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三 保护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设计
展开荡秋千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
-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是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荡秋千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将绳长设计得长短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绳长的秋千上荡一荡,获得初步体验。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后,组织学生讨论验证方法,商定试验计划,然后提供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情况实验的次数不得少于3次(实验的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做实验时每组都需要从相同的高度荡起,用力要均匀;提醒学生要把实验的次数记录在表格中,便于分析问题。
3.合理开发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通过荡秋千的研究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开发学习资源,如,生活中的钟摆现象。
4.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学生的活动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是否乐于和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既要关注实验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实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订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小卡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不谈学习,老师猜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玩,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其实玩的过程中充满着智慧,充满了挑战,就能游戏的背后还蕴藏着许多的秘密,如果我们在外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寻找荡秋千中的学问。
1、看情境图,了解情境图的信息。
看他们正在进行荡秋千比赛,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绳子有长有短、小朋友有的重,有的轻。
2、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既然是比赛,猜猜他们在比什么呢?
(小组讨论)
汇报:荡的(高、低,快、慢,次数的多少)
师:你们的想法可真多,那在这节课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就比一比荡秋千的次数(板书)。
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呢?补充:相同的时间内。
3、说出猜想。
你认为谁会赢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师总结:这些想法都是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称为是同学们的猜想。同学们的猜想理由分两个部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可能与质量有关,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做实验)做什么样的实验?
(二)探究新知:
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小组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种想法,确定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1、确定实验方案。
用什么样的道具演示验证你们的想法?
你们小组的分工是什么?
2、汇报制作的方案。
方案一: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一个同学负责计时,一个同学负责摆动,大家一起数次数,组长记录最后的次数。 质疑:为什么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
方案二:,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绳子的长短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 质疑:为什么要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
3、在试验时应注意什么?
团结合作、每个人负责自己的任务。时间看准,数清摆动的次数。
(三)动手实验
、教师示范试验的方法。
边示范,边讲解如何数绳子荡的次数。
2、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明确实验的要求:
你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实验的结果相同时间内秋千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
3、展示汇报试验的结果
4、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根据他们的汇报结果板书:结论,秋千摆动的次数与绳子有关,绳子越长摆
动的越慢,次数越少,相反,绳子越短摆动的越快,摆动的次数越多。
(五)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1、再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如果让你去玩这三个秋千,你会选择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大家做了和科学家一样的事情。在我们同学们当中一定也会产生未来的科学家。
2、建立数学与科学之间的练习:
师引导:你知道吗?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荡秋千这种运动的方式,在科学课上叫摆的现象。
出示教师事先做的摆询问以便巩固应用:
如果我想让这个摆摆的快怎样做,要摆的慢呢?
关于摆你还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生:怎样让他荡的很高?
生:怎样让他一直荡不停?
师引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孩子表述出:采取“猜想---试验---结论”这样的过程。 设计意图:对所学过的数学思想的延伸与应用。
3、总结:今天的课堂上玩的怎么样?说一些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了玩荡秋千的学问,我们先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猜想,然后制定方案自己想法做实验,然后分析我们得到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这样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愿我们用善于现的眼睛、积极思考的大脑,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你会玩的越来越高兴,收获的也越来越多。
板书设计
荡秋千的次数
猜想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 物体的质量
绳子的长短
验证
结论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子的长短有关,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少。
教学资料包
精彩片段:
课前互动:
T: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S1:坐端正、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
T:上课的时候我看见这个挺好玩,我拿来玩玩行不行?
Ss:不行,
T:这节课要求同学们动手的活动比较多,所有活动只有听到老师说“活动开始”后才能进行,活动结束后用坐姿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上课:
一、导课
T:春天到了,同学们能参加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瞧,这三位同学在玩什么?
Ss:荡秋千揭示课题:
课前准备:1.剪刀、绳子、尺子、支架、钩码、试验单一二,每组各一套,共7套。 2.全体同学分为6组。 3.选出一位小组长,教会秒表的用法。 课前互动: T: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S1:坐端正、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 T:上课的时候我看见这个挺好玩,我拿来玩玩行不行? Ss:不行, T:这节课要求同学们动手的活动比较多,所有活动只有听到老师说“活动开始”后才能进行,活动结束后用坐姿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上课: 一、导课 T:春天到了,同学们能参加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瞧,这三位同学在玩什么? Ss:荡秋千 T: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荡秋千(板书:荡秋千) T:先来介绍一下带给大家器材,(出示线、剪刀)这个大家都认识,这个是什么? Ss:钩码 T:你们真是善于发现!这个是组装支架,有的支架底座不是很平整,等会活动的时候可以由两位同学摁住这两个底座。你能用这些器材做一个简易秋千吗?
二、做一个秋千
T:看哪个组做的又快又好,活动开始! (小组活动:做简易秋千) T:这组做好了,好,大家都做好了。 T:这组最先做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T:这一端直接把钩码挂在线上,很好的主意,支架这一端还能更快吗? S1演示双线套到杆上, T:下面怎么挂钩码呢? S2:绾疙瘩
T: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的做一个秋千吗?秋千做好用坐姿告诉老师,活动开始! Ss做秋千。 三、荡秋千比赛 1.装扮秋千 T:秋千做好了,我们来进行荡秋千比赛吧!需要把自己的秋千装扮的个性点吗?装扮结束用坐姿告诉老师,装扮开始! Ss装扮秋千(Ss装扮的秋千钩码个数不同,钩法也不同,绳长不同) T:来看比赛规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 S1:1.怎样让秋千荡起来 T:同学们有这样的,这样的,我们统一用这种方法:捏住钩码,拉起来,放手,你来试一下。 S1:2.怎样计数 Ss:出去回来算一个/出去算一个 T:统一出去回来算一个,大家一起来数一下,(T示范荡秋千,Ss计数) S1:3.老师计时,在15秒时间内,哪个组的秋千荡的次数多,哪个组赢;4.如果钩码撞击支架,退出比赛 T:大家还有疑问吗? 2.猜测一:与物体轻重有关 Ss:没有, T:准备,停! T:我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Ss:不公平!他们组的钩码多,他们肯定荡的多来,放手,你来试一下。 S1:2.怎样计数 Ss:出去回来算一个/出去算一个 T:统一出去回来算一个,大家一起来数一下,(T示范荡秋千,Ss计数) S1:3.老师计时,在15秒时间内,哪个组的秋千荡的次数多,哪个组赢;4.如果钩码撞击支架,退出比赛 T:大家还有疑问吗? 2.猜测一:与物体轻重有关 Ss:没有, T:准备,停! T:我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Ss:不公平!他们组的钩码多,他们肯定荡的多 T:你认为荡秋千的次数跟物体轻重有关(板书:物体轻重)大家觉得呢? T:怎样验证我们猜想呢? Ss:做实验。 T: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Ss:用一根绳子分别拴三个不一样重的钩码,看哪个荡的次数多, T:这个主意非常好,但是需要做三次,有没有更节省时间的办法? S1:三根同样长的绳子分别栓三个不一样重的钩码,同时计时 T:我们的钩码都是50克的,怎样找不一样的钩码?S1:(学生示范)把钩码挂起来, T:钩码挂成一串行不行? Ss:行, T:如果挂一串,在改变钩码轻重的同时,还改变了什么?(秋千长度)有没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怎样挂合适? T: 关于实验大家还有补充吗?我们就按这个方案进行实验,来看实验要求。(请一位同学读)实验开始! 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T:哪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S1:„„ T:你们组的发现跟他们一样吗?Ss:一样。 T:经过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轻重无关(板书:× ) 3.猜测二:与绳长有关 T:既然跟物体轻重无关,那继续我们的比赛吧!请快速做出你们的个性秋千,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开始! Ss做秋千。 T:准备,比赛开始!(T计时)停!各组汇报荡秋千的次数。 T:恭喜X组同学获胜! T:为什么他们组的秋千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我们荡秋千的次数不是一样多的? S1:绳长不一样长 T:你认为荡秋千的次数跟绳长有关(板书:绳长),这是他的猜测,(板书:猜测)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Ss:做实验验证(板书:验证) T: 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S1:三根不一样长的绳子挂上同样的钩码,看哪个荡的次数多 T: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做实验,完成实验单二,活动开始! 小组做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S1:我发现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T:你们跟他们的发现一样吗? Ss:一样。 T: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板书: √ ),那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S2:绳长越长,荡秋千的次数就越少。 T: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刚才的比赛X组赢了么? Ss:因为他们组的绳子短。 T:请你来判断这三位同学的荡秋千比赛谁会赢? Ss:一号。 T:为什么 Ss:他的绳子最短。 T:大家课下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摆动,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你能让它发生什么变化,一定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哦。 四、课堂总结 回忆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果能合理利用,你的生活将有更多惊喜出现。
教学资源:
荡秋千原理分析
关键词:角动量,力矩,质点系,质点系功能原理 注:在研究秋千和人的运动过程中,以人运动的最低点为重力势能的零点。 ●第一种荡秋千方式:人坐在秋千上,由另一名站在地上的人给秋千上的人一个推力,使秋千荡起来秋千在来回摆动过程中,另一人顺着秋千摆动的方向推一下或拉一下。这样,秋千就越荡越高。 原理分析:在秋千,地球和人组成的系统中,若没有外部的作用力,则在初始状态为人相对于地面不动的情况下,人和秋千将静止在起始点不动;在初始状态为人相对于地面为运动的情况下,理想状态下,人每次荡秋千上升的高度将保持不变。现实情况下,由于人和秋千有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都会对系统做负功,故秋千上升高度会越来越低,最终,人和秋千最终会静止在最低点。 1.模型建立:三幅图1 ●第二种荡秋千方式:一开始人登上秋千的踏板时有一个初始速度,使秋千有个较小的摆动。随后,随着秋千的摆动,做起立和下蹲的动作。以荡秋千的经历来看,这需要荡秋千者在秋千下落时取蹲位,在秋千上升时取立位。当然,也有人能在完全没有初始摆动的条件下把秋千荡起来。 原理分析:1. 模型建立:将人和秋千看为一个质点系,图中用一个小黑点代表小孩的质心,他每次站 起和蹲下所改变的距离用∆l,用l表示小孩站起时质心距离悬挂点O的距离。设小孩从P点开始摆动,摆到最低点B处便开始站起,然后到达P’点后继续摆动,摆到A’点达到最高;然后又蹲下,往回摆,摆到接近最低点时又站起来。这样,每站起来一次,小孩所能荡到的高度就会增加。图 2. 运用物理原理分析。 (1).设起始时,小孩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由地球,小孩和秋千机械能守恒,求得: 12 mv2=mg(l+∆l)(1-cos) (1) 即cosα=1-v2/2g(l+∆l) 如果小孩在最低点不站起来,按机械能守恒定律,按照这样的总机械能所得到的最大摆角仍为α。现在小孩站起来,能荡到的最大高度由P’变为A’。若将该模型理想化,小孩在最低点即起立,在最高点立即蹲下。分析如下,如图: 以O点为质点系的参考点,由于O点处绳子的拉力位矢始终为O,故其始终不产生力矩。 质点系绳子和小孩所受外力为O点处绳子的拉力和他们自身的重力。 在最低点处,重力与位矢在同一条直线上,故,重力力矩为0;同时,由于O点处绳子的拉力不产生力矩。故此时质点系角动量守恒。 则有 mv’l=mv(l+∆l) (2) v’= (l+∆l)l v 显然,v’>v 再由(1),得: cosβ=1-v’2/2gl 由(1)(2)综合,得: cosβ=1-( ((l+∆l) l v )2/2gl=1-((l+∆l)v)2/2gl3 cosβ<cosα 故,β>α。 在最高点处摆角为γ,重力矩不为0,故角动量为∆L=mgcosγ dr/rl+∆l l 先分析另一个问题:在A点的两侧最高点处,重力矩都会改变角动量,且产生的角动量方向相反,但其实质点系在整个过程中角动量最终还是会变化的。 由于每次的γ不一样,且随着荡秋千的高度的增加,cosγ减小。故每次的∆L大小不一样。 就以往荡秋千经验来说:在秋千上做一个蹲起的动作比在平地上感觉费劲的多。故每次在人做一个蹲起的动作过程中,系统增加的机械能应该不止为mg∆l。
资料链接:
钟摆效应的含义
挥杆其实就是一个钟摆,区别在于钟摆自由下落,而挥杆由人体控制,复杂之处是挥杆由两个钟摆构成,即大钟摆(左手臂)(即为什么总是要我们的手臂伸直)带小钟摆(球杆),支点是左肩膀,而轴心位于前胸内靠近脊椎某处(即为什么要保持上半身沿脊椎方向不要水平移动并沿此轴转动),支点(肩膀)与大钟摆(手臂),大钟摆(手臂)与小钟摆(球杆),由铰链连接,左肩头和左手腕.困难之处在于挥杆的大钟摆—手臂由两节构成,大臂和小臂,多出一个可动的肘关节(这是此项运动违反人体自然生理结构的其中之一处),据说仅有一位英国前PGA球员,使用三节钟摆挥杆,大臂,小臂与球杆,此兄曾多次获得过冠军,名字叫不出了.切勿模仿此兄,及难掌握。先来看一个真实的大小钟摆,拉住小钟摆末端(杆头)至轴心水平处, 然后释放,会看到在重力的作用下大小钟摆的结合处(手腕处)最先加速下落,小钟摆滞后,落至某处小钟摆末端才会超过此结合处成为最低点,至于在几分之几处,琢磨没仔细琢磨过,当结合处接近最低点时,结合处便开始减速,而此时小钟摆则加速通过最低点,当小钟摆末端(杆头)通过最低点时,结合处正处于垂直线上,,此时小钟摆末端速度最大,而小钟摆末端与结合处的加速度均为零(即手腕的释放,也有人称为刹车), 在加速度为零的前一瞬间,加速度则达到最大,重力因素,此后大小钟摆开始作减速运动(收杆).
因而,通常所说的击球距离远近取决于杆头速度是一悖论,不信谁跟你说的你就让谁抓紧了杆抡到最快看看球能跑
多远,正解应为,在击球瞬间之前,将杆头加速度加到最大,然后释放,将加速度迅即减为零,在击球瞬间手腕应为静止不动的,不可平行移动,此时只有松杆才能将所获得的加速度完全释放出去,球就像被弹出去一般,即为什么一定要把手腕松掉.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7页。这部分知识属于综合与实践这一知识领域。本信息窗选取学生经历过的荡秋千为素材,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这一科学性的问题。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难点
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难点: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四、教法学法
本课时的教学实施采用了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则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获得数学体验。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学校举行吉尼斯校园挑战赛,荡秋千这个项目最终有三位同学进入总决赛。他们已经作好了比赛准备,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本71页情景图:将小朋友从左向右依次标上①②③)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猜一猜,谁可能会得冠军?
学生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肯定会出现多种选择,理由也可能很多,但归结起来只能涉及到轻重、绳的长短)学生说完后,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猜与轻重有关,也可能与绳的长短有关)学生答完后,谈话: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验证一下。揭示并板书课题:荡秋千
2、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实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师生一起讨论设计验证方法
谈话: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物理中叫物体的质量。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验证荡的次数是否与物体质量有关。学生先自己想,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进行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规则,即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时间问题、实验次数问题、砝码荡起的高度问题、最初的用力问题等等)
(4)根据规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作好记录。(实验五次)
(5)汇报交流实验数据,问:通过我们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这几个砝码荡的次数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在相同的时间、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确是相同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
2.实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结果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验证。动脑想一想这次实验可以怎样设计?学生思考后,交流。
(2)教师小结并简介第二组实验工具。
(3)根据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板书:与绳长有关。
3、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师生回顾,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自我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和绳长的关系。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
4、课外拓展延伸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运用今天学的知识,找到一个和荡秋千类似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
荡秋千
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无关
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有关,绳子越长次数越少,绳子越短次数越多
七、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活动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是否乐意和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既要关注实验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实验活动的过程。
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反比例精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反比例精品教案及反思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 认识方向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 认识方向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角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体验,经历过程,课末总结,梳理提升,课堂作业新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