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展开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最新考纲 | 考法指南 | 核心素养 |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城市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2015·全国卷Ⅰ·T1~3, 2015·全国卷Ⅱ·T1,2014·全国卷Ⅱ·T1~2。 | 1.综合思维:通过对某城市化图文材料的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特点与差异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判读城市化的过程图,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发展生态城市,保证城市与社会协调发展。 |
知识点一| 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①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②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特别提醒]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划分 | 特点 |
工业革命前 |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
工业革命后 |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
“二战”后 | 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出现了“科学城”、“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
2.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①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②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④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易误点拨]
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郊区城市化不是城市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规模膨胀,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考法1 以统计图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的含义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明确城镇化率含义的前提下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1.B 2.A [第1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1965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考法2 以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4.由图可知 (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3.D 4.B [第3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80%,而届时发达国家已接近90%;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的水平。第4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
[规律方法]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城市起步 |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
目前水平 |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
发展趋势 |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
合理性 |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形态差异)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1)AD (2)BC [第(1)题,读图可知不同年份企业的总数,然后结合0~6 km范围内各年份企业所占比例计算可知,1985年的企业数约为180家,2004年约为870家,2013年约为600家。因而0~6 km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第(2)题,读图可知该城市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该城市的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转移,说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考法3 通过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5.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两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两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两城市化的特点。
[解析]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两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第Ⅱ阶段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说明人口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导致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第Ⅲ阶段,两城市连成一片,此地带人口密度都较大,区域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形成大城市带。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解题技巧]
1.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
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当城市化比重为30%以下的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
2.城市化进程及阶段判断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
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人口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b—c—d。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
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判断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如甲图);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乙图)。
(4)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 产业构成 |
初期阶段 | 以第一产业为主 |
中期阶段 | 以第二产业为主 |
后期阶段 | 以第三产业为主 |
知识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垃圾堆
1.有利影响: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1)环境问题
主要 表现 | 成 因 | 危 害 | 整治措施 |
大气 污染 |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出的尾气 |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 合理布局对城市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水污染 |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固体垃 圾污染 |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
噪声 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设置绿化隔离带 |
(2)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 | 成 因 | 危 害 | 整治措施 |
交通拥挤 |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交 |
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 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 加快住房建设 |
就业困难、 失业队 伍增加 |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考法1 以珠江三角洲农业景观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2015·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考法2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握手楼”的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2~3题。
2.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3.“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2.D 3.B [第2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3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考法3 以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2016·海南高考)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6.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C 5.B 6.A [第4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5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6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规律方法] 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D [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图差异的原因。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既然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故D正确。]
(2015·山东高考)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据此完成2~3题。
2.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3.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2.A 3.D [第2题,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故C、D错误。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第3题,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而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大“钟摆”交通现象,所以B、C项错;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所以A项错。]
(2019·合肥模拟)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的城市化模型。据此完成4~5题。
4.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施二孩政策 B.加大教育投入
C.疏散城市职能 D.完善养老保障
5.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
A.甲时间点 B.乙时间点
C.丙时间点 D.丁时间点
4.C 5.B [第4题,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人口变化比例一直为正值,说明核心区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密度大,必然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应采取疏散城市职能的措施,C对;实施二孩政策和完善养老保障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A、D错;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B错。第5题,甲时间点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比例为正值,说明人口普遍增加,属于城市化阶段,A错;乙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比例为负值,边缘区人口变化比例为正值但在下降,说明人口向城外卫星城镇迁移,为逆城市化开始的时间,B对;丙时间点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比例为负值,人口大量外迁,应属于逆城市化阶段,C错;丁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比例为正值,边缘区虽然为负值但处于上升期,属于再城市化阶段,D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