过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
23. 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B. 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 腐乳的发酵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关系
D. 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A正确;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腐乳的发酵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竞争关系,C错误;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菌
B. 家庭利用酵母菌制作腐乳
C. 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D. 观察线粒体时,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腐乳制作,还原糖鉴定实验,观察线粒体的实验几个实验的综合性题目,可以根据选项涉及的每个实验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选项.
解:A、分解纤维素的菌生活在含纤维素丰富的地方,落叶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纤维素丰富,从中能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菌.A正确.
B、制作腐乳的主要菌种是毛霉,不是酵母菌.B错误.
C、红色西瓜汁对砖红色沉淀由遮蔽作用,不能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C错误.
D、观察线粒体时,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应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土壤取样,腐乳制作的菌种,鉴定还原糖的取材原则,观察线粒体所用的试剂,主要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25.下图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操作时,倒好平板后应立即将其倒置,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B. 步骤②接种环和试管口应先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再放入试管中蘸取菌液
C. 步骤③沿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可根据出现的单个菌落计数
D. 步骤④是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都是X细菌的菌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步骤①操作时,倒好平板后应待其冷却凝固后,立即将其倒置,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A错误;步骤②接种环和试管口应先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再放入试管中蘸取菌液,B正确;步骤③沿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可出现的单个菌落,但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步骤④是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不一定都是X细菌的菌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纯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6. 下列有关传统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果酒、腐乳发酵的主要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三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
C. 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酵母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属于真核生物,而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制作果酒时需要缺氧的环境,其适宜温度是18~25℃,而制作果醋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其适宜温度是30~35℃,腐乳发酵的温度是15~18℃,B正确;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正确;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是毛霉的胞外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7.下列有关腐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不宜进行腐乳制作
B.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浓度保持稳定不变
C.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D. 种发酵的主要菌种均以R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腐乳发酵所需的适宜温度是15-18℃,因夏季温度一般会高于15-18℃,因此不易在夏季进行腐乳制作,A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浓度因糖分等有机物的不断分解,以及CO2的产生,浓度会逐渐下降,B错误;果醋发酵是严格的有氧发酵,C错误;三种发酵菌种均以DNA为遗传物质,D错误。
28.下列有关颜色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蓝绿色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
D.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常见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A错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细菌分解尿素后,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得加入的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D正确。
【点睛】熟悉检测酒精、亚硝酸盐含量、尿素分解菌以及纤维素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9.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氮气
B.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后,15℃恒温培养8〜10小时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
D.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
【答案】D
【解析】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A错误;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后,37℃恒温培养24〜48小时,B错误;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C错误;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变红,D正确。
30.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可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 ②梯度稀释时 ③倒平板时 ④涂布时 ⑤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时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⑤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1.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优点: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缺点:操作繁琐,加入的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2.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优点:操作简单,不存在菌落的混杂问题;缺点:①在纤维素粉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假阳性反应 ②有些微生物有降解色素的功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待长出菌落时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故选C。
二、填空题
31.如图是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 (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________ ,导致________ 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某同学尝试用罐头瓶制作果酒,在培养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________ ,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在果酒制作中,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经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酵母菌与杂菌之间存在________ 关系;二是由于果酒中的________ 不利于杂菌的生长.
【答案】(1)发酵装置密闭不严 醋酸
(2)放掉发酵产生的CO2(答案合理即给分,如排气、防止装置爆裂、降压等)
(3)重铬酸钾 (错别字不得分) 稀释涂布平板法
(4)竞争 酒精
【解析】
试题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1)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发酵装置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2)制作果酒的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放掉发酵产生的CO2,二是避免氧气进入和杂菌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时,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4)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进行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大量的酵母菌在与杂菌之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果酒中的酒精更不利于杂菌生长,从而淘汰掉杂菌.
故答案为:(1)发酵装置密闭不严 醋酸
(2)放掉发酵产生的CO2(答案合理即给分,如排气、防止装置爆裂、降压等)
(3)重铬酸钾 (错别字不得分) 稀释涂布平板法
(4)竞争 酒精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32.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Ⅰ: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举子王致和,京考未中,在京城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天,他发现没卖完的豆腐长了白毛,舍不得丢弃,就将豆腐装入坛内撒盐腌了,再密封起来,秋末开坛意外制成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腐乳。
资料Ⅱ:19世纪中期,法国的酿造业曾一度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葡萄酒变酸、变味的怪事。经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导致生产失败的根源是发酵物中混入了杂菌。
(1)中国的传统发酵技术源远流长,是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其中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 ,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其反应式为 。
(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控制在 ;加盐腌制,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同时,盐能 。
(3)从资料Ⅱ中看出, 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在无菌技术中,对操作者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 ,对金属用具、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要进行灭菌,其中,培养基只能用 灭菌。
(4)通常在一环境中微生物有多种混合在一起,若要对某种微生物进行纯化,最常用的方法是 。
【答案】(1)毛霉 C 6 H 12 O 6 →2C 2 H 5 OH + 2CO 2
(2)15~18℃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消毒 高压蒸汽
(4)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
试题分析:(1)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 + 2CO2。(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5~18℃。加盐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3)由资料2可知,杂菌的污染会对培养结果造成影响,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实验过程中,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4)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3.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作泡菜的原理是________。
(2)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_________。
(3)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是因为________。
(4)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1). 乳酸菌发酵 (2). 亚硝酸盐含量低 (3). 4:1 (4).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5). 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6). 比色法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可以用比色法进行含量的测定;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确保无氧条件,否则排尿出现泡菜的腐败变质,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在于调味料的加入。
【详解】(1)泡菜的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2)新鲜蔬菜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低,是制作泡菜的适宜材料。
(3)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4)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都会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若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比色法。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明确乳酸菌是厌氧菌,不需要氧气,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泡菜制作过程中的失败原因,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4.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某同学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培养基配方如下。将各种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再经高温灭菌,制成固体培养基备用。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 g
2.1 g
0.2 g
1.0 g
10.0 g
1.0 g
15.0 g
(1)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用________方法灭菌,培养皿用________方法灭菌,待培养基冷却到________℃(填“20”、“30”、“40”或“50”)左右时,在________附近倒平板,等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可以防止________,以免造成污染。
(3)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宜采用________法接种,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就能大约推测出样品中活菌数。
(4)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微生物的扩散。
【答案】(1)不能 培养基含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培养基含蛋白胨,蛋白胨中含有氮元素)(2分)
(2)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 50 酒精灯火焰 培养皿盖上水珠落入培养基(2分)
(3)(稀释)涂布平板(2分) 菌落数目
(4)将未接种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2分)
(5)灭菌
【解析】
(1)据表分析,表中的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氮源,尿素不是唯一氮源,所以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2)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耐高温,可以采用干热灭菌;培养基温度过低会凝固,所以在50℃左右开始倒平板;倒平板时要无菌操作,一般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培养基倒置能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以免造成污染。
(3)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说明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一般认为每个细菌能增殖为一个菌落,根据菌落数目即可统计活菌数目。
(4)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一般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5)为防止微生物污染环境和操作者,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后才能丢弃。
【考点定位】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5. 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 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操作时采用 灭菌的方法。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 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 时就加入刚果红。 (填“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4)如果观察到产生 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下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菌种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步骤③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C.步骤①中待倒入的培养基冷却后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图④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1)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2分)(写不完全都不得分)
(2)平板划线法(2分) 灼烧(2分)
(3)纤维二糖(2分) 倒平板(2分) 第一种(2分)
(4)透明圈(2分)
(5)C(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纯化菌种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因为后面需要用接种环,所以只能是平板划线法,接种环在使用时需要进行灼烧灭菌。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因此可以用刚果红染色体法鉴别是否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的加入方法有两种,可以在培养微生物之后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但第一种即培养微生物后加入刚果红染液时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染的现象。
(4)如果观察到透明圈就说明可能有纤维素分解菌,因为透明圈是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而形成的,要确定是否得到可以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图中1是倒平板,2是蘸取菌液,3是划平板,这些操作都需要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故A正确。在接种时每次划线前后都应该灼烧接种环,故B正确。倒平板后应盖上培养皿盖,只是应倒置,故C错误。接种结束后应倒置放到培养箱中,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