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八章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8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八章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8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八章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8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八章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
课标要求 | 考情展示 | 命题规律 |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2019·全国Ⅱ卷,44 2019·全国Ⅲ卷,43 2019·江苏卷,30D(2)(3) 2019·天津卷,24题 2018·全国Ⅱ卷,44 2018·全国Ⅲ卷,44 |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
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
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
一、森林及其保护
1.森林破坏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迁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2.森林的生态功能
(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3)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3.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4.保护森林的措施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
(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危害: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2.保护草地
(1)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2)中国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些地区实行禁牧、轮牧制度,有些地区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三、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什么是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中国湿地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2)人为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3)我国湖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4)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湿地保护的措施:1971年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湿地系统。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现象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物种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类进化的早期:全部依赖狩猎与采集为生,狩猎是当时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2)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3)灭绝种类:大部分为植物和昆虫。
五、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现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2)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区域差异。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②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进展。
②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④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考点一 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全国卷Ⅱ,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河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原 因 | 自然 原因 |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
人为 原因 |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 |
危害 |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主要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 灭绝 原因 | 自然 原因 |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
人为 原因 |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 |
保护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是区域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就是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对草场资源的过度开发共同造成的,因此分析一个地区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要分析当地的自然背景、分析当地人类长期的生产方式,找到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对症下药。
【教师备用】(2019·江苏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地区40年造林保存面积3 014万公顷,在推动地区生态改善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绿染高原: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绿荫原野: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三刮四种”到“林茂粮丰”的转变;绿兴民富:林产品实现了由“四料俱缺”到“相对丰富”的转变;绿色丰碑:引领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景观图。
(1)A、B、C三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B、C两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分别是:B 、C 。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A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 ,该生态问题会加重C地区的 环境问题。
(3)从“三北”防护林工程跨区域合作的意义,评价该工程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A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是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沙质沉积物,以及人类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用水等行为造成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形成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季风气候多大雨、暴雨,再加上人为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旱涝、盐碱、风沙,形成原因有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形平坦,排水不畅。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北部距离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近等。因此造成三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三个地区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和农业生产、用水等人类活动的差异性。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是水土流失,华北平原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为土地盐碱化。第(2)题,A地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会使风沙加剧,风沙会掩埋、毁坏农作物,导致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影响植物生长。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越严重,沙质堆积物越多,摩擦力越小,风越大,使华北地区沙尘暴、雾霾出现的频率增大。第(3)题,评价类问题应注意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大方面思考。“三北”防护林工程跨区域合作有利于共同保护植被和治理生态问题,取得的效益更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有:植被覆盖率提高,“绿撒大漠”、“绿染高原”有利于防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减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绿兴民富”,林产品实现了由“四料俱缺”到“相对丰富”的转变,通过发展林果业和保护森林来增加森林面积,还有利于区域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不利影响: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较为短缺,大力植树种草会增加生态、绿化用水,加剧用水矛盾。
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 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沙尘暴或雾霾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环境问题的防治需要遵循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的原则。
有利影响:林草资源显著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林果业、森林旅游经济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不利影响:生态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9·山东高考模拟)城市绿道是城市内的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由绿廊和慢行道构成,通常沿河滨、溪谷和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仅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将城市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串联起来。21世纪以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上海、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纷纷大规模开展绿道建设。下图示意绿道景观。
指出城市绿道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城市绿道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解析:城市绿道的功能:城市绿道“由绿廊和慢行道构成”“内设仅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说明城市绿道具有观赏和游玩(旅游)功能、休闲娱乐功能、跑步、骑行等健身功能和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交通功能。作用:绿道的建设使居民出行更愿意选择步行或骑行,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绿色、环保出行有利于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道两侧植被茂密,植被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涵养水源等功能,从而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答案:功能主要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运动健身、交通。
作用是为居民低碳出行提供方便,节能减排,不污染城市环境;绿道两侧绿化好,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考点二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2019·广东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调查发现,我国青藏高原海拔在6 300m以下的地区,基本没有常年积雪。在过去100年内,树线(即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位置平均上升了29m,最大上升幅度为80m。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常年积雪覆盖范围减少的原因及对该地区自然带产生的影响。
思路点拨:积雪的减少源自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在过去100年内,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上升,常年积雪覆盖范围减少。冰雪融水减少会影响到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体而言,冰雪融水减少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树线上移,导致高寒灌丛、草甸分布范围减少;物种数量下降,部分物种消失。
答案: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上升。
影响:冰雪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林线上移,导致高寒灌丛、草甸分布范围减少;物种数量下降,部分物种消失。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 问题 | 主要分布区 | 人为原因 | 自然原因 | 措施 |
森林 破坏 | 东北、西南、华南 |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 森林火灾等 |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
草原 退化 |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 过度放牧、垦殖 |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
湿地 萎缩 |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
生物 多样 性 锐减 |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土壤 侵蚀 (水土 流失)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 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
土地 荒漠 化 |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 过牧严重 |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
(2019·广东高考模拟)大青山前坡属阴山山脉南坡,横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部,曾是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由于长期的开矿、采石等,使该山体森林植被遭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日趋严重。自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政府启动了大青山南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工程的最大难点是破损山体的植被修复。通过技术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目前,大青山前坡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为呼和浩特新城区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屏障。
说明大青山前坡山体植被修复难度大的自然原因以及修复后对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的益处。
解析:山体植被修复难度大的自然原因可从山体表面性质、山体坡度和降水量多少等方面分析;修复后对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的益处可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山体岩石裸露,缺乏土壤或土层薄;山体坡度大,水土难以留存,植被存活率低;降水少,植被恢复困难。
益处: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减小),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水源。森林阻挡风沙危害(或吸烟滞尘),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植被恢复,美化生态环境,成为居民的休闲地。
【教师备用】(2019·江苏高考模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堪称“中华绿芯”。近期调查发现,长江流域广袤的农村仍然存在“烧柴现象”。下图为中国森林分布图和南方某区域居民家的柴垛照片。
(1)简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丰富森林资源的自然原因。
(2)烧柴等破坏“中华绿芯”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简述保护“中华绿芯”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森林资源情况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影响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原因,森林植被的作用和其破坏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保护森林植被需要采取的措施。第(1)题,解答本题要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特征,分析气候、地形等对森林植被生长的作用。第(2)题,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中华绿芯的含义,然后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森林植被的作用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森林破坏对气候、水文、土壤等不良影响。第(3)题,森林保护措施的回答要利用相关保护森林措施的知识,立足于材料内容,针对森林破坏的原因入手回答即可。
答案:(1)山区多,宜林地广;山地垂直带谱多,树种丰富;水热条件好,生物生长量大。
(2)引发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诱发滑坡、泥石流;加重旱涝灾害。
(3)封山育林;采育结合;矿区复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防范森林火灾;依法护林。(任答六点)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2019·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考模拟)伏尔加河三角洲沿岸最为富庶美丽,沼泽地生长着里海莲花、栖息着白色仙鹤;近岸湖区和河汊生活有海豹、鲟鱼、鲑鱼等水生动物。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已增加到80条汊河注入里海。下图为伏尔加河三角洲发育过程。
指出1900年至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中显示的为三角洲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因此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应从面积的大小与变化速度两方面考虑。
(2)析—由材料可知,三角洲面积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影响海莲花、白色仙鹤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长。随着三角洲面积的扩大,海莲花分布的空间位置不断向东南推移;白仙鹤栖息地扩大,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因“近岸湖区和河汊生活有海豹、鲟鱼、鲑鱼等水生动物”,“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已增加到80条汊河注入里海”,因此由于河汊增多,湖岸线延长,该区域近岸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增加。
答案:面积不断扩大;向里海推进的速度变慢。影响:(随着三角洲面积的扩大)海莲花分布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或:向东南推移);白仙鹤栖息地扩大,食物来源更加丰富;由于河汊增多,湖岸线延长,该区域近岸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增加。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问题 |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
人为原因 |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 |
荒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 |
湿地 萎缩 | 自然原因 |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
人为原因 |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道 | |
森林 破坏 | 自然原因 |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
人为原因 |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 |
生物多样 性减少 | 自然原因 |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
人为原因 |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思考 方向 | 满分术语 |
工程 措施 |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
生物 措施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
技术 措施 |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
生活 措施 |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
经济 措施 |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
政策 措施 |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
环保 措施 |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
【教师备用】(2019·西藏高考模拟)秦岭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之间,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秦岭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被称为西安的后花园。而长期以来秦岭北麓出现了大批违章别墅,并配有燃煤供暖、污水排放和公路建设等设备。据报道,相关部门已对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
分析违建别墅对秦岭自然保护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题思路:大批违章别墅必然会破坏植被,植被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山区公路建设破坏山体,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污水排放增多,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化石燃料燃烧加剧,空气污染,使西安的后花园旖旎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将不复存在。
答案:植被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山区公路建设破坏山体,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污水排放增多,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化石燃料燃烧加剧,污染空气。(任意5条,言之成理即可)
(2019·山西高考模拟)黄花刺茄(下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鲜艳的黄色花朵和满身的刺而得名,是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黄花刺茄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和水分作为生存的基础,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被世界各国列为入侵物种。我国于1982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该物种,后续十几年间,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相继发现了该物种。
结合材料分析黄花刺茄入侵对当地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以黄花刺茄生物入侵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讨论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黄花刺茄是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故其入侵当地易对当地动物及人类产生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另外,黄花刺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争夺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和水分,挤占当地物种生存空间;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繁殖能力强,难以清除。针对物种入侵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具体有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农药防治;强化检疫检验,切断入侵途径;开展物种调查,防范物种入侵;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生物入侵。
答案:危害:适应能力强,挤占当地物种生存空间;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繁殖能力强,难以清除;植株和果实有毒,易对当地动物及人类产生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任答其中2点,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防治措施: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农药防治;强化检疫检验,切断入侵途径;开展物种调查,防范物种入侵;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生物入侵。(任答其中3点,其他答案合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