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第1页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第2页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共3节),共26页。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9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教案第1节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第3节 皮肤与汗液分泌 分类详情一、教材分析《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里一节有着关键地位。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如出汗、排尿切入,引发学生对人体代谢产物的好奇。随后系统介绍代谢废物的类型,包含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详细阐述它们产生的生理过程,还关联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借助图表、实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为后续学习人体稳态、泌尿系统疾病防治等内容打基础,凸显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与实用性。二、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 (1)学生能构建人体新陈代谢会产生各类废物的观念,理解生命活动伴随物质变化。 (2)明白排泄系统各器官协同维持内环境稳定,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2.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成分数据、对比不同排泄途径,锻炼逻辑推理与分析归纳能力。 (2)对排泄异常现象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培育批判性与创新思维。3. 科学探究: (1)开展简单尿液成分探究实验,提升动手实操、观察记录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流程。 (2)基于实验结果交流研讨,学会评价、改进方案,增强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4. 社会责任: (1)知晓乱排代谢废物对环境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宣传正确排泄知识,助力他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增强社会担当。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自身代谢有日常感知,像出汗、排尿是常见体验,但不清楚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他们已积累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能,不过抽象思维尚在发展,理解代谢废物产生的细胞生理过程、排泄系统精细结构与功能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中,部分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能力薄弱,需教师引导辅助。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1)清晰讲解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根源,让学生知其来源。 (2)详细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对应功能,明确废物排出路径。2. 教学难点: (1)助力学生理解细胞代谢产生废物的微观生理过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2)引导学生领悟排泄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关键意义,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传授重难点知识,搭建知识架构。 (2)实验教学法:组织尿液成分探究实验,增强直观体验。 (3)多媒体辅助法:用动画、图片剖析抽象生理过程,助力理解。 (4)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排泄相关热点话题,激发思维碰撞。2. 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预习教材、梳理疑问,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2)观察归纳策略:观察实验、图片,归纳总结代谢废物特点及排泄规律。 (3)合作交流策略:小组合作实验、讨论,拓展思维视野。六、教学准备1. 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含细胞代谢动画、排泄系统高清图。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尿液样本、试管、试剂,用于探究尿液成分。 3. 收集排泄健康科普资料、环保案例,用于拓展教学。七、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运动员长跑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看运动员跑完后出了好多汗,还大口喘气,你们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多余’的东西吗?” 设计意图:熟悉场景视频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抛出疑问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课题。 (2)鼓励学生分享运动后自身出汗、呼吸变化感受,初步交流。 设计意图:分享个人体验拉近学生与新知识距离,激活已有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2. 代谢废物类型介绍: (1)结合 PPT 展示,依次介绍人体常见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讲解产生的生理过程梗概。 设计意图:直观 PPT 展示搭配简要讲解,让学生快速认识代谢废物类型及大致来源,构建基础认知。 (2)提问学生:“生活里还有哪些现象能暗示这些代谢废物的排出?” 引导思考。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代谢废物的感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排泄系统结构讲解: (1)展示排泄系统完整结构高清图,详细介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边指图边说各器官功能,如肾脏滤过形成尿液。 设计意图:高清图辅助让学生清晰认识排泄系统构成,功能讲解使学生明白各器官在排泄中的角色。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排泄系统某一器官出问题,会怎样?” 引发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排泄系统整体性与关联性,强化系统观念。4. 尿液成分探究实验: (1)分发尿液样本、试管、试剂等实验材料,说明实验目的:探究尿液里有哪些成分。讲解实验步骤,重点强调安全事项。 设计意图:亲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明确任务及安全要点保障实验顺利。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尿液与试剂反应现象,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操作偏差。 设计意图:分组实操培养合作能力与动手技能,巡视纠错确保实验规范、结果准确。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结合结果讲解尿液成分,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汇报分享汇聚实验成果,教师讲解深化学生对尿液成分的理解。5. 排泄对稳态的意义: (1)提出问题:“人体源源不断产生代谢废物,要是排不出去会怎样?” 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排泄的必要性,为理解稳态意义铺垫。 (2)用动画演示代谢废物堆积对细胞、组织、器官的损害,讲解排泄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原理。 设计意图:动画直观呈现危害,原理讲解让学生明白排泄与稳态关联,突破难点。6. 知识整合与拓展: (1)引导学生回顾代谢废物类型、排泄系统结构与功能、排泄意义,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脉络。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自主整合知识,强化知识体系认知,深化理解。 (2)分享生活中错误排泄习惯案例,如憋尿,组织小组讨论危害及改正方法,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案例讨论考查知识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健康意识。7. 环保与社会责任: (1)展示污水乱排、垃圾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图片、数据,讲解代谢废物不当处理危害。 设计意图:直观资料冲击学生认知,凸显环保主题,引发重视。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宣传正确排泄与环保知识,撰写倡议文案,培养担当。 设计意图:讨论撰写激发社会责任感,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传播。8. 课堂总结: (1)邀请学生总结人体产生代谢废物及排泄相关关键内容,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自由发言激活知识记忆,锻炼表达,反映学习收获。 (2)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如代谢废物产生根源、排泄重要性,巩固认知。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强化关键内容,保障学习效果。9.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制作排泄健康知识海报,创意呈现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海报制作巩固知识,锻炼动手创意,拓展科普能力。 (2)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夯实基础知识点。 设计意图:书面练习强化知识掌握,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八、板书设计《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板书 1. 代谢废物类型 (1). 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2). 尿素(蛋白质代谢) (3). 多余水、无机盐 2. 排泄系统 (1). 肾脏 (2). 输尿管 (3). 膀胱 (4). 尿道 3. 排泄意义 维持内环境稳态 4. 环保关联 不当处理危害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情境导入效果良好,但在代谢废物产生的微观生理过程讲解时,虽有动画辅助,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后续需增添实例、类比。尿液成分探究实验中,个别小组操作不规范,实验前指导还需强化。知识整合环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尚缺条理,日后要多给模板引导。环保与社会责任部分,学生讨论积极但倡议文案质量有待提升,后续可提供写作思路。整体达成部分教学目标,后续教学要优化细节,提升教学成效。环节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尿的形成与排出》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的人体生理功能板块的关键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排尿现象引入,逐步深入到泌尿系统结构、尿的形成微观过程以及排尿的生理意义。借助丰富的图片、示意图,将复杂抽象的生理机制具象化,不仅关联肾脏的解剖学知识,还与人体代谢废物排出、内环境稳态维持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奠定基础,凸显了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 (1)构建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各器官协同保障尿的生成与排出。 (2)领悟尿的形成与排出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键作用,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理念。2.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尿液成分数据、解读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锻炼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 (2)针对排尿异常现象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培育批判性与创新思维。3. 科学探究: (1)模拟肾单位滤过和重吸收实验,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流程。 (2)依据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学会评价、改进实验,强化团队协作与科学表达。4. 社会责任: (1)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危害及防治,树立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2)宣传正确排尿和泌尿系统保健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排尿有直观体验,但对其背后复杂的生理过程认知模糊。他们已积累一定生物学知识,具备简单实验操作技能,不过抽象思维仍在发展,理解肾单位的微观结构、尿液形成的复杂机制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时,部分学生难以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需教师引导启发,借助直观教具辅助学习。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1)清晰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让学生熟悉尿液排出的路径。 (2)深入讲解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 教学难点: (1)助力学生理解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的微观原理,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2)引导学生把泌尿系统各环节知识串联,构建完整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体系。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重难点知识,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2)实验教学法:开展模拟肾单位实验,增强直观体验。 (3)多媒体辅助法:用动画、图片剖析抽象生理过程,助力理解。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排尿相关问题,激发思维碰撞。2. 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预习教材、梳理疑问,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2)观察归纳策略:观察实验、图片,归纳总结生理特点与规律。 (3)合作交流策略:小组合作实验、讨论,拓展思维视野。六、教学准备1. 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含泌尿系统高清图、肾单位动态动画。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滤纸、漏斗、葡萄糖溶液、模拟肾小管模型,用于模拟肾单位功能。 3. 收集泌尿系统疾病科普资料、健康案例,辅助教学拓展。七、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播放一段人们在公共卫生间排队如厕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每天都要排尿,那有没有想过尿液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呢?”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的视频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抛出问题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分享排尿相关的日常疑问或趣事,营造轻松氛围。 设计意图:分享交流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拉近与新知识距离,为深入学习铺垫。2. 泌尿系统组成讲授: (1)展示泌尿系统结构高清图,逐一介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详细讲解各器官功能,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 设计意图:直观图片搭配讲解,让学生快速认识泌尿系统构成,明晰各部分基础功能。 (2)提问学生各器官协同工作对尿液排出的意义,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器官协同性,加深对泌尿系统整体性的理解。3. 肾单位结构探究: (1)呈现肾单位放大结构示意图,细致讲解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形态与功能,强调其是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微观示意图将抽象肾单位具象化,详细介绍为理解尿液形成打基础。 (2)组织学生观察示意图,找出各结构特点,小组交流后汇报,强化认识。 设计意图: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小组汇报汇聚集体智慧。4. 模拟肾单位实验: (1)分发实验器材,说明实验目的:模拟肾单位的滤过和重吸收过程。讲解实验步骤,提醒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亲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明确任务开启实践探索。 (2)学生分组实验,用滤纸、漏斗模拟肾小球滤过,用模拟肾小管模型处理葡萄糖溶液,观察记录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培养合作能力,巡视确保实验规范,观察记录锻炼科学素养。 (3)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结合实验现象,动画演示肾单位真实工作过程,总结滤过和重吸收原理。 设计意图:汇报分享汇聚成果,动画辅助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关键知识。5. 尿的形成过程详解: (1)依据实验及动画,详细讲解尿的形成全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部分成分滤过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有用物质重吸收回血液,剩余形成尿液。 设计意图:结合前期铺垫深入讲解,让学生透彻理解尿液形成复杂机制。 (2)提问学生对比原尿与尿液成分,加深理解,引导思考重吸收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比提问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思考重吸收意义强化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6. 排尿生理意义阐述: (1)引导思考:尿液排出仅仅是排出废物吗?提出问题开启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问题过渡自然衔接知识链条,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排尿意义。 (2)讲解排尿不仅能排出代谢废物,还能调节水盐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结合实例说明。 设计意图: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排尿深层次意义,完善知识体系。7. 知识整合与深化: (1)引导学生回顾泌尿系统、肾单位、尿的形成、排尿意义知识,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脉络。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自主整合知识,梳理脉络强化体系认知,深化理解。 (2)抛出排尿异常案例,如尿频、尿痛,组织小组讨论病因、影响及防治,强化应用。 设计意图:案例讨论考查知识运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健康意识。8. 健康科普与社会责任: (1)分享泌尿系统疾病防治科普资料,图片、数据展示。 设计意图:直观资料冲击学生认知,凸显健康主题,引发重视。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向身边人科普泌尿系统健康知识,撰写简单宣传语,培养担当。 设计意图:讨论撰写激发社会责任感,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传播。9. 课堂总结: (1)邀请学生总结尿的形成与排出关键知识点,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自由发言激活知识记忆,锻炼表达,反映学习收获。 (2)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如尿的形成原理、排尿健康要点,巩固认知。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强化关键内容,保障学习效果。10.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制作泌尿系统保健知识手抄报,整合知识创意呈现。 设计意图:手抄报巩固知识,锻炼动手创意,拓展科普能力。 (2)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夯实基础知识点。 设计意图:书面练习强化知识掌握,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八、板书设计《尿的形成与排出》板书 1. 泌尿系统组成 (1). 肾脏 (2). 输尿管 (3). 膀胱 (4). 尿道 2. 肾单位结构 (1). 肾小球 (2). 肾小囊 (3). 肾小管 3. 尿的形成 (1). 肾小球滤过:血浆→原尿 (2). 肾小管重吸收:原尿→尿液 4. 排尿意义 (1). 排出废物 (2). 调节水盐平衡 5. 健康关联 疾病防治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情境导入成功吸引学生,但部分学生对模拟肾单位实验操作生疏,后续应强化实验预习指导。在尿的形成过程讲解时,尽管有动画辅助,仍有学生理解困难,需补充类比、通俗解释。知识整合环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参差不齐,日后要多给范例引导。健康科普部分,学生讨论热情高,但宣传语撰写深度不足,后续可提供模板启发。整体达成部分教学目标,后续教学需优化各环节细节,提升教学效果。分类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皮肤与汗液分泌》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的人体生理调节板块的重要内容。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出汗现象切入,引发学生好奇,随后系统介绍皮肤的结构层次,详细阐述汗液分泌的生理过程及其在体温调节、代谢废物排出中的作用。借助大量图片、示意图,把抽象的皮肤生理知识具象化,不仅关联细胞代谢、内环境稳态等知识,还为后续学习人体免疫、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筑牢根基,凸显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与实用性。二、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 (1)学生能构建皮肤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明白各组织、器官协同维持人体稳态。 (2)理解汗液分泌与体温调节、代谢废物排出的紧密联系,形成生命活动相互协调的认识。2.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汗液成分数据、解读皮肤结构示意图,锻炼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 (2)针对出汗异常现象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培育批判性与创新思维。3. 科学探究: (1)开展简单的汗液分泌影响因素探究实验,提升动手实操、观察记录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流程。 (2)基于实验结果交流研讨,学会评价、改进实验,增强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4. 社会责任: (1)知晓皮肤健康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皮肤、预防皮肤疾病的意识。 (2)向他人科普皮肤保健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出汗有日常感知,但不清楚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他们已积累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能,不过抽象思维尚在发展,理解皮肤多层结构、汗液分泌的微观生理过程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时,部分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薄弱,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借助直观素材辅助学习。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1)清晰讲解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各层功能,让学生熟知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特性。 (2)深入介绍汗液分泌的过程、成分,以及其在体温调节和代谢废物排出方面的作用。2. 教学难点: (1)助力学生理解汗液分泌过程中,汗腺与毛细血管、神经调节之间的复杂协同关系,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2)引导学生领悟皮肤及汗液分泌对维持人体稳态的关键意义,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传授重难点知识,搭建知识架构。 (2)实验教学法:组织汗液分泌相关实验,增强直观体验。 (3)多媒体辅助法:用动画、图片剖析抽象生理过程,助力理解。 (4)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皮肤健康热点话题,激发思维碰撞。2. 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预习教材、梳理疑问,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2)观察归纳策略:观察实验、图片,归纳总结皮肤特点及汗液分泌规律。 (3)合作交流策略:小组合作实验、讨论,拓展思维视野。六、教学准备1. 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含皮肤结构 3D 动画、汗液分泌动态示意图。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纱布、凡士林,用于探究汗液分泌影响因素。 3. 收集皮肤健康科普资料、美容护肤案例,用于拓展教学。七、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运动员在炎热天气下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看运动员满身大汗,我们自己运动后也会出汗,那你们知道出汗背后隐藏着哪些人体的小秘密吗?” 设计意图:熟悉场景视频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抛出疑问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课题。 (2)鼓励学生分享运动后出汗的感受,如汗水的黏腻感、出汗后的凉爽感等,初步交流。 设计意图:分享个人体验拉近学生与新知识距离,激活已有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2. 皮肤结构讲解: (1)结合 PPT 展示皮肤结构高清图,从外到内依次介绍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详细讲解各层的细胞组成、结构特点与功能,比如表皮的角质层能阻挡病菌。 设计意图:直观 PPT 展示搭配详细讲解,让学生快速认识皮肤结构,明晰各层基础功能。 (2)提问学生:“如果皮肤某一层受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引导思考。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皮肤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培养知识迁移能力。3. 汗腺及汗液分泌介绍: (1)展示汗腺放大结构示意图,讲解汗腺的形态、分布以及与毛囊、血管的位置关系,引出汗液分泌过程。 设计意图:微观示意图将抽象汗腺具象化,位置关系介绍为理解汗液分泌打基础。 (2)用动画演示汗液分泌时,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如何通过汗腺形成汗液排出,配合讲解。 设计意图:动画直观呈现动态过程,让学生明白汗液形成及排出路径,突破难点。4. 汗液成分探究实验: (1)分发实验器材,说明实验目的:探究汗液的主要成分。讲解实验步骤,重点强调安全事项,如避免接触到化学试剂。 设计意图:亲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明确任务及安全要点保障实验顺利。 (2)学生分组实验,用湿纱布蘸取汗液,通过特定试剂检测其中成分,观察记录反应现象,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操作偏差。 设计意图:分组实操培养合作能力与动手技能,巡视纠错确保实验规范、结果准确。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结合结果讲解汗液成分,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汇报分享汇聚实验成果,教师讲解深化学生对汗液成分的理解。5. 汗液分泌的作用: (1)提出问题:“人体为什么要出汗呢?仅仅是排出水分吗?” 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汗液分泌的必要性,为理解其作用铺垫。 (2)讲解汗液分泌不仅能排出代谢废物,更关键的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调节体温,结合实例说明,比如炎热时出汗降温。 设计意图: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汗液分泌深层次意义,完善知识体系。6. 知识整合与拓展: (1)引导学生回顾皮肤结构、汗腺、汗液分泌、汗液作用等知识,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脉络。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自主整合知识,强化知识体系认知,深化理解。 (2)分享生活中皮肤护理不当案例,如过度暴晒、频繁使用刺激性护肤品,组织小组讨论危害及正确做法,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案例讨论考查知识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皮肤健康意识。7. 皮肤健康与社会责任: (1)展示皮肤疾病图片、数据,讲解常见皮肤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凸显皮肤健康重要性。 设计意图:直观资料冲击学生认知,引发重视,普及皮肤健康知识。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宣传皮肤保健知识,撰写倡议文案,培养担当。 设计意图:讨论撰写激发社会责任感,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传播。8. 课堂总结: (1)邀请学生总结皮肤与汗液分泌相关关键内容,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自由发言激活知识记忆,锻炼表达,反映学习收获。 (2)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如皮肤结构重点、汗液分泌作用,巩固认知。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强化关键内容,保障学习效果。9.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制作皮肤保健知识海报,创意呈现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海报制作巩固知识,锻炼动手创意,拓展科普能力。 (2)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夯实基础知识点。 设计意图:书面练习强化知识掌握,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八、板书设计《皮肤与汗液分泌》板书 1. 皮肤结构 (1). 表皮 (2). 真皮 (3). 皮下组织 2. 汗腺 (1). 形态、分布 (2). 与血管、毛囊关系 3. 汗液分泌 (1). 过程 (2). 成分 4. 汗液作用 (1). 排出代谢废物 (2). 调节体温 5. 皮肤健康 疾病防治、保健要点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情境导入成功唤起学生兴趣,但在讲解皮肤结构的微观层次时,虽有图片辅助,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后续需增添实例、类比。汗液成分探究实验中,个别小组操作不规范,实验前指导还需细化。知识整合环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尚缺条理,日后要多给模板引导。皮肤健康与社会责任部分,学生讨论积极但倡议文案质量有待提升,后续可提供写作思路。整体达成部分教学目标,后续教学要优化细节,提升教学成效。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