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3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3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3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展开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提示 (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2)荒漠化与荒漠是不同的概念。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二、荒漠化的危害
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裸露,提供沙尘暴形成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荒,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2)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3)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特别提示 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图文拓展]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例如,上题中众多的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湖岸地区松散物质多。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上题中冬春季节大风日数多。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019·试题调研)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1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图2示意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和光照 B.地形和降水
C.热量和水分 D.土壤和水分
2.图1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B.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
A.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
B.高寒草甸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
D.无植被区
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灌丛荒漠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说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的水分条件较好;图示区域植被有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根据植被随海拔变化分布的规律可知,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还有热量。第2题,图1中的无植被区主要位于绿洲和山地之间,即山前冲积扇的顶部,沉积物颗粒大,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且土壤发育程度低,不适宜植被生长所以形成无植被区。第3题,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因为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植物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流经绿洲的河流和地下水,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而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导致荒漠化加剧。
答案:1.C 2.D 3.A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4~6题。
4.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5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6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4.C 5.B 6.D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图解考点]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治理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9·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4月考试)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1~2题。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图可知,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复垦不适宜。
答案:1.A 2.C
3.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D
考点三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高考经典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图1为❶,图2为图1中
❷。
材料二 由于❸,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例如,上题中由所给的气候资料可以看出,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例如,上题中河流流经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地形坡度大)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B对、D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A、C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第2题,②③对: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①错: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④错: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第3题,D对: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A、B错: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C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
答案:1.B 2.B 3.D
(2018·高考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4~6题。
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第4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5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第6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4.A 5.D 6.C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49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过度开垦面积约为110百万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1.B 2.A
(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4.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解析:第3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第4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3.B 4.C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实施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印度半岛属于季风气候,甲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少;甲地位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地位于高原,地形平坦。第6题,土壤侵蚀危害大小主要跟人文因素有关。甲地虽然侵蚀强度大,但是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丁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其人口最为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危害最大。第7题,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适宜造林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
答案:5.C 6.B 7.B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新高速公路(北京—乌鲁木齐)临白段始于内蒙古临河区,止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的白疙瘩。临白段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百千米的移动沙丘,是在无水、无电、荒无人烟的“三无”环境下,建成的我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它是阿拉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保障。
防风固沙是京新高速公路建设最先进的环保工程。施工人员专门设计了独特的防风沙袋,沙袋为有鳍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将装满沙子的沙袋依次摆放到公路两侧,呈田字形交叉叠放,形成了一个个一平方米的小方格,连成一片。沙袋采用耐寒耐晒的材质,至少可以保持20年。下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沿线局部示意图。
(1)说出建设京新高速临白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2)说明鳍状防沙袋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气候、植被、动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体分析防沙袋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干旱缺水;大风、扬尘、沙尘暴、流沙;干旱区植被的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过道建设;野生动物饮水点的保护等。
(2)沙袋对沿线的沙土起压覆作用;鳍状防沙袋能减缓风速;交叉叠放的田字形网格可以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内,起到固沙作用;网格可以截留水分,利于沙漠地区的植物成活和生长;将流沙阻隔在公路外,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影响。
[能力提升组]
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 )
A.等高条播 B.人工锄耕
C.等高犁耕 D.平整坡
2.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降水强度 B.风速大小
C.土壤结构 D.地表糙度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第2题,图示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的地表填洼量不同,则根源在于不同耕作措施带来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下地表的平整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降水强度、风速大小、土壤结构受耕作措施影响较小。故地表糙度是造成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答案:1.A 2.D
(2019·河北邢台检测)2017年7月15日,“发展中国家沙漠化研究与治理国际培训班”在兰州开班。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20余位学员在培训期间接受中国沙漠化治理经验与技术培训。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下列土地荒漠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红色荒漠化—青藏高原
B.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
C.次生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土地沙漠化—东北平原
4.预防干旱地区流沙掩埋公路或铁路的有效措施包括( )
①建设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 ②公路两侧建立绿色走廊 ③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及沙丘上营造固沙片林 ④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推进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合理措施是( )
A.在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B.在绿洲区大规模放牧
C.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D.大规模封沙育草
解析:第3题,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应是冻融荒漠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土地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为红色荒漠化,东北平原为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且气候湿热,为石质荒漠化。第4题,固沙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即建设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或者公路两侧建立绿色走廊,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仅仅在绿洲边缘保护不够。第5题,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以保护生态环境,可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干旱地区树木难以成活,因此不宜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不宜过度放牧和大规模封沙育草。
答案:3.B 4.A 5.C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6.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7.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第6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7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6.C 7.D
8.(2019·试题调研)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1);沙粒绝大部分在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2)。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cm的高度内输沙率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m/s增至20m/s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
(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率锐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速从16m/s增至20 m/s时,分析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主要从图2中获取信息,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输沙率和沙粒粒径的变化,二是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第(2)题,先判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再说明理由。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主要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戈壁地区粒径较小的流沙少,且悬移的沙粒多距沙床面10cm以上,所以悬移较少。风速为16~ 20m/s时,距沙床面0~1cm高度输沙率较小,结合图1可知蠕移距沙床面高度为0~1 cm,所以蠕移比重较低,故当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第(3)题,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10cm高度内;二是草耗水量较小。第(4)题,原因一是采用机械固沙,增大了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了风速;二是增大了土壤湿度,便于植物根系固沙。
答案:(1)输沙率增大,沙粒粒径变大;距沙床面0~2cm高度输沙率减小,距沙床面2~10cm高度输沙率增大,最大输沙率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cm高度,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减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沙尘扬起阻力增大。
[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提示 (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2)荒漠化与荒漠是不同的概念。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二、荒漠化的危害
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裸露,提供沙尘暴形成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荒,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2)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3)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特别提示 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图文拓展]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例如,上题中众多的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湖岸地区松散物质多。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上题中冬春季节大风日数多。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019·试题调研)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1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图2示意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和光照 B.地形和降水
C.热量和水分 D.土壤和水分
2.图1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B.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
A.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
B.高寒草甸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
D.无植被区
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灌丛荒漠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说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的水分条件较好;图示区域植被有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根据植被随海拔变化分布的规律可知,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还有热量。第2题,图1中的无植被区主要位于绿洲和山地之间,即山前冲积扇的顶部,沉积物颗粒大,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且土壤发育程度低,不适宜植被生长所以形成无植被区。第3题,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因为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植物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流经绿洲的河流和地下水,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而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导致荒漠化加剧。
答案:1.C 2.D 3.A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4~6题。
4.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5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6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4.C 5.B 6.D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图解考点]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治理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9·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4月考试)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1~2题。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图可知,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复垦不适宜。
答案:1.A 2.C
3.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D
考点三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高考经典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图1为❶,图2为图1中
❷。
材料二 由于❸,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例如,上题中由所给的气候资料可以看出,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例如,上题中河流流经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地形坡度大)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B对、D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A、C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第2题,②③对: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①错: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④错: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第3题,D对: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A、B错: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C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
答案:1.B 2.B 3.D
(2018·高考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4~6题。
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第4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5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第6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4.A 5.D 6.C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49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过度开垦面积约为110百万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1.B 2.A
(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4.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解析:第3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第4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3.B 4.C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实施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印度半岛属于季风气候,甲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少;甲地位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地位于高原,地形平坦。第6题,土壤侵蚀危害大小主要跟人文因素有关。甲地虽然侵蚀强度大,但是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丁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其人口最为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危害最大。第7题,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适宜造林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
答案:5.C 6.B 7.B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新高速公路(北京—乌鲁木齐)临白段始于内蒙古临河区,止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的白疙瘩。临白段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百千米的移动沙丘,是在无水、无电、荒无人烟的“三无”环境下,建成的我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它是阿拉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保障。
防风固沙是京新高速公路建设最先进的环保工程。施工人员专门设计了独特的防风沙袋,沙袋为有鳍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将装满沙子的沙袋依次摆放到公路两侧,呈田字形交叉叠放,形成了一个个一平方米的小方格,连成一片。沙袋采用耐寒耐晒的材质,至少可以保持20年。下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沿线局部示意图。
(1)说出建设京新高速临白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2)说明鳍状防沙袋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气候、植被、动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体分析防沙袋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干旱缺水;大风、扬尘、沙尘暴、流沙;干旱区植被的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过道建设;野生动物饮水点的保护等。
(2)沙袋对沿线的沙土起压覆作用;鳍状防沙袋能减缓风速;交叉叠放的田字形网格可以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内,起到固沙作用;网格可以截留水分,利于沙漠地区的植物成活和生长;将流沙阻隔在公路外,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影响。
[能力提升组]
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 )
A.等高条播 B.人工锄耕
C.等高犁耕 D.平整坡
2.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降水强度 B.风速大小
C.土壤结构 D.地表糙度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第2题,图示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的地表填洼量不同,则根源在于不同耕作措施带来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下地表的平整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降水强度、风速大小、土壤结构受耕作措施影响较小。故地表糙度是造成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答案:1.A 2.D
(2019·河北邢台检测)2017年7月15日,“发展中国家沙漠化研究与治理国际培训班”在兰州开班。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20余位学员在培训期间接受中国沙漠化治理经验与技术培训。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下列土地荒漠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红色荒漠化—青藏高原
B.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
C.次生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土地沙漠化—东北平原
4.预防干旱地区流沙掩埋公路或铁路的有效措施包括( )
①建设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 ②公路两侧建立绿色走廊 ③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及沙丘上营造固沙片林 ④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推进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合理措施是( )
A.在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B.在绿洲区大规模放牧
C.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D.大规模封沙育草
解析:第3题,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应是冻融荒漠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土地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为红色荒漠化,东北平原为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且气候湿热,为石质荒漠化。第4题,固沙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即建设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或者公路两侧建立绿色走廊,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仅仅在绿洲边缘保护不够。第5题,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以保护生态环境,可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干旱地区树木难以成活,因此不宜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不宜过度放牧和大规模封沙育草。
答案:3.B 4.A 5.C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6.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7.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第6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7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6.C 7.D
8.(2019·试题调研)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1);沙粒绝大部分在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2)。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cm的高度内输沙率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m/s增至20m/s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
(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率锐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速从16m/s增至20 m/s时,分析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主要从图2中获取信息,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输沙率和沙粒粒径的变化,二是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第(2)题,先判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再说明理由。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主要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戈壁地区粒径较小的流沙少,且悬移的沙粒多距沙床面10cm以上,所以悬移较少。风速为16~ 20m/s时,距沙床面0~1cm高度输沙率较小,结合图1可知蠕移距沙床面高度为0~1 cm,所以蠕移比重较低,故当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第(3)题,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10cm高度内;二是草耗水量较小。第(4)题,原因一是采用机械固沙,增大了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了风速;二是增大了土壤湿度,便于植物根系固沙。
答案:(1)输沙率增大,沙粒粒径变大;距沙床面0~2cm高度输沙率减小,距沙床面2~10cm高度输沙率增大,最大输沙率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cm高度,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减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沙尘扬起阻力增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