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蛟龙”探海》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

    16696099第1页
    16696099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蛟龙”探海》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

    展开

    23 “蛟龙”探海【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重要瞬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一、导入新课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海洋。海洋占据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积,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而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日本“深海6500号” 美国“阿尔文号”法国“鹦鹉螺号” 俄罗斯“洛沙里克号”师:以上是其他国家的深海潜水器。我国也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课件出示)就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蛟龙”探海》,重温“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所展现的科学精神。(板书文题)“蛟龙号”[设计意图]从海洋的重要性和各个国家的深海探测器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概括要点,理清情节1.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3)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初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预设]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第二部分(第3—20段):写“蛟龙”探海及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伟大的科技成就。第三部分(第21段):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师:刚才是给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同学们浏览了课文后有没有发现,其实第二部分的内容还可以继续划分结构层次?请同学们给第二部分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预设]第一层(第3—7段):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第二层(第8—15段):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第三层(第16—20段):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3.再读课文,浏览勾画。师: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以下图表的形式(课件出示)梳理“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过程。 [预设]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蛟龙号”之所以选择6月24日开展下潜试验,是因为这一天是“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的日子,选择在这一天开展下潜试验是为了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请同学们阅读第16—20段,勾画“海空连线”的相关内容,梳理其背景、连线内容、成功瞬间和重要意义。(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语句,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预设][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主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预设]三、再读课文,体会精神师: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学生再读课文,交流后回答)[预设]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的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美好未来的祝愿。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因为有众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默默耕耘,才使我国从一个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一跃成为科技大国,成功实现我国科技实力的一次次历史性跨越。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科技进步动力与谋求人民幸福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再读课文和教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领会并学习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四、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历史。[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有关海洋科技发展方面的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给课文作批注。2.学会通过教材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浏览课文,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感悟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并通过阅读局部内容,通过图表的形式梳理了“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和海空连线的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在正式进入新课时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文学常识:报告文学(课件出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师:《“蛟龙”探海》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记录,又有艺术加工,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现在让我们深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作铺垫。二、精读课文,圈点批注师: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喜欢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句子进行批注吧!(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给予指导)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预设](1)于是,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人格化,写出了人类探索深海过程的漫长与艰难。)(2)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天气多变的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将中国科考船比作定海神针,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于恶劣的环境中突出了试验的艰难与科研人员的决心。)(3)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批注。[预设](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2)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马里亚纳海沟所在之处。(“之间”“北起”“西南至”“附近”等词语准确地交代了试验海域的地理位置。)(3)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劈波斩浪”“一次又一次”体现了海试团队严谨求实、勇攀高峰、拼搏奉献的精神。)3.从其他方面进行批注。[预设](1)那么,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提出“中国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问题,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独句成段,承接上文“中国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提问,开启下文对试验海域的描述。)(3)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4)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点明“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海底试验的重要意义。)(5)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独句成段,表现了海试团队振奋的精神和昂扬的气概,也表达了作者的期待与自豪之情。)(6)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点明“蛟龙号”取得的成就,强调了“蛟龙”探海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地位。)(7)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揭示了中国科技进步背后的精神动力。)(8)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作者将个人的情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紧密相连,强调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对国家成就的深切自豪,情感得到了升华。)[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由圈点批注并交流所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三、结合旁批,深入思考师:课文的旁批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蛟龙”探海》旁批留给我们的几个问题吧!1.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补充说明)[预设]“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2.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预设]①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②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③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3.体会文中最后一段中“好啊!”的表达效果。(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预设]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③使整个叙述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以学生交流讨论课文旁批中提出的问题为主,以老师在旁给予补充指导为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课外搜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资料,把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并制成表格。[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培养民族自豪感。 “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过程时间地点潜水器天气状况潜航员下潜时长下潜深度重要意义 “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过程时间2012年6月24日地点马里亚纳海沟潜水器“蛟龙号”天气状况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下潜时长3个多小时下潜深度7020米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载人深潜技术的成熟。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