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展开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考纲展示]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5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①国际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②国内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主要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
| 推力(排斥力) | 拉力(吸引力) |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
经济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低 |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
政治因素 | 政治迫害、战争 | 优惠的移民政策 |
社会文化因素 | 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 |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
特别提示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发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世界文化
①婚俗
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2)中国文化
[图文拓展]
1.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6页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D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老年人口占比高,A项正确;贵州、甘肃、云南等西部地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较高,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低,B项错误;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均不到7%,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C项错误;吉林、黑龙江、辽宁城市老龄化现象比农村明显,D项错误。第2题,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高,结合我国国情可知,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经济落后,劳动力大量外迁所致。
答案:1.A 2.B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3题,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D项正确。第4题,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D项错。
答案:3.D 4.C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5.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结合图示及图例分析,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高,A项错误;直辖市仅北京和上海的比例高,B项错误;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低,D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C项正确。
答案:C
6.(2017·高考天津卷)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结合材料中“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回答两条社会经济原因即可。
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任选两项)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技法点拨]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018·高考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 大量人口外出务工, 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第2题,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
答案:1.B 2.C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月均温/℃ | 13.6 | 16.8 | 21.0 | 24.4 | 25.8 | 26.3 | 25.2 |
降水量/mm | 4.2 | 3.5 | 10.0 | 11.7 | 45.4 | 133.4 | 207.1 |
月份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月均温/℃ | 24.7 | 22.4 | 20.2 | 16.1 | 12.8 | 20.8 |
降水量/mm | 210.0 | 140.9 | 61.2 | 20.5 | 1.5 | 849.4 |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冬季气温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养老。其他地理原因可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角度说明。第(2)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可考虑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消费、促进文化交流等。
答案:(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29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6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该县2016年比2000年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缺,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第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答案:1.A 2.D
(2019·试题调研)我国人口众多,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新增城镇人口与商品房销售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2011~2015年( )
A.新增城镇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最大
B.新增城镇人口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较低的都为西部省级行政区
C.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多
D.江苏、广东由于大量人口迁入,新增城镇人口较多
4.城镇人口大量增加会( )
A.增加城镇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B.造成农村经济的倒退
C.提高城镇老年人口比重
D.造成严重的排外情绪
解析:第3题,新增城镇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山东,新增商品房销售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江苏;新增城镇人口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较低的省级行政区有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等,海南不是西部省级行政区;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并不大;由于大量人口迁入,江苏、广东新增城镇人口较多。第4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住房需求必然增加,会增加城镇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城镇人口大量增加,会影响农村(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不会造成农村经济的倒退;新迁入城镇的主要为劳动年龄人口,这有利于城镇的经济发展,很少会造成严重的排外情绪,会降低城镇老年人口比重。
答案:3.D 4.A
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 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 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5~7题。
5.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②死亡率低 ③出生率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图示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失业人口过多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性别比例失调 D.中小学教师过剩
7.根据此模式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 )
A.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B.把工业迁移到郊外
C.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D.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解析:第5题,上海市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迁入,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①正确;由图可知,上海老年人口较多,死亡率不会很低,②错;出生率低直接导致少年儿童比重低,相对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正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一定高,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缺乏,④错。第6题,由图可知,上海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最高,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但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偏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这一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由图可知,人口性别比例并没有失调。第7题,“维持城市发展活力”,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劳动)人口迁入;工业迁移到郊外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5.D 6.B 7.A
8.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1)据材料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整体变化特点和分时段变化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等角度来分析。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从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和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加;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能力提升组]
经济与人口增长是困扰我国当前发展的两大问题。下表是我国浙江省2000~2015年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 2000年 | 2010年 | 2015年 |
常住人口(万人) | 4 677 | 5 443 | 5 539 |
户籍人口(万人) | 4 501 | 4 748 | 4 883 |
1.2000~2010年浙江省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 )
A.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
B.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吸引外来劳工
C.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迁
D.经济增长缓慢,对外来劳动力拉力减小
2.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
A.机械增长率<0
B.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C.自然增长率<0
D.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3.形成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移,外来劳动力大幅减少
B.环境污染严重,本省人口大幅度外迁
C.我国二孩政策出台,人口出生率大增
D.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出生率偏低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2010年浙江省户籍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数量增长并不快,说明浙江省人口增长也并不快,故A项错误;2000~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经济发达,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吸引外来劳工较多,故B项正确;2000~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人口以迁入为主,故C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来看,2000~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速度快于户籍人口增加速度,说明经济发展快,对外来劳动力吸引力增加,故D项错误。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2010~2015年浙江省的常住人口增长了96万,而户籍人口增长了135万,人口机械增长为-39万,说明部分人口外迁,机械增长率小于0,故A项正确;由于自然增长率大于0,机械增长率小于0,故B、C、D项错误。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10~2015年,浙江省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小于0,人口以外迁为主,主要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劳动力大幅减少造成的,故A项正确;浙江省总的人口数量还在增长,本省人口并没有大幅度外迁,故B项错误;二孩政策是从2016年才全面实行的,对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没有影响,故C项错误;D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1.B 2.A 3.A
(2019·江西南昌一模)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及年龄组成变化趋势图(不考虑国际人口迁移),2021年我国总人口达到峰值。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年份,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
A.2007年 B.2017年
C.2021年 D.2032年
5.从2013年起,我国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下列人口数量变动受其影响的是( )
①总人口 ②老年人口 ③劳动力人口 ④少儿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与其他年份相比,2021年我国人口特点表现为( )
A.劳动力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B.总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C.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较接近
D.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量较接近
解析:第4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总人口数量,图示2007年总人口数量最少、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最多,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2007年。 第5题,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会使人口出生率增加,则少儿人口、总人口数量必然增加;到目前为止,2013年以来的新生人口还没有转变为劳动力人口或老年人口,则劳动力人口、老年人口数量不受影响。 第6题,图示总人口在2021年前增加,之后减少,则说明2021年前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2021年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劳动力人口是指15~64岁人口,图示2021年劳动力人口并不是最多的;图示2021年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少儿人口。
答案:4.A 5.D 6.C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是来自临近的省份;人口大省来源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来源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都是人口大省,有大面积山区,欠发达地区面积大,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三省文化方面都兼具南北特点,人口流动规模大,文化适应性强,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多,容易融入;与三大城市距离差别不大,所以在三大城市外来人口中比例都比较大。第(3)题,若认为应该限制,应答负面影响,如增加了城市负担、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增加管理难度等。若认为不该限制,则答正面影响,如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