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2.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难点:明确“赋、比、兴”在诗中的用法。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 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老师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师(鼓励的):没关系,大声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对吧?
生:苍、霜、方
生: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
师:还有没有更正或补充的?好,请坐。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但有一个字的读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跻'读'jǐ'还是'jī'?
生:jī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一点点失误,哪位同学来更正一下?
生:还有'道足且且'反复叠唱,是《诗经》的特点。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师: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
生:第一章中是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己
一方 之漏 之涘
且长 且跻 且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趾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生:辞赋
师:'赋'是哪个赋?
生:赋予的'赋'
师:不错!这位同学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很勇敢,谢谢你!请你来回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强烈'这个词用得好!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画出了情感。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内涵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有没有认为伊人是男的?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袭白色纱衣,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师: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
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读书多,知识面广。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体味诗的情感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播放配乐范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朗读得怎样?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成功的朗读使台下的老师们不由鼓起了掌。)
师: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就是高。刚开始,我很害怕献丑,那就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终于让我引出个'玉'来了。(师的一番话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我想提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要很快地背诵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吗?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背完第一章,你觉得第二章会不会好背?
生:会好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多数句子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记住这个别字词,全诗就背下来了。
师:按这规律,请同学们把全首诗当堂背下来。哪位同学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诵。
师:大家都背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和着钢琴优美的旋律背诵下来。
师生:齐声背诵。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习题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5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
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烘托出来的。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9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10概括段落大意
11请你赏析。
例: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走出课文,探究主旨,设计作业,巩固所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