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分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描绘了一幅唯美而感伤的场景: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长满芦苇的河畔苦苦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始终飘渺模糊,可望而不可即。《蒹葭》的美贯穿它的音律、意象和人物,《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提出“在语文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欣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对本诗歌的解读着重放在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上。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在读中生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韵律之美;
2.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赏析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蒹葭》)《诗经》是一曲不朽的生活乐章,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是指国风,也就是国风中写的最美的,那这首诗究竟美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蒹葭》之美。
(二)关于《诗经》
1. 《诗经》概括:《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2. 《诗经》类型:风、雅、颂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宮廷宗店祭祀。
(三)品韵律美
1. 听朗读,标记字音和节奏。
2. 读一读,读出你不认识的字;写一写,写出你不熟悉的字。
3. 分小组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4. 思考一: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请分析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明确:四字为主、运用叠词、重章叠句、句末押韵。(结合诗句逐个分析,后总结归纳)
资料链接
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5. 学习吟诵及手势舞,活跃气氛,领略音律美。
(四)赏意境美
资料链接
意象: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一般有营造氛围和环境、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的作用。比如月(寂寞凄凉)、蓬草(天涯游子、飘零之感)等。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所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1. 学生合作朗读,构建意境。
2. 想象画面,分析意象。
资料链接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比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3. 情景交融,分析情感。仔细观察图片,哪一幅图更符合《蒹葭》的意境?
4. 思考二: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歌意境。(交流分享)
(五)析人物美
1. 分析“伊人”。“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
明确:美若天仙、倾国倾城;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2. 分析“追寻者”。“追寻者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运用“通过《蒹葭》,你读到一个 的追寻者。)
明确:义无反顾、坚毅执着
(六)拓展延伸
诗中的“伊人”实际上具有多义性,除了是一位爱而不得的女子之外,还可能是什么?
在柳永的《蝶恋花》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人”象征美丽的女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提到“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中的“伊人”象征隐居的贤士。孔子追求的伊人是“仁”;邓稼先追求的伊人是“振兴”此诗中“伊人”的解释是心上人,但他也可以象征美丽的女子、隐居的贤士、追求的理想以及所以一切美好的心中所念
无论“伊人”为何意,所爱之人也好,人生理想也罢,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伊人”义无反顾执着追求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伊人”是模糊的、神秘的、多义的,但像孔子,邓稼先这样追寻着的身影是确切的、具体的。朦胧的蒹葭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品读空间。
(七)课堂小结
(齐读诗歌)
“从”而不得,是人生常态;但从不放弃“从”,才有成就自己的可能。真正的追寻者恰恰是在没有希望的绝望和困境中,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反抗绝望、追寻到底!愿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勇气,继续前行!
(八)课后作业
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伊人,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理想、是成功可见《蒹葭》不仅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首追求者颂歌。请为你心目中的“伊人”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心中“伊人”的情思。
教学反思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因此,我将教学设计为“听《蒹葭》营造氛围激趣导入——关于《诗经》——初读,体会诗歌韵律美——品读,感受诗歌意境美——研读,领会诗歌人物美—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环节之间层层深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通读、抓意象、研读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亮点
1. 情境化教学
本节课在导入时设计了歌曲《蒹葭》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之美,过程中设计了手势舞环节,根据诗歌意思自己设计手势舞动作,录制成视频,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也能调动课堂气氛。
2. 重视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是现在很多教师所忽视的环节,但基础打不牢,后续的理解和拓展就会受到阻碍。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领读字音,学生自己练习生字,让学生在这一环节有更多的自信心,并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的训练,所有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有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教学不足
1. 准备意识薄弱
在上课后播放第一个视频时,我发现视频声音很小,但是由于考虑到对设备的不熟悉以及课堂时间的原因,我并没有进行调试,这使得视频播放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课后我进行反思,课前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试设备,但是我仅仅是试用了一下翻页笔的灵敏程度,忘记调试声音,这是我的一大失误。
2. 上课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且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在上课过程中,我明显发现第一排的两个男生在不停地叽叽喳喳的说话,但是我却没有制止。第一个原因是我怕打断我的教学思路,第二个原因是我怕耽误课堂教学进度。但是后来我发现即使不制止,他们也已经扰乱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混乱、不从容的状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多去应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来训练自己的教学机智,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3. 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式评价
在学生朗读、回答问题之后,我更多的会说“好”“很好”“不错”之类的字眼,缺乏一些有效的鼓励评价,对学生的鼓励评价能够极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4. 忽视学生的课堂生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不注重学生自己的生成,还是倾向于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会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二是有时问题引导不到位,学生很难回答到我们所预设的答案,而学生的一些生成答案往往又会使我们“接不住”,所以有时候会忽视学生的自我生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表格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生预习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