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5829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5829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5829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综合与测试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综合与测试第二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文结合,初读感知,学习诗文,探究诗意,品词赏句,想象悟情,脉络梳理,主题交流,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学生齐读生词。
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新课
教学
( )分钟
《宿新市徐公店》
一、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读诗题,解题意。
如何理解题目“宿新市徐公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
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预设:还可以问老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2)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引导学生说出清新与宁静
1.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一径深”怎么理解?“未成阴”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这句诗?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未成阴”是指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个清新、自然、宁静、朴素的乡村。
2.你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眼前浮现的画面吧!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寻:再也找不到了。
1.交流: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2. 全班齐读,读出儿童的着急失望。
3.你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眼前浮现的画面吧!
4. 朗读指导
5. 背诵指导
6. 默写古诗
7. 稀疏的篱笆,天真烂漫的儿童,遍地金黄的菜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诗人把乡村生活描写的这么美。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8. 古诗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四、脉络梳理
静态: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树叶新长
宿新市徐公店
五、主题交流
《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拓展延伸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了秋、冬两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生活的诗歌,抄写下来试着背诵。
《清平乐.村居》
一、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预设:还可以问老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读《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句意:这句话描绘了茅舍、小溪、青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二)读上阕的三四句,思考: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意: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三)1. 词的下阙又写了哪些人的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是一幅怎样画面?
(四)朗读指导
四、主题概括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五、拓展延伸。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先交流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自学,交流讨论,并提出质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清平乐.村居》改写成短文。
背诵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清平乐·村居
茅檐 青草 溪水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和谐 安详 自然 宁静
大儿锄豆 中儿织笼 小儿剥蓬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宿新市徐公店》是______诗人________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A南宋 杨万里 B.北宋 范成大)
2.“清平乐”是_________名,诗人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画。
(A曲牌 辛弃疾 B词牌 辛弃疾)。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宿”读“sù”。( )
2.“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
三、写一写。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活泼、可爱的呢?
【答案】
一、
1.A
2.B
二、
1.√
2.√
三、示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了“改装”。以前这样的训练较多,孩子应该是能有所发挥的,但是今天的课文没有精彩呈现。课后反思,可能是因为课堂教学中理性的线条太清晰,却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的感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赠刘景文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导入,比较课题,学习生字,初读三诗,以读求义,感受景色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