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共2节)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81676/0-1738739288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共2节)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81676/0-17387392885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共2节)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81676/0-17387392886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6-11章教案全套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共2节)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共2节),共15页。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教案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第2节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收 项目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处于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在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后展开,是衔接营养知识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学习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等内容奠基,助学生明晰食物如何为生命活动供能。2. 内容结构:教材先点明食物含能量,再引入测量食物能量实验,借实验结果探讨能量释放与呼吸作用关联,还涉及无氧呼吸知识,内容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3. 教材特点:教材具较强实验性,实验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动手欲;紧密关联生活,用常见事例诠释抽象知识;注重知识拓展,旁栏小贴士补充相关趣味知识。二、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构建能量观,明白食物能量维持生命;理解生命活动需物质与能量动态平衡,形成稳态与平衡观。2. 科学思维: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锻炼逻辑思维;对比有氧、无氧呼吸,培养比较归纳能力。3. 科学探究:亲手操作测量食物能量实验,体验探究全程,提升设计、实施、评估实验能力。4. 社会责任:关注饮食健康,依能量需求合理膳食,传播科学饮食观念。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已熟知常见食物,学过部分营养知识,但抽象思维尚弱,实验操作经验不足。对看不见的能量转化难理解,操作实验易失误,需教师耐心引导、示范,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素养。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食物能量实验原理与步骤;理解呼吸作用是食物能量释放途径。2. 教学难点:精准分析实验误差成因;深入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区别及本质。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重难点;直观演示法展示实验流程;实验法组织学生实操;讨论法促进思维碰撞。2.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预习找疑问;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记忆策略编口诀记实验要点;类比策略对比两种呼吸方式。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花生、核桃等实验材料,制作实验装置,准备 PPT 课件、动画视频,预测试验误差情况。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熟悉实验大致内容,准备笔记本、笔。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设计意图:以日常疑问引发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切入主题。活动内容:展示长跑运动员赛前吃巧克力画面,提问 “为什么运动员赛前要补充巧克力这类食物?”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能量关系,开启新课。2. 食物含能知识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建立食物含能量认知,为后续实验铺垫。活动内容:列举生活中进食获能事例,像饥饿时乏力、进食后恢复,配合 PPT 图片讲解,说明不同食物能量有差异。3. 测量食物能量实验介绍: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实验框架,为实操准备。活动内容:拿出实验装置,讲解原理类似燃烧供热,介绍实验材料、步骤,强调安全事项,PPT 同步展示流程,让学生初步了解。4. 小组实验操作:设计意图: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培养动手与合作能力。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分工开展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鼓励思考异常数据成因。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设计意图:锻炼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报数据,全班汇总分析,对比理论值探讨误差,引导思考影响因素,如热量散失、燃烧不充分 。6. 呼吸作用引出:设计意图:由实验过渡到人体能量释放本质,建立知识联系。活动内容:提问 “人体不像实验靠燃烧,那如何释放食物能量?” 引导思考,引出呼吸作用概念。7. 有氧呼吸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主要能量释放方式,掌握原理。活动内容:用动画展示有氧呼吸全程,分步讲解反应物、产物、场所,结合生活举例说明,如慢跑时呼吸加快。8. 无氧呼吸介绍:设计意图:完善能量释放知识体系,对比深化理解。活动内容:讲述无氧呼吸场景,如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展示反应式,对比有氧呼吸,从条件、产物、能量多少分析。9. 有氧与无氧呼吸对比:设计意图:强化二者差异认知,加深理解。活动内容:组织小组填表对比,包括反应条件、场所、产物、能量释放量,代表汇报,教师总结强调。10. 生活应用探讨:设计意图:凸显知识实用性,增强健康意识。活动内容:提出问题 “运动健身、日常饮食怎么依据两种呼吸方式安排?” 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教师点评,传播科学理念。11. 总结归纳: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成果。活动内容:引导回顾食物能量、实验、呼吸作用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补充,教师强调重难点。12. 课后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活动内容:布置书面作业写实验报告、总结呼吸作用要点;拓展作业查阅发酵食品制作原理,下次课分享。八、板书设计《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板书1. 主板书:食物中能量的释放(1)食物含能(2)测量食物能量实验a. 原理b. 步骤c. 结果分析(3)呼吸作用a. 有氧呼吸b. 无氧呼吸c. 二者对比2. 副板书: 学生实验数据、回答要点、生活案例补充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情境导入吸睛,实验调动积极性,多数学生参与探究,初步掌握知识,小组讨论提升交流能力,生活应用增强学习动力。2.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实验操作生疏致误差大,小组讨论深度参差不齐,无氧呼吸较难理解部分学生跟不上,时间把控稍松。3. 改进措施:实验前增加操作培训,课中针对性辅导;讨论时引导深入思考,鼓励多元观点;对难点制作微课辅助,优化时间规划,紧凑流程。分类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处于呼吸生理板块关键位置。教材开篇从生活中常见的呼吸现象切入,引发学生好奇,随后系统阐述呼吸系统组成、气体交换原理与过程。它借助图片、示意图,把抽象的生理机制具象化,不仅关联细胞呼吸等知识,还为后续理解人体新陈代谢、能量供应奠基,凸显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调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重要理念。二、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1)学生能构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明白各器官协同保障氧气输送。(2)理解细胞呼吸与人体呼吸间的关联,形成生命活动依赖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认识。2. 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气体交换数据、解读呼吸示意图,锻炼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2)对呼吸异常现象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培育创新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3. 科学探究:(1)模拟呼吸运动实验,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流程。(2)基于探究结果交流讨论,学会评价、改进实验,强化团队协作与科学表达。4. 社会责任:(1)了解吸烟、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危害,树立环保与健康生活意识。(2)向他人科普呼吸健康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呼吸有直观感受,但对其背后复杂生理机制认知模糊。他们已具初步生物学知识,熟悉简单实验操作,然而抽象思维尚在发展,理解气体扩散、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等微观过程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时,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能力不足,需教师引导启发,借助直观素材辅助学习。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晰阐述呼吸系统组成及各器官功能,让学生熟知气体进出路径。(2)深入讲解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原理、过程,这是人体获氧关键环节。2. 教学难点:(1)助力学生理解气体扩散作用原理,尤其在肺泡、血液、组织细胞不同场景下的动态过程。(2)引导学生将呼吸生理知识串联,构建完整人体获氧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重难点知识,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2)实验教学法:开展模拟呼吸运动等实验,增强直观体验。(3)多媒体辅助法:用动画、图片剖析抽象生理过程,助力理解。(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呼吸问题讨论,激发思维碰撞。2. 学习策略:(1)自主学习策略:预习教材、梳理疑问,培养自主探索习惯。(2)观察归纳策略:观察实验、图片,归纳总结生理特点与规律。(3)合作交流策略:小组合作实验、讨论,拓展思维视野。六、教学准备1. 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含高清呼吸器官图、动态气体交换动画。2. 准备实验器材,如胸廓模型、气球、橡胶膜,用于模拟呼吸运动。3. 收集呼吸健康科普资料、案例,辅助教学拓展。七、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上课伊始,播放运动员剧烈运动后大口喘气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运动后是不是也这样气喘吁吁?那人体是怎么获得氧气的呢?”设计意图:熟悉场景视频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抛出问题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课题。(2)引导学生分享运动呼吸感受,简单交流,营造活跃氛围。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激活学生已有体验,拉近与新知识距离,为深入学习铺垫。2. 呼吸系统组成讲授:(1)展示呼吸系统结构高清图,依次介绍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讲解各器官功能,如鼻腔的温暖湿润过滤空气。设计意图:直观图片搭配讲解,让学生快速认识呼吸系统构成,明晰各部分基础功能。(2)提问学生各器官协同工作对吸入空气的处理意义,引发思考。设计意图:问题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器官协同性,加深对呼吸系统整体性理解。3. 模拟呼吸运动实验:(1)分发胸廓模型、气球等器材,说明实验目的与步骤:模拟呼吸时胸廓与肺的变化。设计意图:亲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明确任务开启实践探索。(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气球(模拟肺)、胸廓模型变化,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培养合作能力,巡视确保实验规范,观察记录锻炼科学素养。(3)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结合实验现象,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时肋间肌、膈肌作用,总结吸气呼气原理。设计意图:汇报分享汇聚成果,动画辅助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关键知识。4. 气体交换原理讲解:(1)呈现肺泡结构示意图,放大微观细节,讲解肺泡特点利于气体交换,引出气体扩散概念。设计意图:微观示意图将抽象肺泡具象化,介绍特点为理解气体交换打基础,引出核心概念。(2)用动画动态展示肺泡与血液间氧气、二氧化碳交换过程,配合讲解浓度差驱动。设计意图:动画直观呈现动态过程,浓度差解释让学生明白交换动力,突破难点。5. 组织细胞气体交换拓展:(1)引导思考:肺泡获取氧气后,如何输送到全身细胞?提出问题开启下一环节。设计意图:问题过渡自然衔接知识链条,引导学生追踪氧气输送路径。(2)展示血液循环与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动画,讲解氧气、二氧化碳跨细胞运输,完善体系。设计意图:动画呈现完整流程,讲解强化知识连贯性,构建全面人体获氧认知。6. 知识整合与深化:(1)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呼吸运动、气体交换知识,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脉络。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自主整合知识,梳理脉络强化体系认知,深化理解。(2)抛出呼吸异常案例,如哮喘,组织小组讨论病因、影响及防治,强化应用。设计意图:案例讨论考查知识运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健康意识。7. 健康科普与社会责任:(1)分享吸烟、雾霾对呼吸系统危害科普资料,图片、数据展示。设计意图:直观资料冲击学生认知,凸显健康主题,引发重视。(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向身边人科普呼吸健康,撰写简单宣传语,培养担当。设计意图:讨论撰写激发社会责任感,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传播。8. 课堂总结:(1)邀请学生总结人体细胞获得氧气关键知识点,自由发言。设计意图:自由发言激活知识记忆,锻炼表达,反映学习收获。(2)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如气体交换原理、呼吸健康要点,巩固认知。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强化关键内容,保障学习效果。9. 作业布置:(1)让学生制作呼吸健康科普手抄报,整合知识创意呈现。设计意图:手抄报巩固知识,锻炼动手创意,拓展科普能力。(2)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夯实基础知识点。设计意图:书面练习强化知识掌握,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八、板书设计《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板书1. 呼吸系统组成(1). 呼吸道:鼻腔 - 咽 - 喉 - 气管 - 支气管(2). 肺2. 呼吸运动(1). 吸气:肋间肌、膈肌收缩(2). 呼气:肋间肌、膈肌舒张3. 气体交换(1). 肺泡 - 血液:氧气进,二氧化碳出(2). 血液 - 组织细胞:氧气出,二氧化碳进4. 健康关联 吸烟、污染危害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情境导入成功吸引学生,但部分学生对呼吸运动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后续应强化实验前指导。在气体交换原理讲解时,尽管动画辅助,仍有学生理解困难,需补充实例、类比。知识整合环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质量参差不齐,日后要多给范例引导。健康科普部分,学生讨论热情高,但宣传语撰写深度不足,后续可提供模板启发。整体达成部分教学目标,后续教学需优化各环节细节,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