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710591/0-17395083427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710591/0-17395083427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710591/0-17395083428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诗导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回顾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的教学反思:
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画出初步的思维导图。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学生继续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理解内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学生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念故乡小月亮的情感。
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层层传递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在思维导图上添加一些课外内容,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 题
月是故乡明
主备课人
课 时
1
教 学
内 容
简 析
教材简析: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对于作者来说,对故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句式,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亲身经历,其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然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在教学设计上制作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图片进行理解和感悟,从中体会了异乡月的美景,但作者对家乡的小月亮却铭记于心,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寄情于物、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重 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 学
资 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
难 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个性补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欣赏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
3.教师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章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时,从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创作背景。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徘徊(pái huái) 烟波浩渺 (miǎ) 篝(gōu)火 萌(méng)动
澄澈(chéng chè) 风光旖旎(yǐ nǐ) 瑞(ruì)士 莱(lái)芒湖
无边无垠(yín) 碧波万顷(qǐng) 巍峨(é)雄奇
燕(yān)园圣地 点缀(zhuì)
gōu
méng
ruì
lái
é
(2)多音字。
朗润园是燕(yān)园胜地。
燕(yàn)子
(3)识字方法。
看图识字: ——篝
字理识字: ——峨
形声字。从山,我声。本义:高耸峭拔、令人惊叹的高山。
(4)词语解释。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文中指季老先生故乡的小村子的几个大苇坑在他眼中,水面也是很辽阔的。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文中指瑞士莱芒湖的景色很迷人。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文中指清空中的明月和水里的那个月亮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妙,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它。文中指作者在故乡以外的地方看到的月亮也很美。
茂林修竹:指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要介绍作者,便于学生更加走进作者,走进课文,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基础生字词的能力,因而字词方面以学生预习为主,在课堂上只需稍作点拨巩固即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2)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了那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奇景
(4)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2.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1)往事一:回忆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2)往事二:回忆故乡的月亮——数星星、逮知了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3)往事三:回忆故乡的月亮——看月亮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①“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萌动”能换成“萌发”吗?
“萌”是萌芽、新生,“动”是悸动,“萌动”表现了“我”在儿时生发出的对美的感悟和领会;“萌发”比喻事物发生,没有悸动之意。“萌动”更好,所以不能换。
②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
看天上月与水中月相映成趣
梦到天上月与水中月叠加的样子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④作者明明是在回忆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4)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①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②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
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的月亮;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的月亮;碧波万顷的大海中的月亮;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的月亮。
③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⑤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
⑥读下面两个句子,思考: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倒装句)
“我的小月亮”放在了前边,强调,突出了“我的小月亮”;倒装句更好。
⑦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小”来形容故乡的月亮吗?
强烈反差
小——平凡、可爱
其他地方的月亮——美妙绝伦
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而独特的情感,故乡虽然平凡,但故乡永远是“我”的最爱。
(2)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
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年事已高”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
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①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②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设计意图:语文不仅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也具有理性的一面。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可以根据课文的线索与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在培养感性思维方面,借助思维导图的内容关系,主要通过读与感悟,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生发自己的情感。】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欣赏了大师的这篇美文,我们发现,其实,大师也是凡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比如思乡怀人,比如……。但是,在表达情感的方法境界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愿我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从中学到表情达意的方法。那么,你也有过童年,也有家乡,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家乡与我分享呢?
3.分享描写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简要概括、梳理,引导学生回读课文。通过学习,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及对家乡的怀念和赞美,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板 书 设 计
3.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数星星 莱芒湖
摇知了大沙漠
故乡月
他乡月
对比
望明月衬托大海
高山
梦月亮
朗润园
怀念童年、思念家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导入,自主学习,梳理课文内容,自主学习,体会情感,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