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展开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7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之肾”——湿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
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
5.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二、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
3.案例——洞庭湖萎缩
(1)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2)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三、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措施
地区
具 体 措 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特别提示 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
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图文拓展]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8页
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高考经典题)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可知,银川平原发展种植业需要灌溉。
(2)从明清时期的“七十二连湖”到20世纪80年代的“所剩无几”,说明近百年来的湖泊面积萎缩。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的主要功能
功能
美称
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生物的乐园
4.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原因
主要表现
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
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
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
泥沙淤积严重
环境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
引进物种的干扰
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围海造陆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高考经典题)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第2题,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内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
答案:1.C 2.B
3.(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题,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第(3)题,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第(4)题,回答时应先表明观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如选择同意,可以从内流河和湿地的负面影响回答。如选择不同意,则应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回答。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考点二 森林的生态效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你效劳。”
材料二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规范审答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我的答案:增加碳储量,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高考经典题)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第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1.A 2.B
(2018·高考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3~4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双选)(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
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双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解析:第3题,由材料和表格分析可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比重最大且仍在不断提升的是杂阔林,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说明该省在“十二五”期间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材料中不能体现造林成活率高低;提高林地生产力应是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第4题,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结构体现在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杂阔林比重大且不断提升,而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重较小且不断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用材林比重减小,可能会加大该省木材供需缺口;造林面积大,会使江苏省森林覆盖率升高;经济林的比重虽增长较慢,但仍在上升,果品供应能力应上升。
答案:3.AC 4.AD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1页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表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依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典例]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获取信息]
[尝试解答]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分阶段分析描述即可。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成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第(2)题,按上题的时间步骤逐一解释原因即可。如植被破坏(栖息地减小),修建道路,栖息地被割断(碎片化),停止采伐天然林,面积扩大。该题需结合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第(3)题,可采取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留有生态通道、保护植被等措施。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塑料温室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曾经荒凉的村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综合性城镇。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2)说出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的优点。
(3)埃尔埃希多地区温室农业迅猛发展导致了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请综合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信息可判断地形类型;从图中地中海及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少;由此可知,土壤多为荒漠土且贫瘠。第(2)题,沙土具有透气性、黏土能减少水肥下渗、有机肥提供养分。第(3)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水的减少。温室农业过度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需求增大,从而使土地沙化;同时在干旱区,温室农业的发展,可能加剧盐碱化,也会加剧土壤退化。
答案:(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冬季受山地阻挡,西风难以影响,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土(沙化),土地贫瘠。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中间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
(3)气候终年干旱;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缺乏;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温室大棚(截留雨水)不仅在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造成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
[基础巩固组]
(2019·湖北武汉4月调研)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2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故C正确。
答案:1.B 2.C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 800口。据此完成3~4题。
3.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4.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项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项对。
答案:3.C 4.D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6.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红树林;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6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
答案: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年12月湖面仅存25.5平方千米。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势、径流、形成时间等角度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采矿、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第(3)题,若赞同拆坝,从节水农业发展使拆坝成为可能及大坝拦水对红碱淖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如不赞同拆坝,需从影响上游农业发展及资金限制等角度阐释。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使拆坝成为可能。
不赞同。理由: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地利益。
[能力提升组]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故C项正确。第2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冬季天山山脉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1.C 2.A
1999年建成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浦东国际机场在规划时,场址几经变更,由陆地趋于沿海,最终专家建议再向东迁移1 000~1 500米至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是在九段沙(长江泥沙沉积形成的沙洲)种草、促淤。下图示意浦东国际机场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选择在现址,主要是为了( )
A.减少高层建筑影响 B.预留机场发展空间
C.节省土地资源 D.避免噪声污染
4.九段沙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候鸟栖息,减少鸟类对机场的威胁
B.调节市区气候,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保护海岸线,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D.吸附长江污染物质,减少东海赤潮发生
解析:第3题,上海浦东机场建设主要利用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对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上海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若主要是为了减少高层建筑影响和避免噪声污染,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也可以布局在上海远离市区的其他地方;在上海郊区的其他地方修建机场也可以为机场预留发展空间。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浦东国际机场处于候鸟迁徙线路上,飞机飞行过程中与鸟类碰撞十分危险。九段沙种草、促淤可增加湿地面积,吸引更多鸟类在此栖息,减少鸟类对飞机飞行的威胁;在九段沙种草、促淤对调节市区气候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其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保护海岸线可以直接在海岸滩涂上种草、促淤;九段沙种草、促淤是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吸附长江污染物质与机场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3.C 4.A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
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
解析:第5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6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答案:5.D 6.B
7.(2019·郴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 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成活率较低的原因。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降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两地距离、环境差异与种植技术角度分析。第(2)题,“荒山秃岭”说明当地土层薄,图示高床利于根系发育,雨季便于排水。第(3)题,可从湿度、土层角度分析。第(4)题,材料提及“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小气候得以改善”,则围绕植被覆盖率分析即可。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外来树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种植技术落后。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雨水冲刷严重,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削弱冬季风势力,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霜冻的概率降低。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7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之肾”——湿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
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
5.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二、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
3.案例——洞庭湖萎缩
(1)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2)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三、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措施
地区
具 体 措 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特别提示 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
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图文拓展]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8页
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高考经典题)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可知,银川平原发展种植业需要灌溉。
(2)从明清时期的“七十二连湖”到20世纪80年代的“所剩无几”,说明近百年来的湖泊面积萎缩。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的主要功能
功能
美称
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生物的乐园
4.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原因
主要表现
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
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
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
泥沙淤积严重
环境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
引进物种的干扰
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围海造陆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高考经典题)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第2题,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内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
答案:1.C 2.B
3.(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题,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第(3)题,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第(4)题,回答时应先表明观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如选择同意,可以从内流河和湿地的负面影响回答。如选择不同意,则应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回答。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考点二 森林的生态效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你效劳。”
材料二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规范审答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我的答案:增加碳储量,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高考经典题)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第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1.A 2.B
(2018·高考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3~4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双选)(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
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双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解析:第3题,由材料和表格分析可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比重最大且仍在不断提升的是杂阔林,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说明该省在“十二五”期间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材料中不能体现造林成活率高低;提高林地生产力应是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第4题,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结构体现在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杂阔林比重大且不断提升,而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重较小且不断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用材林比重减小,可能会加大该省木材供需缺口;造林面积大,会使江苏省森林覆盖率升高;经济林的比重虽增长较慢,但仍在上升,果品供应能力应上升。
答案:3.AC 4.AD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11页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表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依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典例]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获取信息]
[尝试解答]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分阶段分析描述即可。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成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第(2)题,按上题的时间步骤逐一解释原因即可。如植被破坏(栖息地减小),修建道路,栖息地被割断(碎片化),停止采伐天然林,面积扩大。该题需结合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第(3)题,可采取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留有生态通道、保护植被等措施。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塑料温室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曾经荒凉的村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综合性城镇。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2)说出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的优点。
(3)埃尔埃希多地区温室农业迅猛发展导致了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请综合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信息可判断地形类型;从图中地中海及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少;由此可知,土壤多为荒漠土且贫瘠。第(2)题,沙土具有透气性、黏土能减少水肥下渗、有机肥提供养分。第(3)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水的减少。温室农业过度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需求增大,从而使土地沙化;同时在干旱区,温室农业的发展,可能加剧盐碱化,也会加剧土壤退化。
答案:(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冬季受山地阻挡,西风难以影响,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土(沙化),土地贫瘠。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中间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
(3)气候终年干旱;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缺乏;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温室大棚(截留雨水)不仅在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造成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
[基础巩固组]
(2019·湖北武汉4月调研)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2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故C正确。
答案:1.B 2.C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 800口。据此完成3~4题。
3.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4.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项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项对。
答案:3.C 4.D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6.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红树林;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6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
答案: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年12月湖面仅存25.5平方千米。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势、径流、形成时间等角度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采矿、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第(3)题,若赞同拆坝,从节水农业发展使拆坝成为可能及大坝拦水对红碱淖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如不赞同拆坝,需从影响上游农业发展及资金限制等角度阐释。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使拆坝成为可能。
不赞同。理由: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地利益。
[能力提升组]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故C项正确。第2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冬季天山山脉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1.C 2.A
1999年建成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浦东国际机场在规划时,场址几经变更,由陆地趋于沿海,最终专家建议再向东迁移1 000~1 500米至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是在九段沙(长江泥沙沉积形成的沙洲)种草、促淤。下图示意浦东国际机场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选择在现址,主要是为了( )
A.减少高层建筑影响 B.预留机场发展空间
C.节省土地资源 D.避免噪声污染
4.九段沙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候鸟栖息,减少鸟类对机场的威胁
B.调节市区气候,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保护海岸线,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D.吸附长江污染物质,减少东海赤潮发生
解析:第3题,上海浦东机场建设主要利用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对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上海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若主要是为了减少高层建筑影响和避免噪声污染,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也可以布局在上海远离市区的其他地方;在上海郊区的其他地方修建机场也可以为机场预留发展空间。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浦东国际机场处于候鸟迁徙线路上,飞机飞行过程中与鸟类碰撞十分危险。九段沙种草、促淤可增加湿地面积,吸引更多鸟类在此栖息,减少鸟类对飞机飞行的威胁;在九段沙种草、促淤对调节市区气候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其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保护海岸线可以直接在海岸滩涂上种草、促淤;九段沙种草、促淤是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吸附长江污染物质与机场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3.C 4.A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
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
解析:第5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6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答案:5.D 6.B
7.(2019·郴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 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成活率较低的原因。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降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两地距离、环境差异与种植技术角度分析。第(2)题,“荒山秃岭”说明当地土层薄,图示高床利于根系发育,雨季便于排水。第(3)题,可从湿度、土层角度分析。第(4)题,材料提及“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小气候得以改善”,则围绕植被覆盖率分析即可。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外来树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种植技术落后。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雨水冲刷严重,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削弱冬季风势力,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霜冻的概率降低。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