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章第二讲 区域经济联系
展开
第二讲 区域经济联系
[考纲展示]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基础梳理]
一、区域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就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起点
扬州
丹江口水库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终点
天津、山东半岛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线路特点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可自流
基本自流
需开凿隧洞,基本自流
2.西气东输
(1)线路
(2)意义
3.西电东送
(1)原因: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2)线路
(3)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影 响
总体评价
调出地
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调入地
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三、产业转移
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 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 | |
―→―→
| | |
(2)从地域分布来看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图文拓展]
1.天然气与工业发展
天然气作为一种更清洁、更优质、更经济的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在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我国的“北煤南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华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新疆)和西南(贵州)都有分布。其中约有60%的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尤其是以山西为中心的周围省区;而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南部煤炭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北煤南运”是缓解南方地区能源紧张的主要途径之一。
3.广东部分地区的产业转移
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在广东省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也很丰富。近些年来,广东省边远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了显著改善,许多地方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
考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
❶的战略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读图,回答(1)~(3)题。
(1)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下列❹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2)❺有( )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③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利用广州港的优势扩大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❻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供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
③覆盖区域更广
④从根本上解决了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A (2)B (3)D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
B.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以水电、核电为主
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
D.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石油
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
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项正确。华北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是煤炭;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
答案:1.C 2.A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5大工程。干线起于四川达州宣汉,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全长1 674千米。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川气东送管线走向的经济因素的是( )
A.城市分布 B.地形因素
C.交通运输条件 D.工业基础条件
4.西气东输管线的终点是上海市,川气东送又向上海供气,这是因为( )
①长期来看,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市发展的需求
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
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可以合理布局管线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第3题,城市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故A项正确。第4题,川气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满足上海市的能源需求,并不是为了利用上海港出口天然气。
答案:3.A 4.D
考点二 我国其他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❶。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
C.可
D.可❺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A
1.南水北调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水多而有余,北方水少而不足;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巨大而水资源十分匮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南水北调工程可有效地缓解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工程线路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和西线方案。
调水路线
西 线
中 线
东 线
水源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至江阴段
供水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可调水量与水质
可调水量较小、水质好
可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可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用设施
差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2.西电东送
概况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京津唐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A.弥补西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第1题,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乙位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都以火电为主;丙、丁两处水能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第2题,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西电东送能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同时能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A 2.C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②供水总量增大
③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④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②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③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④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4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用水成本提高;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3.C 4.D
5.(高考经典题)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的(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的(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第(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1)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
(2)关停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水净化排放,广泛宣传,严格执法。
考点三 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题干“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获取我国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的信息,中国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信息。
(2)由题干“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获取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信息。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B (3)C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
(2)产业转移的方向
→
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第1题,与景德镇相比,佛山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具有市场优势,故A项错误;两地相比,景德镇瓷业最初是在原材料产地的优势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原材料充足,故B项错误;陶瓷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则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得益于国家开放政策首先在此实施,故D项正确。第2题,陶瓷产业是高污染产业,由于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地价上涨、环保压力等因素促使该主产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使该主产区的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3题,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技术水平高,制瓷历史悠久。所以其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是产业基础好,故C项正确。资金、交通是佛山的优势,故排除A、D项。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不是因为劳动力因素,故B项错误。
答案:1.D 2.A 3.C
(2018·高考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6题。
4.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5.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6.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析:第4题,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是将产业发展的重点由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提高了附加值;自有生产厂家人工成本不一定比加盟生产厂高;多家生产厂加盟扩大了规模;加强合作,不需要关闭自有生产厂。第5题,与温州相比,上海为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服装产品研发;温州与上海都具备基础设施和交通优势;由图中“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M公司市场为全国而不是上海。第6题,由“加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款式多样并不是M公司致力发展的方向;由“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M公司产品市场主要为国内市场。
答案:4.A 5.D 6.A
考点四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2.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主要原因是三地作为中国的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因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京津沪地区,A项正确;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致,B项错误;读图可知,苏浙产业份额并不是逐年递增的,2002~2010年有所下降,C项错误;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且有下降趋势,但新疆作为中国的主要牧场以及长绒棉基地,原料并不短缺,应该是受技术、市场的限制所致,D项错误。第2题,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读图可知,河南、江西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故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劳动力成本。
答案:1.A 2.B
3.(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安徽与江苏苏州相比,经济落后,工资和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但是安徽工业配套体系不如江苏苏州,且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也相应加大。如果不迁移,就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4.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流域示意图(图1)。
材料二 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所属行业统计图(图2)。
(1)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大多属于________密集型产业和________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________。
(2)有人建议将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某大型造纸厂迁移至梧州市,有人则认为不合适。推断后者认为不合适的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梧州市新增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建材加工。第(2)题,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从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差异及产业本身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珠三角和梧州相比,其市场、劳动力、交通等区位因素差别大;其次造纸业污染比较大。
答案:(1)劳动力 资源 建材加工
(2)梧州位于西江上游,造纸厂会影响下游干流的水质;梧州相比珠三角,消费市场小;梧州交通条件较珠三角差;发展造纸需要大量木材,大量砍伐会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10|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
(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材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资源调配的原因
原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多少
气候特征资源分布
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
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
工农业、人口、浪费、污染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2.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对调入区的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状况;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出区的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年设计输油量2 200万吨,也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
(1)简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对缅甸发展的有利影响。
(3)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何在?
[获取信息] 提取自然背景及管道分布特征
(1)管道经过地区:缅甸、我国云南西南部。
(2)附注中管线长度信息:管道建设大部分在缅甸境内。
(3)题干信息: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
[解读信息] 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产生的影响
(1)管道线路选择:从图中可看出,中缅油气管道所经地区为东南亚西北部及我国西南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可谓山高谷深,地质活动频繁。
(2)带来的有利影响:管道建设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
(3)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可保证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尝试解答] (1)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处在地质活动带上,地质灾害多发;降水丰富且集中,洪涝灾害频发。
(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满足沿线油气需求。
(3)可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2)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天然气田,表明资源影响线路走向;图中天然气管道沿河谷延伸,表明管线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大;该管线避开自然保护区和陡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第(2)题,将我国“西气东输”对输入地的影响进行知识迁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2)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线工程纵断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简述中线工程沿线地形特征及对该工程的有利影响。
(2)分析该工程可能对甲省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高程可知,沿线地区为平原;从剖面图上可知,南高北低;由此可知,中线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自流引水。第(2)题,从图中可知,甲省为河北省,该省水资源比较短缺。应从中线工程对河北省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有利影响: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以自流引水。
(2)有利影响: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巨大的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不利影响:加剧沿线地区的次生盐碱化;占用耕地;搬迁移民等。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47页
[基础巩固组]
(2019·试题调研)河南省内黄县地处冀豫两省交界处,在200km经济圈内,有几十个大中城市,经济圈内人口众多。内黄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2009年以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打造“中原瓷都”。据此回答1~3题。
1.沿海陶瓷产业向内黄县转移的原因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 )
A.环保与成本压力大 B.劳动力短缺
C.市场饱和 D.基础设施落后
2.内黄县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
A.周边市场广阔 B.工业基础雄厚
C.陶瓷原料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3.内黄县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B.加剧臭氧层破坏
C.加剧水土流失 D.加大环保压力
解析:第1题,受严格环保政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成本上涨,利润降低,被迫转移。第2题,结合材料中内黄县的地理位置,判断出该地周边市场广阔。第3题,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包装、物流、模具等产业发展,对旅游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陶瓷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对大气、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加大了环保压力,但对臭氧层影响不大;陶瓷产业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
答案:1.A 2.A 3.D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5.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的影响是( )
A.促进迁入区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迁出区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4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用地成本较低,吸引了劳动力指向型和部分其他产业的迁入,成本的差异成为“西进运动”主要的驱动力。第5题,“西进运动”促进了迁入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迁出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答案:4.A 5.D
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6~7题。
6.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7.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7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
答案:6.A 7.B
8.(2019·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华北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了湖北引江济汉补水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即绕长湖北缘并与长湖所有支流全部立交修建总干渠。而部分水利专家则建议由长江通过入湖渠提水至长湖,再通过现有河道提水至兴隆水库上游。
材料二 汉江流域示意图和“引江济汉”图。
(1)推测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自然条件。
(2)分析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对比专家建议方案,分析“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的优点或缺点。
解析:第(1)题,水源地的选址主要考虑水量、水质、蓄水区域及能否自流等方面。第(2)题,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汉江中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根据材料,“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优点是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建“高架”水渠的缺点是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绕湖修建,会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
答案:(1)水库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流域内降水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集水范围大,库容量大;水库地势较高,向华北输水可自流。
(2)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
(3)优点: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血吸虫侵入)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或缺点: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
[能力提升组]
(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下图为2016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东部地区环境退化
③广西生产成本较低
④广西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技术 ②资金 ③地形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我国蔗糖产业重心离开台湾等东部省区,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移出有关;蔗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广西相对于台湾、广东等东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低;蔗糖产业的消费市场不局限于生产地区,而是面向全国市场。第2题,由材料可知,广西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地区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甘蔗好热喜湿,广西中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且受地形影响,水热条件充足,利于甘蔗生产;甘蔗种植对技术、资金要求较低,且资金、技术这些要素地区流动性较强,不会成为影响甘蔗种植的主要条件。
答案:1.B 2.D
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水道工程向南部输水,费德河上的奥罗维尔水库是其重要水源地。奥罗维尔大坝西部修建有混凝土加固的主溢洪道和土质坡面的紧急溢洪道。2017年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库区水位持续上升,在主溢洪道泄洪期间,因混凝土基底出现坑洞并呈现上延趋势,不得已以较小的流量进行泄洪,而水位持续上升超过了紧急溢洪道的堰顶,部分库容通过紧急溢洪道进行泄洪。下面的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示意图,右图为大坝结构图。读图,回答3~5题。
3.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时,该流域受( )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5.启用紧急溢洪道泄洪会( )
A.降低水库泄洪量
B.加剧主溢洪道溯源侵蚀
C.减少紧急溢洪道水土流失
D.加大费德河下游泥沙含量
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紧张,故夏季需水量最大,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第4题,费德河流域2月受西风带影响,又位于山地迎风坡位置而降水多,故多暴雨。第5题,主溢洪道是混凝土加固而成,而紧急溢洪道是土质坡面的,开启紧急溢洪道泄洪,会加大流水对坡面的侵蚀,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3.B 4.D 5.D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局部区域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疆就开始建设引额济乌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线路以明渠为主。新疆煤炭储量占我国的40%,对新疆煤炭开发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大力发展煤电输出,二是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工业。
材料二 新疆老风口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冬季多发暴风雪,对当地造成极大影响。图2为当地人采取的生态治理工程示意图。实际结果表明,此方法比简单地营造防护林,更有效地促进了树木生长。
(1)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指出引额济乌工程调水存在的问题。
(2)新疆若大力发展煤电输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若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产业,则有哪些不利的工业条件?
(3)指出导致老风口冬季暴风雪的主要风向,说明当地生态治理工程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新疆自然环境的特征,从蒸发、风沙、结冰、流域综合开发等角度分析引额济乌工程调水存在的问题。第(2)题,根据煤电和新疆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新疆大力发展煤电输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市场、交通、技术、产业基础、水源等方面分析新疆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不利条件。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看出,风车、雪栅栏分布在东侧,由此可以判断东风是导致老风口冬季暴风雪的主要风向。根据图中生态治理工程的具体措施,从减轻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水分、肥力,增加降水等角度分析当地生态治理工程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因。
答案:(1)水分易蒸发丧失;易受风沙掩埋;不利于全流域综合开发;冬季易结冰,输水能力差。
(2)问题: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不利条件:市场远(交通不便);技术差;产业基础差;水源少。
(3)风向:东风。(注:东南、东北、偏东风都可以)。原因:降低风速,有利于树木生长,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拦截的积雪融化,改善土壤水分条件;草的生长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调节当地气候,增加降水量。
第二讲 区域经济联系
[考纲展示]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基础梳理]
一、区域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就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起点
扬州
丹江口水库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终点
天津、山东半岛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线路特点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可自流
基本自流
需开凿隧洞,基本自流
2.西气东输
(1)线路
(2)意义
3.西电东送
(1)原因: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2)线路
(3)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影 响
总体评价
调出地
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调入地
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三、产业转移
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 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 | |
―→―→
| | |
(2)从地域分布来看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图文拓展]
1.天然气与工业发展
天然气作为一种更清洁、更优质、更经济的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在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我国的“北煤南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华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新疆)和西南(贵州)都有分布。其中约有60%的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尤其是以山西为中心的周围省区;而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南部煤炭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北煤南运”是缓解南方地区能源紧张的主要途径之一。
3.广东部分地区的产业转移
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在广东省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也很丰富。近些年来,广东省边远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了显著改善,许多地方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
考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
❶的战略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读图,回答(1)~(3)题。
(1)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下列❹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2)❺有( )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③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利用广州港的优势扩大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❻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供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
③覆盖区域更广
④从根本上解决了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A (2)B (3)D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
B.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以水电、核电为主
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
D.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石油
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
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项正确。华北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是煤炭;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
答案:1.C 2.A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5大工程。干线起于四川达州宣汉,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全长1 674千米。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川气东送管线走向的经济因素的是( )
A.城市分布 B.地形因素
C.交通运输条件 D.工业基础条件
4.西气东输管线的终点是上海市,川气东送又向上海供气,这是因为( )
①长期来看,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市发展的需求
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
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可以合理布局管线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第3题,城市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故A项正确。第4题,川气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满足上海市的能源需求,并不是为了利用上海港出口天然气。
答案:3.A 4.D
考点二 我国其他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❶。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
C.可
D.可❺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A
1.南水北调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水多而有余,北方水少而不足;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巨大而水资源十分匮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南水北调工程可有效地缓解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工程线路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和西线方案。
调水路线
西 线
中 线
东 线
水源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至江阴段
供水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可调水量与水质
可调水量较小、水质好
可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可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用设施
差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2.西电东送
概况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京津唐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A.弥补西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第1题,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乙位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都以火电为主;丙、丁两处水能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第2题,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西电东送能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同时能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A 2.C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②供水总量增大
③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④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②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③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④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4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用水成本提高;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3.C 4.D
5.(高考经典题)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的(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的(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第(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1)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
(2)关停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水净化排放,广泛宣传,严格执法。
考点三 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题干“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获取我国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的信息,中国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信息。
(2)由题干“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获取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信息。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B (3)C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
(2)产业转移的方向
→
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第1题,与景德镇相比,佛山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具有市场优势,故A项错误;两地相比,景德镇瓷业最初是在原材料产地的优势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原材料充足,故B项错误;陶瓷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则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得益于国家开放政策首先在此实施,故D项正确。第2题,陶瓷产业是高污染产业,由于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地价上涨、环保压力等因素促使该主产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使该主产区的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3题,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技术水平高,制瓷历史悠久。所以其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是产业基础好,故C项正确。资金、交通是佛山的优势,故排除A、D项。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不是因为劳动力因素,故B项错误。
答案:1.D 2.A 3.C
(2018·高考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6题。
4.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5.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6.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析:第4题,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是将产业发展的重点由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提高了附加值;自有生产厂家人工成本不一定比加盟生产厂高;多家生产厂加盟扩大了规模;加强合作,不需要关闭自有生产厂。第5题,与温州相比,上海为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服装产品研发;温州与上海都具备基础设施和交通优势;由图中“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M公司市场为全国而不是上海。第6题,由“加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款式多样并不是M公司致力发展的方向;由“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M公司产品市场主要为国内市场。
答案:4.A 5.D 6.A
考点四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2.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主要原因是三地作为中国的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因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京津沪地区,A项正确;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致,B项错误;读图可知,苏浙产业份额并不是逐年递增的,2002~2010年有所下降,C项错误;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且有下降趋势,但新疆作为中国的主要牧场以及长绒棉基地,原料并不短缺,应该是受技术、市场的限制所致,D项错误。第2题,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读图可知,河南、江西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故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劳动力成本。
答案:1.A 2.B
3.(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安徽与江苏苏州相比,经济落后,工资和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但是安徽工业配套体系不如江苏苏州,且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也相应加大。如果不迁移,就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4.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流域示意图(图1)。
材料二 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所属行业统计图(图2)。
(1)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大多属于________密集型产业和________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________。
(2)有人建议将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某大型造纸厂迁移至梧州市,有人则认为不合适。推断后者认为不合适的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梧州市新增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建材加工。第(2)题,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从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差异及产业本身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珠三角和梧州相比,其市场、劳动力、交通等区位因素差别大;其次造纸业污染比较大。
答案:(1)劳动力 资源 建材加工
(2)梧州位于西江上游,造纸厂会影响下游干流的水质;梧州相比珠三角,消费市场小;梧州交通条件较珠三角差;发展造纸需要大量木材,大量砍伐会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10|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
(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材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资源调配的原因
原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多少
气候特征资源分布
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
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
工农业、人口、浪费、污染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2.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对调入区的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状况;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出区的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年设计输油量2 200万吨,也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
(1)简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对缅甸发展的有利影响。
(3)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何在?
[获取信息] 提取自然背景及管道分布特征
(1)管道经过地区:缅甸、我国云南西南部。
(2)附注中管线长度信息:管道建设大部分在缅甸境内。
(3)题干信息: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
[解读信息] 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产生的影响
(1)管道线路选择:从图中可看出,中缅油气管道所经地区为东南亚西北部及我国西南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可谓山高谷深,地质活动频繁。
(2)带来的有利影响:管道建设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
(3)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可保证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尝试解答] (1)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处在地质活动带上,地质灾害多发;降水丰富且集中,洪涝灾害频发。
(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满足沿线油气需求。
(3)可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2)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天然气田,表明资源影响线路走向;图中天然气管道沿河谷延伸,表明管线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大;该管线避开自然保护区和陡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第(2)题,将我国“西气东输”对输入地的影响进行知识迁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2)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线工程纵断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简述中线工程沿线地形特征及对该工程的有利影响。
(2)分析该工程可能对甲省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高程可知,沿线地区为平原;从剖面图上可知,南高北低;由此可知,中线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自流引水。第(2)题,从图中可知,甲省为河北省,该省水资源比较短缺。应从中线工程对河北省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有利影响: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以自流引水。
(2)有利影响: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巨大的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不利影响:加剧沿线地区的次生盐碱化;占用耕地;搬迁移民等。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47页
[基础巩固组]
(2019·试题调研)河南省内黄县地处冀豫两省交界处,在200km经济圈内,有几十个大中城市,经济圈内人口众多。内黄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2009年以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打造“中原瓷都”。据此回答1~3题。
1.沿海陶瓷产业向内黄县转移的原因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 )
A.环保与成本压力大 B.劳动力短缺
C.市场饱和 D.基础设施落后
2.内黄县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
A.周边市场广阔 B.工业基础雄厚
C.陶瓷原料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3.内黄县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B.加剧臭氧层破坏
C.加剧水土流失 D.加大环保压力
解析:第1题,受严格环保政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成本上涨,利润降低,被迫转移。第2题,结合材料中内黄县的地理位置,判断出该地周边市场广阔。第3题,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包装、物流、模具等产业发展,对旅游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陶瓷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对大气、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加大了环保压力,但对臭氧层影响不大;陶瓷产业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
答案:1.A 2.A 3.D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5.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的影响是( )
A.促进迁入区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迁出区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4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用地成本较低,吸引了劳动力指向型和部分其他产业的迁入,成本的差异成为“西进运动”主要的驱动力。第5题,“西进运动”促进了迁入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迁出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答案:4.A 5.D
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6~7题。
6.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7.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7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
答案:6.A 7.B
8.(2019·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华北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了湖北引江济汉补水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即绕长湖北缘并与长湖所有支流全部立交修建总干渠。而部分水利专家则建议由长江通过入湖渠提水至长湖,再通过现有河道提水至兴隆水库上游。
材料二 汉江流域示意图和“引江济汉”图。
(1)推测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自然条件。
(2)分析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对比专家建议方案,分析“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的优点或缺点。
解析:第(1)题,水源地的选址主要考虑水量、水质、蓄水区域及能否自流等方面。第(2)题,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汉江中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根据材料,“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优点是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建“高架”水渠的缺点是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绕湖修建,会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
答案:(1)水库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流域内降水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集水范围大,库容量大;水库地势较高,向华北输水可自流。
(2)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
(3)优点: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血吸虫侵入)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或缺点: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
[能力提升组]
(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下图为2016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东部地区环境退化
③广西生产成本较低
④广西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技术 ②资金 ③地形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我国蔗糖产业重心离开台湾等东部省区,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移出有关;蔗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广西相对于台湾、广东等东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成本低;蔗糖产业的消费市场不局限于生产地区,而是面向全国市场。第2题,由材料可知,广西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地区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甘蔗好热喜湿,广西中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且受地形影响,水热条件充足,利于甘蔗生产;甘蔗种植对技术、资金要求较低,且资金、技术这些要素地区流动性较强,不会成为影响甘蔗种植的主要条件。
答案:1.B 2.D
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水道工程向南部输水,费德河上的奥罗维尔水库是其重要水源地。奥罗维尔大坝西部修建有混凝土加固的主溢洪道和土质坡面的紧急溢洪道。2017年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库区水位持续上升,在主溢洪道泄洪期间,因混凝土基底出现坑洞并呈现上延趋势,不得已以较小的流量进行泄洪,而水位持续上升超过了紧急溢洪道的堰顶,部分库容通过紧急溢洪道进行泄洪。下面的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示意图,右图为大坝结构图。读图,回答3~5题。
3.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2月初,费德河流域连降暴雨时,该流域受( )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5.启用紧急溢洪道泄洪会( )
A.降低水库泄洪量
B.加剧主溢洪道溯源侵蚀
C.减少紧急溢洪道水土流失
D.加大费德河下游泥沙含量
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紧张,故夏季需水量最大,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第4题,费德河流域2月受西风带影响,又位于山地迎风坡位置而降水多,故多暴雨。第5题,主溢洪道是混凝土加固而成,而紧急溢洪道是土质坡面的,开启紧急溢洪道泄洪,会加大流水对坡面的侵蚀,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3.B 4.D 5.D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局部区域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疆就开始建设引额济乌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线路以明渠为主。新疆煤炭储量占我国的40%,对新疆煤炭开发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大力发展煤电输出,二是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工业。
材料二 新疆老风口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冬季多发暴风雪,对当地造成极大影响。图2为当地人采取的生态治理工程示意图。实际结果表明,此方法比简单地营造防护林,更有效地促进了树木生长。
(1)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指出引额济乌工程调水存在的问题。
(2)新疆若大力发展煤电输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若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产业,则有哪些不利的工业条件?
(3)指出导致老风口冬季暴风雪的主要风向,说明当地生态治理工程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新疆自然环境的特征,从蒸发、风沙、结冰、流域综合开发等角度分析引额济乌工程调水存在的问题。第(2)题,根据煤电和新疆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新疆大力发展煤电输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市场、交通、技术、产业基础、水源等方面分析新疆大力引入和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不利条件。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看出,风车、雪栅栏分布在东侧,由此可以判断东风是导致老风口冬季暴风雪的主要风向。根据图中生态治理工程的具体措施,从减轻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水分、肥力,增加降水等角度分析当地生态治理工程有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因。
答案:(1)水分易蒸发丧失;易受风沙掩埋;不利于全流域综合开发;冬季易结冰,输水能力差。
(2)问题: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不利条件:市场远(交通不便);技术差;产业基础差;水源少。
(3)风向:东风。(注:东南、东北、偏东风都可以)。原因:降低风速,有利于树木生长,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拦截的积雪融化,改善土壤水分条件;草的生长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调节当地气候,增加降水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