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 草履虫 B. 鱼类 C. 鸟类 D. 家兔
【答案】A
【解析】鱼类、鸟类、家兔都属于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考点: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1)红细胞属于血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淋巴.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 血浆中的水可来自于()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比较全面,血浆中的水除了来自消化道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是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淋巴,淋巴管中的的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考点:考察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意在考察学生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的关系。
4.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故选B。
考点:体液、内环境的概念
5.4位同学分别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绘制了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也叫细胞内液,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C图,即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淋巴里面的液体只能由组织液进入淋巴,最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属于单向的.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6.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①错误,②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7.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①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②错误;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③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稳态的生理意义,解题时要准确理解稳态的含义是包含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可以 是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A、B、D只是稳态遭到破坏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10.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人在剧烈活动一段时间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仍然能够维持在7.35~7.45之间,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血浆PH的调节
【名师点睛】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如下:
11.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1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 使体内增加水分
C. 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 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如果内环境渗透压高,细胞失水,如果内环境渗透压低时细胞吸水胀破;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血红蛋白、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激素、H2O
C. Ca2+、氨基酸、细胞内液 D. Na+、葡萄糖、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血浆、淋巴,只要存在于这些液体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 A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 B错误;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成分,C错误;N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5.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 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解析】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A正确;麻醉药只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不会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B错误;痛觉的产生不需要传出神经,麻醉药也就不存在阻断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C错误;痛觉的产生不需要效应器,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人体疼觉形成过程是:疼觉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疼觉中枢产生痛觉。
16.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故A正确;大脑皮层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它们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故B错误;反射是实现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C正确;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故D正确。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17. 手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 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 缩手和痛感同时发生 D. 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手偶然碰到针尖后,手指头上的感受器感受了针的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神经冲动传到脊髓时有一部分沿着脊髓里的白质上行传导大脑里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是在大脑产生的传导路线比缩手反射的长,故先缩手后感到疼痛;A、C错误,B正确;缩手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手偶然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
【名师点睛】学生对反射类型混淆不清
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18.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答案】D
【解析】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说明肢体能感觉到传入的刺激,所以针刺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则肢体不受神经中枢的支配,所以不能运动。故选D。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19.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 )
A. 大脑两半球 B. 大脑皮层 C. 小脑 D. 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即大脑皮层,A错,B正确。小脑为维持运动时机体平衡的神经中枢,C错。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低级神经中枢-脊髓,D错。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 足球运动员踢球的瞬间,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小体是指神经纤维轴突末端膨大成球状或杯状的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所以突触小体接受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化学信号,其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细胞,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能准确判断膜内和膜外电流方向,明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2.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 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 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 刺激a处,b、c同时兴奋或抑制
【答案】A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时只能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根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所以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也会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刺激b处,兴奋会传至c处,但不能传至a处,B错误;刺激c处,b处都会发生兴奋,a处不会产生兴奋,C错误;刺激a处,b处先兴奋或抑制,c处后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会判断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方向:从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3.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
A.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B.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D.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答案】D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垂体也分泌生长激素,故切除垂体后生长激素也减少.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切除垂体,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没有TSH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合成量也下降.
24.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者的关系是: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详解】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而不是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B正确;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出现反射还需要有适度的刺激。如果刺激过小或过强,反射活动都不能发生,C错误;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并不是相同的,D错误。
【点睛】注意: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5.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走路不稳,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A. 大脑、脑干、小脑 B. 小脑、大脑、脊髓
C. 大脑、小脑、大脑 D. 脊髓、小脑、大脑
【答案】A
【解析】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故选A。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人体的水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的中枢分别位于:( )
A. 大脑皮层、脊髓 B. 小脑、脑干 C. 下丘脑、下丘脑 D. 脊髓、下丘脑
【答案】C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故选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7. 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A. 沃泰默 B. 巴普洛夫 C. 沃森和克里克 D. 斯他林和贝利斯
【答案】D
【解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斯他林和贝利斯。
28.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 促胰液素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D. 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微,但能显著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体液运输包括血液循环运输,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有调节功能,D正确。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9.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入体液 ③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高等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高等动物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高等动物会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①高等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内分泌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 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高等动物激素的概念,如产生、分布、运输、化学本质以及生理作用等知识。
30.下列激素中是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
A.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正确;雄性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雌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 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的分泌的,D错误。
考点:各种激素的作用
3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位于
A. 下丘脑,垂体 B. 垂体,甲状腺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垂体,垂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作用于甲状腺;所以选B。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的理解。
32.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A.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进食后由于食物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内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促使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浓度上升,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下降,促使血糖浓度下降为正常水平。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3.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答案】C
【解析】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故A选项错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故B选项错误;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故D选项错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故C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4.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
【答案】B
【解析】体液调节是指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生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以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体液调节,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35.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6.某人因脑溢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哪个区域:( )
A. S区 B. H区 C. V区 D. W区
【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故选A。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37.侏儒症和呆小症分别是由于哪种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
A. 生长激素过多,甲状腺激素过多
B. 甲状腺激素过多,生长激素过少
C. 生长激素过少,甲状腺激素过少
D. 甲状腺激素过少,生长激素过多
【答案】C
【解析】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故选C。
考点: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3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A
【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但酶可以保持活性,A错误;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产生TRH、抗利尿激素等激素,B正确;激素和酶都有微量、高效性,C正确;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D正确。
考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39.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多
【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C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减少,D错误。
考点:水盐平衡调节
点睛: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0.下列哪一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 微量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只运输到身体的特定部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但是只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故错误的选D。
考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点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
41.通常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 浆细胞 B. 记忆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错误;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过敏反应,由于第一次感染该病原体,因此人体不会产生过敏反应,C正确;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42.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胃酸杀死病原微生物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选A。
【考点定位】非特异性免疫
43.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在细胞免疫中,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
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产生后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中主要是B淋巴细胞起作用,同时T细胞也起了呈递抗原的作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44.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 吞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作用:吞噬细胞首先识别抗原,一方面发挥它们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向淋巴细胞输送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详解】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C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参与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主要参与摄取和处理病原体,以暴露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
45. 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
C.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T细胞
D. 是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迅速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A错误;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B正确;
C、D、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还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和分化,记忆细胞上也存在与B淋巴细胞一样的表面受体,C、D正确。
【考点定位】抗体和抗原
【名师点睛】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46.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的是:( )
A. 淋巴结、T细胞
B. 胰腺、B细胞
C. 胸腺、抗体
D. 脾、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A错误;胰腺属于分泌腺,不属于免疫系统,B正确;胸腺属于免疫器官,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C错误;脾脏属于免疫器官,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D错误。
考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系统组成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47.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产生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 氨基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B. 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 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 核苷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答案】A
【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尤其是抗体,明确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48.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故选D。
4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 B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点睛】关键是要熟悉各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
50.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 在体液免疫反应过程中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C. 淋巴因子是B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答案】C
【解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但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淋巴因子是B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条件,C正确;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因为不是抗原的有毒有害物质它也能识别,D错误。
【点睛】注意:在所有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其他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二、判断题
5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_)
【答案】错
【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详解】由于不是所有动物都有神经系统(反射弧),如草履虫为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弧,所以反射不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点睛】熟悉反射的概念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52.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____)
【答案】对
【解析】激素和神经递质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其都有微量高效,会源源不断产生。
考点:信号分子的作用特点
5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____)
【答案】错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中的成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54.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主要由体液免疫来完成。(____)
【答案】错
【解析】
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主要由细胞免疫完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5.正常情况下,寒冷时产热大于散热。(____)
【答案】错
【解析】无论何种环境,只要体温恒定,说明机体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
考点:人体体温调节
56.细胞外液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_____)
【答案】错
【解析】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
【详解】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所以本题判断为错。
【点睛】熟悉细胞外液的作用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三、非选择题
57.图1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图2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据图回答:
(1)图1中负责运输气体的B表示_________,C中的液体③称为__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____。由①②④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图2中的A、B、C分别对应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或标号)。
(3)图2中D、E系统的名称分别是D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答案】 红细胞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 ① ② ④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图1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內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②④构成内环境;图2中根据B→C→A是单向的,可确定C为淋巴,A为血浆,B为组织液,共同构成了内环境。D吸收营养物质是消化系统,E排出尿素、尿酸等应是泌尿系统。
(1)据上述分析,图1中负责运输气体的B表示红细胞,C中的液体③为细胞内液,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图2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分别对应的是图1中的①②④。
(3)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尿素、尿酸、水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泌尿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联系
58.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寒冷袭来时,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____B____C____D____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F______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_______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F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______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调节。
【答案】+ + - -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反馈(或负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分析可知:图中F为下丘脑,E为促甲状腺激素。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59.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甲图中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③]的名称是_________,与之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_______(填内或外)为正电位。
(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6)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信号向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答案】传入神经 d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 轴突 外 传出 电位变化 化学 电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乙图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
(1)由于甲图中e上有神经节,所以它表示的结构是传入神经。乙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是甲图中的d所示。
(2)乙图中的③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
(3)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4)乙图中的①是轴突,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6)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和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熟记反射弧的结构,能根据甲图中的d(突触)判断其他结构的名称,熟记突触的类型,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60.据图回答
(1)此图为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免疫过程。
(2)请写出下列标号的细胞名称①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
(3)③分化成④不但需要_________的刺激,还需要__________的作用。此时③的细胞周期会__________。④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其化学本质为________,该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
(4)一段时间过后,当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刺激⑤时,⑤就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大量的_____(填标号),产生二次免疫,该过程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液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变短 抗体 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 胞吐 ④ 更快更强烈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图中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细胞②表示T细胞,细胞③表示B细胞,细胞④表示浆细胞,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细胞④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此图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
(2)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判断,图中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细胞②表示T细胞,细胞③表示B细胞,细胞④表示浆细胞。
(3)细胞③为B细胞,其分化成浆细胞不但需要抗原的刺激,还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此时③的细胞周期会缩短。细胞④表示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其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该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
(4)一段时间过后,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刺激记忆细胞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二次免疫,该过程特点是更快更强烈。
【点睛】分析题图的突破口:细胞④能够分泌抗体,且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确定细胞④为浆细胞,反推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⑤②①分别为记忆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 草履虫 B. 鱼类 C. 鸟类 D. 家兔
【答案】A
【解析】鱼类、鸟类、家兔都属于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考点: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1)红细胞属于血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淋巴.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 血浆中的水可来自于()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比较全面,血浆中的水除了来自消化道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是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淋巴,淋巴管中的的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考点:考察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意在考察学生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的关系。
4.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故选B。
考点:体液、内环境的概念
5.4位同学分别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绘制了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也叫细胞内液,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C图,即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淋巴里面的液体只能由组织液进入淋巴,最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属于单向的.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6.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①错误,②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7.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①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②错误;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③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稳态的生理意义,解题时要准确理解稳态的含义是包含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可以 是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A、B、D只是稳态遭到破坏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10.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人在剧烈活动一段时间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仍然能够维持在7.35~7.45之间,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血浆PH的调节
【名师点睛】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如下:
11.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1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 使体内增加水分
C. 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 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如果内环境渗透压高,细胞失水,如果内环境渗透压低时细胞吸水胀破;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血红蛋白、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激素、H2O
C. Ca2+、氨基酸、细胞内液 D. Na+、葡萄糖、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血浆、淋巴,只要存在于这些液体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 A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 B错误;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成分,C错误;Na+、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5.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 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解析】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A正确;麻醉药只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不会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B错误;痛觉的产生不需要传出神经,麻醉药也就不存在阻断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C错误;痛觉的产生不需要效应器,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人体疼觉形成过程是:疼觉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疼觉中枢产生痛觉。
16.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故A正确;大脑皮层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它们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故B错误;反射是实现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C正确;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故D正确。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17. 手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 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 缩手和痛感同时发生 D. 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手偶然碰到针尖后,手指头上的感受器感受了针的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神经冲动传到脊髓时有一部分沿着脊髓里的白质上行传导大脑里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是在大脑产生的传导路线比缩手反射的长,故先缩手后感到疼痛;A、C错误,B正确;缩手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手偶然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
【名师点睛】学生对反射类型混淆不清
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18.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答案】D
【解析】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说明肢体能感觉到传入的刺激,所以针刺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则肢体不受神经中枢的支配,所以不能运动。故选D。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19.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 )
A. 大脑两半球 B. 大脑皮层 C. 小脑 D. 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即大脑皮层,A错,B正确。小脑为维持运动时机体平衡的神经中枢,C错。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低级神经中枢-脊髓,D错。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 足球运动员踢球的瞬间,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小体是指神经纤维轴突末端膨大成球状或杯状的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所以突触小体接受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化学信号,其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细胞,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能准确判断膜内和膜外电流方向,明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2.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 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 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 刺激a处,b、c同时兴奋或抑制
【答案】A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时只能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根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所以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也会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刺激b处,兴奋会传至c处,但不能传至a处,B错误;刺激c处,b处都会发生兴奋,a处不会产生兴奋,C错误;刺激a处,b处先兴奋或抑制,c处后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会判断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方向:从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3.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
A.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B.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D.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答案】D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垂体也分泌生长激素,故切除垂体后生长激素也减少.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切除垂体,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没有TSH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合成量也下降.
24.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者的关系是: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详解】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而不是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B正确;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出现反射还需要有适度的刺激。如果刺激过小或过强,反射活动都不能发生,C错误;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并不是相同的,D错误。
【点睛】注意: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5.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走路不稳,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A. 大脑、脑干、小脑 B. 小脑、大脑、脊髓
C. 大脑、小脑、大脑 D. 脊髓、小脑、大脑
【答案】A
【解析】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故选A。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人体的水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的中枢分别位于:( )
A. 大脑皮层、脊髓 B. 小脑、脑干 C. 下丘脑、下丘脑 D. 脊髓、下丘脑
【答案】C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故选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7. 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A. 沃泰默 B. 巴普洛夫 C. 沃森和克里克 D. 斯他林和贝利斯
【答案】D
【解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斯他林和贝利斯。
28.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 促胰液素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D. 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微,但能显著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体液运输包括血液循环运输,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促胰液素属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有调节功能,D正确。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9.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入体液 ③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高等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高等动物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高等动物会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①高等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内分泌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 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高等动物激素的概念,如产生、分布、运输、化学本质以及生理作用等知识。
30.下列激素中是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
A.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正确;雄性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雌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 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的分泌的,D错误。
考点:各种激素的作用
3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位于
A. 下丘脑,垂体 B. 垂体,甲状腺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垂体,垂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作用于甲状腺;所以选B。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的理解。
32.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A.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进食后由于食物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内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促使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浓度上升,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下降,促使血糖浓度下降为正常水平。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3.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答案】C
【解析】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故A选项错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故B选项错误;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故D选项错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故C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4.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
【答案】B
【解析】体液调节是指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生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以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体液调节,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35.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6.某人因脑溢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哪个区域:( )
A. S区 B. H区 C. V区 D. W区
【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故选A。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37.侏儒症和呆小症分别是由于哪种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
A. 生长激素过多,甲状腺激素过多
B. 甲状腺激素过多,生长激素过少
C. 生长激素过少,甲状腺激素过少
D. 甲状腺激素过少,生长激素过多
【答案】C
【解析】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故选C。
考点: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3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A
【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但酶可以保持活性,A错误;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产生TRH、抗利尿激素等激素,B正确;激素和酶都有微量、高效性,C正确;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D正确。
考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39.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多
【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C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减少,D错误。
考点:水盐平衡调节
点睛: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0.下列哪一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 微量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只运输到身体的特定部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但是只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故错误的选D。
考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点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
41.通常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 浆细胞 B. 记忆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错误;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过敏反应,由于第一次感染该病原体,因此人体不会产生过敏反应,C正确;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42.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胃酸杀死病原微生物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选A。
【考点定位】非特异性免疫
43.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在细胞免疫中,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
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产生后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中主要是B淋巴细胞起作用,同时T细胞也起了呈递抗原的作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44.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 吞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作用:吞噬细胞首先识别抗原,一方面发挥它们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向淋巴细胞输送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详解】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C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参与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主要参与摄取和处理病原体,以暴露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
45. 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
C.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T细胞
D. 是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迅速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A错误;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B正确;
C、D、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还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和分化,记忆细胞上也存在与B淋巴细胞一样的表面受体,C、D正确。
【考点定位】抗体和抗原
【名师点睛】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46.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的是:( )
A. 淋巴结、T细胞
B. 胰腺、B细胞
C. 胸腺、抗体
D. 脾、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A错误;胰腺属于分泌腺,不属于免疫系统,B正确;胸腺属于免疫器官,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C错误;脾脏属于免疫器官,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D错误。
考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系统组成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47.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产生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A. 氨基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B. 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 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 核苷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答案】A
【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尤其是抗体,明确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48.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故选D。
4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 B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点睛】关键是要熟悉各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
50.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 在体液免疫反应过程中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C. 淋巴因子是B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答案】C
【解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但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淋巴因子是B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条件,C正确;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因为不是抗原的有毒有害物质它也能识别,D错误。
【点睛】注意:在所有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其他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二、判断题
5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_)
【答案】错
【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详解】由于不是所有动物都有神经系统(反射弧),如草履虫为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弧,所以反射不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点睛】熟悉反射的概念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52.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____)
【答案】对
【解析】激素和神经递质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其都有微量高效,会源源不断产生。
考点:信号分子的作用特点
5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____)
【答案】错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中的成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54.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主要由体液免疫来完成。(____)
【答案】错
【解析】
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主要由细胞免疫完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5.正常情况下,寒冷时产热大于散热。(____)
【答案】错
【解析】无论何种环境,只要体温恒定,说明机体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
考点:人体体温调节
56.细胞外液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_____)
【答案】错
【解析】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
【详解】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所以本题判断为错。
【点睛】熟悉细胞外液的作用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三、非选择题
57.图1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图2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据图回答:
(1)图1中负责运输气体的B表示_________,C中的液体③称为__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____。由①②④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图2中的A、B、C分别对应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或标号)。
(3)图2中D、E系统的名称分别是D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答案】 红细胞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 ① ② ④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图1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內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②④构成内环境;图2中根据B→C→A是单向的,可确定C为淋巴,A为血浆,B为组织液,共同构成了内环境。D吸收营养物质是消化系统,E排出尿素、尿酸等应是泌尿系统。
(1)据上述分析,图1中负责运输气体的B表示红细胞,C中的液体③为细胞内液,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图2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分别对应的是图1中的①②④。
(3)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尿素、尿酸、水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泌尿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联系
58.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寒冷袭来时,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____B____C____D____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F______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_______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F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______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调节。
【答案】+ + - -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反馈(或负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分析可知:图中F为下丘脑,E为促甲状腺激素。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59.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甲图中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③]的名称是_________,与之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_______(填内或外)为正电位。
(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6)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信号向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答案】传入神经 d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 轴突 外 传出 电位变化 化学 电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乙图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
(1)由于甲图中e上有神经节,所以它表示的结构是传入神经。乙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是甲图中的d所示。
(2)乙图中的③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
(3)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4)乙图中的①是轴突,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6)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使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特异性结合,造成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和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熟记反射弧的结构,能根据甲图中的d(突触)判断其他结构的名称,熟记突触的类型,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60.据图回答
(1)此图为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免疫过程。
(2)请写出下列标号的细胞名称①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
(3)③分化成④不但需要_________的刺激,还需要__________的作用。此时③的细胞周期会__________。④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其化学本质为________,该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
(4)一段时间过后,当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刺激⑤时,⑤就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大量的_____(填标号),产生二次免疫,该过程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液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变短 抗体 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 胞吐 ④ 更快更强烈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图中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细胞②表示T细胞,细胞③表示B细胞,细胞④表示浆细胞,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细胞④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此图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
(2)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判断,图中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细胞②表示T细胞,细胞③表示B细胞,细胞④表示浆细胞。
(3)细胞③为B细胞,其分化成浆细胞不但需要抗原的刺激,还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此时③的细胞周期会缩短。细胞④表示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其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该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
(4)一段时间过后,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刺激记忆细胞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二次免疫,该过程特点是更快更强烈。
【点睛】分析题图的突破口:细胞④能够分泌抗体,且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确定细胞④为浆细胞,反推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⑤②①分别为记忆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