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6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7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7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78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81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868/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889/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8771/0-173898219593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初中沪教版(2024)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2024)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4节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蒸发结晶,降温结晶,气体的溶解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我国某些盐碱湖可“冬天捞碱这里的碱是指碳酸钠,盐是指氯化钠。人们在冬天可以直接从湖中捞出碱夏天可以取湖水晒盐。
为什么可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提纯得到的物质?这些问题都和物质的溶解性有关。
-种物质(溶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氣化钠、氢氧化钙各1g,再用量简各量取5mL水,加入2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2支试管,各加入少量固体碘,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少量水和少量酒精,振荡,观察现象。【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3g硝酸钾,然后加入5mL水,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众多实验事实都表明:(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氯化钠可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则微溶于水。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碘较难溶于水,却易溶于酒精。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对于硝酸钾等多数物质,温度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这些影响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内因,即溶质和溶剂的自身性质,如食用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外因,即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升高温度可使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对内因与外因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复杂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因与外因
-些固体物质(如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对于气体,除温度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溶解。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仅限气体的性质有关,还跟压强和温度有关。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使之易于溶解。而当打开瓶盖时,压强减小,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如夏天水温有所上升,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因此鱼类有时会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
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一般用符号S表示。人们根据常温下(20℃)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分为易溶物、可溶物、微溶物和难溶物等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这种关系。
在下面的活动中,我们将以硝酸钾为例,学习物质溶解曲线的绘制方法。1.用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温度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验数据记录下来,如表 7-10.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图7-16)上标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否找到硝酸钾在50℃、70℃时的溶解度?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仅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例如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138g;
也可以发现溶温度变化的趋势,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还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6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80℃时则相反。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2.图 7-17 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与最小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3.在0℃时,图7-17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怎样的?4.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约是多少?80℃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在生产和科研中,人们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找到有利于物质溶解和结晶的温度区域,分析不同温度下溶液是否饱和,还能依据曲线变化计算溶解和结晶的量。
硝酸钾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何容解度曲线(如图7-19)分析其降温结晶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人们可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控制晶体的析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粗盐的提纯。
对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如硝酸钾),还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为了从混合物中获取所需的线净物质,人们通常依据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的差异,选用相应的操作方法,例如利用物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混有的泥沙颗粒,常采用过滤的方法;为了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农发结晶的方法;在制药行业用中,降温结晶被广泛用于药物成分的提纯和分离。
1.下列关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 0C时,20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20 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 g B.20 0C时,20 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 g
C.把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 D.20 0C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 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
与溶质和溶剂的自身性质有关
将物质分为易溶物、可溶物、微溶物和难溶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2024)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优质课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74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沪教版2024pptx、74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74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等奖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74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沪教版2024pptx、74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74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评优课教学作业ppt课件,文件包含大单元教学设计74物质的溶解性课件pptx、大单元教学设计74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doc、74物质的溶解性课后作业原卷版docx、74物质的溶解性课后作业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