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学案设计,共3页。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接高考
1.“明”“修”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重要考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礼记》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高考语文时有涉及。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1.走近作者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熟悉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记》中的名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曲礼上》)
译: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意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超限。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曲礼上》)
译:面对财物,不该取得的绝不取得;面对危难,不该逃避的绝不逃避。与人争执时不求胜利,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得。
(3)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礼上》)
译: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疏远,判断容易混淆和相似的事物,区别事物的相同或相异,辨明是非对错的。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上》)
译:礼崇尚交际要有往有来。施惠于他人而他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他人前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他人,也是失礼。
(5)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上》)
译:富贵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知道并喜好礼,就不会怯懦困惑。
(6)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
译:进入别国国境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了别国要问明当地的风俗,进了别人家门要问问人家有什么避讳。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
译: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译: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吃一口,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
译: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尊崇学问。
(10)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
译: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11)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杂记下》)
译:君子有三个忧虑事:没有听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够听到。已经听到的知识,忧虑学不到手。学到手的东西,忧虑不能践行。
(1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译: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
(1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儒行》)
译:假如能为国家谋利,不谋求自己的富贵。
出自《礼记》的成语
礼尚往来 冬温夏凊 美轮美奂 天下为公
长善救失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放之四海而皆准
心广体胖 教学相长 孤陋寡闻
3.了解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宫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一词多义
明eq \b\lc\{\rc\ (\a\vs4\al\c1(①在明明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②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③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亮,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⑤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白地,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
道eq \b\lc\{\rc\ (\a\vs4\al\c1(①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③任重而道远名词,道路,④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⑤行军用兵之道方法,⑥吾道一以贯之学说,主张))
修eq \b\lc\{\rc\ (\a\vs4\al\c1(①先修其身动词,修养,②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③修守战之具动词,修造,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治理,⑤恐修名之不立美好的))
5.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eq \b\lc\{\rc\ (\a\vs4\al\c1(古义:两种含义。①博学;②相对于小学而, 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 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6.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2)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7 兼爱导学案,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