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1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2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展开
    第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S: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P: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
    和气体
    (2)不连续面
    名称
    波速变化
    ①:莫霍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②:古登堡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划分
    ①三个圈层:圈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生物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易误点拨]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 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
    3.岩石圈的组成

    成 因
    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岩浆岩(A 侵入型岩浆岩、B 喷出型岩浆岩)、C 沉积岩、D是变质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
    [图文助记]
    1.化石的存在及其意义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多存在于沉积岩层中(变质岩和岩浆岩都经历过高温,化石难以保存)。根据化石的情况可以判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地壳物质循环与矿产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
    [理解—要点突破]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
    岩、砂
    岩、页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例如下:

    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1)“一”是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2)“二”是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是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4)“四”是指四种作用:上升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五”是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8·天津联考)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为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1.B 2.B [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第2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
    (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A 4.C [第3题,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形成的湖泊,说明该地曾有过火山喷发,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结合选项可知答案。第4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正确答案。]
    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5~6题。

    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5.C 6.C [第5题,过程①是指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这个过程需要高温高压。第6题,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是指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故为代码④。]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内、外力作用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
    示意图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A)
    海沟(B)、海岸山脉(C)、岛弧
    巨大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图示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理解—要点突破]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②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地质构造的判读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中甲处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A、C错: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B对,D错: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题。

    2.(2018·河北衡水中学信息卷四)图中A、B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对应下图中的 (  )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C [据图中经纬网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A山为华山,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中的地垒;B地形区位于华山北侧,为渭河平原,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中的地堑。在题目所给出的地质构造图中,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和岩层升降情况可知,①、②为褶皱构造,①为“中间新两侧老”的向斜,②为“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③、④为断层构造,③为“中间岩块抬升两侧岩块下降”的地垒,④为“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的地堑。故C正确。]
    ◎考向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18·瑞金模拟)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2】

    3.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3.D 4.A [第3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4题,图中给出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两个,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之间有亚欧板块,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间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是南极洲板块,所以图中包括了六大板块;图中的板块交界处,箭头向两侧分开的是生长边界,如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就是生长边界;最深处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和大洋边界不吻合,太平洋东南部属于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南亚次大陆、西亚等陆地部分。]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第5题。

    5.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C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考向3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导学号:98510043】

    6.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7.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6.B 7.B [第6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7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8~9题。
    【导学号:98510044】

    8.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9.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C 9.B [第8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第9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
    [识记—基础梳理]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理解—要点突破]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

    2.图示河流地貌的分布、发育特征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风力作用地貌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第1题。
    【导学号:98510045】

    1.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解题技巧]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①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⑤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考向2 流水作用地貌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2~4题。

    2.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3.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2.C 3.B 4.B [第2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3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①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④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4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5.图a为某河段平面图,图b为图a中河流某处的河道横剖面,图a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河道横剖面,与图b最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第一步,由图b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据图可知,该河段左岸侵蚀较为严重,为侵蚀岸,则右岸为堆积岸。第二步,根据甲、乙、丙、丁所处河流位置及河流流向,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知,乙处河道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甲、丁两处为平直河道,题中没有给出该河所在半球,无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解题技巧]
    河流凹岸、凸岸的判断技巧
    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地理图表专攻(三)|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
    地质剖面图表现的是剖面上的信息,垂直方向上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现象变化。主要考查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地貌类型、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等。
    [识记—常考图示]
    1.地质构造示意图

    2.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

    [领悟—判读技巧]
    1.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为谷地或盆地。(2)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3)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判断是否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3.判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
    断层、褶皱等构造说明岩层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图流程] 

    [尝试答案] (1)C (2)A
    [迁移应用]
    (2018·安徽联考)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2.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1.D 2.D [第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第2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石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形成时间晚。]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2单元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