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610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6101/1/1_17392099262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69610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6101/1/2_17392099262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活 板》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
展开25 活 板【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思维能力]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说明流程的方法。(难点)[审美创造]欣赏本文语言严谨、简洁的特点,体会说明类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文章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1.设问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学生抢答,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师:这四大发明,对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介绍活字印刷术的文章《活板》,看看活字印刷术的神奇之处在哪里。(板书课题和作者)2.资料助读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的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笔记体综合著作《梦溪笔谈》。(2)【背景链接】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他的发明在当时未受重视。他死后,其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子侄辈获得,引起沈括重视,将该发明记录下来。[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古代四大发明为切入口,设问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本文的最佳状态。二、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读准全文字音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或易读错的字注音。冯瀛(yínɡ)王 毕昇(shēnɡ) 薄(bó)如钱唇和(huò)纸灰 持就火炀(yánɡ)之 药稍镕(rónɡ)字平如砥(dǐ) 更(ɡēnɡ)互用之 以纸帖(tiè)之 木格贮(zhù)之 与药相粘(zhān) 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镕 以手拂(fú)之 至今宝藏(cánɡ)2.读准朗读节奏全班齐读课文,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讨论统一意见。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3.疏通课文大意学生熟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参考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书籍了。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从读通读顺开始。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读准字词读音和朗读停顿,为后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积累重点词句1.通假字(1)活板(“板”同“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3)药稍镕(“镕”同“熔”)2.古今异义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3.一词多义贴 则以纸帖之(动词,标记)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自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介词,自从)其印自落(副词,自然)以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拿、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表目的) 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判断动词,是) 未为简易(动词,算作、算是)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助词,同“以”)一板已自布字(副词,已经)印 板印书籍(动词,印刷)每字为一印(名词,字印)就 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瞬息可就(动词,完成)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若 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不若燔土(动词,如、像)若屈伸呼吸(代词,你)4.词类活用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用木格)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标记)5.文言句式被动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省略句:火烧令坚[省略宾语“之”,即“火烧令(之)坚”]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即“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文言词汇量。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活版印刷的程序。2.把握活版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区别及活版印刷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1.概括段落内容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内容。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主划分层次,交流、探讨,教师归纳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字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在说明活字印刷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的基础上,介绍活字印刷的全过程。第1层(第1句)介绍活字印刷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第2层(第2句)介绍字印的制作方法。第3层(第3—4句)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第4层(第5—9句)介绍活版印刷的效率之高,并补充说明其优势。第5层(第10句)介绍胶泥刻字拆版之便。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毕昇所制活字的下落。2.梳理印刷程序师:通过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我们大概了解了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一次走进文本,概述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二、深入研读,理解课文内容师: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预设]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自冯瀛王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雕版印刷术是冯瀛王开始推广的,冯瀛王生活在五代时期,即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师: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历史?[预设]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与发展,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作铺垫。师:“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预设]交代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其身份。突出毕昇的“布衣”身份是为了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师:课文最后一段交代活版的下落有什么作用?[预设]在结构上,“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为毕昇所发明是真实可信的,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在内容上,“宝藏”说明这一发明在当时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受到人们珍爱。[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文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三、细节探究,品析活版之“活”1.在对比中体会活版的“活”。师:雕版是活版的基础,与雕版相比,活版有哪些优势呢?2.总结概括活版的“活”。 [设计意图]通过雕版和活版的对比,直观地显示出活版印刷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师:这篇课文按照工艺程序流畅详细地说明了活版的制作以及印刷的全过程,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学完课文,接下来我们要活学活用。大家在美术课上都学过剪纸这一传统手艺。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巧”。请大家抓住“巧”这一特征,按照剪纸的流程,写一段话来介绍剪纸吧![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引向课外,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制字(1)(活字原料)胶泥(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4)(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排版(1)先设一铁板(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4)持就火炀之(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印刷(1)一板印刷(2)一板已自布字(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雕版活版每部书需要许多块木版。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块可不断使用,直至不能使用为止。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制版容易。在铁板上“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发现错误不好改正。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按刻好的木版逐块印刷,速度慢。常作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使用频率高的字,如 “之”“也”,需要一个就要刻一个。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使用频率高的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使用极为方便。字印“活”“每字为一印”排版“活”“密布字印”印刷“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选用“活”“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做法“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