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二单元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展开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考试说明] 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对应学生用书P218)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理解可持续发展
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组成 | 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组成 |
内涵 | 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可持续发展历程:
时间 | 内容 |
1972年 | “人类环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 |
1980年 |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1992年 | 《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概念推向行动 |
2002年 | 《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
(2)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其基本的原则有哪些?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1.C 2.C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2002~2015年人均GDP持续增长;2005年以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明显增加,2005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人均GDP一直增长,2005年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说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也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故选C。第2题,由图可知,人均GDP增长速度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通过题目信息无法判断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2005年后废水排放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不等于工业生产萎缩,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
(2019·江苏三校联考)如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造成非洲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砍伐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解析:3.B 4.C 第3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区。第4题,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表现是草原退化,导致其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 原因 | 典型事例 | |
资源短缺
| 水资源 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
土地资 源短缺 |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 |
能源短缺 |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 土地荒 漠化 |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生物多样 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 泰晤士河的悲剧 |
固体废弃 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噪声等 | 城市噪声 |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渤海石油泄漏 |
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 具体措施 |
环境 污染 |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生态 破坏 |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资源 短缺 |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如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
(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增长缓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中可获取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 (2)C |
1.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 传统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
发展目标 |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
增长方式 |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
消费模式 | 提倡高消费 | 提倡适度消费 |
文明标准 |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
时间尺度 |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 强调代际公平 |
空间尺度 |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
2.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但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1.D 2.B 第1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选D。第2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选B。
(2015·江苏高考)图1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图2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
解析:3.CD 4.BC 第3题,由图1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高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美、德两国人均GDP增长的同时,人均碳排放变化率为负值,并不同步增长;由图2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第4题,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使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碳排放。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单位GDP碳排放无关;缩减生产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雾霾”天气、“赤潮”“水华”等环境污染问题近年在我国多地经常发生,这已引起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现实中发生的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提供景观图、统计图及相关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理解,应用所学原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2.聚焦城市问题,关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利用相关图文资料考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相关举措,既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理应重点关注。
[热点押题]
1.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1)B (2)D 第(1)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春季多大风天气,大风吹散雾霾,春天雾霾天气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第(2)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1)C (2)D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可持续城市
可持续城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不降低的前提下,能够为其居民提供可持续福利的城市。
(1)内涵
①环境健康、经济繁荣、社会平等。
②环境影响(外部性)在区域承载能力范围内。
(2)基本标准
①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减少具有破坏性的气体产生和排放。
②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③鼓励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
④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
⑤鼓励工商业采用生态友好技术,开发、销售生态友好产品。
⑥鼓励减少不必要出行的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南师附中模拟)如图为人与环境关系随时间的演变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蕴含的人地关系依次对应(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
D.人地伙伴论、人类中心论、地理环境决定论
2.下列观点符合图中阶段三人地关系的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析:1.A 2.A 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阶段一、二、三蕴含的人地关系依次对应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第2题,阶段三人地关系为人地伙伴论,符合这一观点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如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3~4题。
3.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4.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地震⑤水污染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3.C 4.C 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第4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019·扬州模拟)如图为某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东营市
6.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发展水平低
C.单位GDP污染大 D.城市调控效果好
解析:5.C 6.D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青岛、威海城市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表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第6题,据图分析可知,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表明单位GDP消耗小、城市发展水平高,单位GDP污染小,城市调控效果好。
(2019·连云港模拟)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它是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表征指标。如图是生态效率度量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的发展模式按顺序分别是( )
A.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B.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
C.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
D.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
8.下列有关区域发展轨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反映出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B.乙→丁反映出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C.甲→丙反映出区域资源利用浪费严重
D.甲→丁反映出区域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解析:7.A 8.D 第7题,直接据图中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比较可知,甲、乙、丙、丁的发展模式按顺序分别是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源头削减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第8题,直接据图中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比较可知,甲→丁的发展模式反映出区域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
二、双项选择题
(2019·扬州一模)下图为2002~2010年江苏省碳排放结构图。读图,完成9~10题。
9.2002~2010年期间,江苏( )
A.2007年碳排放总量约为2003年的2倍
B.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总体上升
C.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D.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10.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
B.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C.发展绿色交通,绿色餐饮和智能物流
D.控制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倡低碳生活
解析:9.AD 10.BC 第9题,据图分析可知,2007年碳排放总量约为2003年的2倍;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所占比例并不是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第10题,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应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交通、绿色餐饮和智能物流等措施。
(2019·南通一模)我国于2018年1月1日开征环境保护税。辽宁、吉林、安徽和新疆等地基本按照税额标准最低限征收,而北京、天津、河北和上海等地税率较高。据此完成11~12题。
11.各省级行政区环保税税额标准差异较大,京津沪等地税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A.排污总量大 B.环境压力重
C.环境容量小 D.经济实力强
12.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
A.降低企业成本 B.优化生产工艺
C.减少原料投入 D.促进产业转型
解析:11.BC 12.BD 第11题,京津沪等地税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压力重,环境容量小。第12题,征收环境保护税可以优化生产工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等,但可能增加企业成本。
三、综合题
13.(2019·通泰扬淮宿徐六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24日,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尕那村地处甘肃和四川的交界处,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材料二 下图为扎尕那村位置示意图。
(1)简述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主要原因。
(2)该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生态价值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该农林牧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垂直地带性显著(扎尕那村地处甘肃和四川的交界处,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多种农业文化交融(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开发程度低和受外界干扰少等。第(2)题,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农业基础设施、良种、增加附加值、新型农业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答案:(1)垂直地带性显著;多种农业文化交融;开发程度低;受外界干扰少。
(2)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合理发展观光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4.(2018·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2015年我国十大流域地表水水质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水质标准规定:Ⅰ、Ⅱ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Ⅲ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水产养殖区;Ⅳ类水质可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Ⅴ类水质可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劣Ⅴ类水质除调节局部气候外,几乎无使用功能。
(1)据图分析,我国十大流域地表水水质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水污染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缓解珠江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即可。第(2)题,从自然原因(水体自净能力)和人为原因(工农业生产废水排放)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答案:(1)长江以南水质较好,以北水质较差;东部河流水质较差,西部和南部水质较好;海河流域水质最差
(2)工农业排放废弃物多;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体自净能力弱,水体更新周期长
(3)治理水污染;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农业改进灌溉制度;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加强宣传教育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