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第一节《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43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第二节《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4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第四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教案 课件 42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第五节《老子四章》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36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第六节《老子四章》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38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优质课件ppt
展开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课题名 | 大学之道 |
教学目标 |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
教学重点 |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
教学难点 | 1.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朱熹以为,“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划;次读《论语》,以立其底子;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序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现实确实如此,《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就是对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这一抱负人生方针孜孜不倦的寻求和神往。换句话说,就是建构一个调和社会的品德次序,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愿景,需求每个社会成员的一起努力,理应学习和感悟“大学之道”,进而建立顷刻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方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学之道》。
二、介绍作者 1.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一说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音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与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本篇《大学之道》的作者,则是被称为“宗圣”的曾子。 (1)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3.儒家“四圣”,“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宗圣”是曾子、“复圣”是颜回。
三、写作背景 “六经”中出现的篇目是《礼》,也就是《仪礼》,在这里怎么是选自《礼记》呢?原来,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古文奥义,不易通读,因此需要多做解释以辅助理解,所以就有了《礼记》。简而言之,《礼记》就是对“六经”中的《礼》(《仪礼》)做注解通释。《礼》主要记载的是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仪式的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孔子的七十门徒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礼》的范畴。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细不易,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两种选本,一是戴德的85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一是戴德侄子戴圣的49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本流传不广,到唐代时已亡佚大半,仅存39篇。《小戴礼记》由于郑玄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一般认为《礼记》即《小戴礼记》 从此,就有了“三礼”的说法:《周礼》、《仪礼》、《礼记》(是对礼的解释)《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整体感知
(1)“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2)“大学”和“小学”是什么?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序》中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3)“大学”二字在古代指的是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小学”则是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2.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深入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疏通第一段字词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语后置句。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之,则志有定向。静,指心不妄动。安,即所处而安。虑,是处事精详。得,即得其所止。——朱熹 (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明确: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1)疏通第二段字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穷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程氏遗书》 3.研读文本,构建“三纲”“八目”的思维体系 (1)通过孟子的相关言论,理解“三纲八目” 孟子:“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大意】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②,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2)通过《国家》的歌词理解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3)通过孔子的生平经历来理解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30一50岁,欲仕不能。 • 50一55岁,在鲁从政。 •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65一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叉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他在用他的一生践行“三纲八目”。 (4)“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5)小结“三纲八目”的关系。 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为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梯。需要明确的是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巩固提升 1.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2.写作特点 说理透彻 深邃隽永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本文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充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运用排比、顶真的手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气势。 |
布置作业 | 下面的材料是《大学》一书中关于论述“诚意”“正心”的文字,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诚意”和“正心”?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解: 1.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 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 3.谦:通“慊”(qiè),满足。 4.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5.身有所忿懥: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内心。忿懥:愤怒。 6.好乐:爱好,喜爱。 提示: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
板书设计 | 格物致知 明明德 诚意正心 大学之道 三纲(目的) 亲民 八目(方法) 修身齐家 止于至善 治国平天下
|
教学反思 | 现在的语文更趋向于功利性,似乎和品德的培养相背离,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品德加以培养。 |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完整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完整版课件ppt,文件包含52《大学之道》PPTpptx、52《《大学之道》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说课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