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7.1《血液》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69265/0-17379612134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7.1《血液》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69265/0-17379612135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7.1《血液》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69265/0-17379612135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6-11章教案全套
生物七年级下册(2024)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2024)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项目
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血液》是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的关键章节,在人体生理知识体系里占据重要位置。教材从血液外观切入,逐步深入介绍其成分,包含血浆与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详述各成分形态、结构、功能及含量特点,还关联血型、输血原则等知识。借助直观图表、图片,把抽象微观的血液知识具象化,既承接细胞知识,又为后续血液循环、人体健康等内容奠基,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环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构建结构与功能观,理解血液各成分独特结构适配对应生理功能;形成稳态与平衡观,明白血液成分稳定对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意义。
2. 科学思维: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实验数据,锻炼逻辑思维;设计模拟血液成分功能实验,培育创新与探究思维,突破常规认知局限。
3. 科学探究:基于生活中贫血、炎症等健康疑问,提出血液相关探究问题,规划实施实验,如实记录、严谨分析结果,养成科学实证精神与态度。
4. 社会责任:掌握知识后,向身边人科普血液健康常识,助力他人关注血液疾病防治,增强社会健康责任担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人体奥秘好奇,但抽象微观的血液知识有挑战。他们前期积累一定生物知识,能初步理解细胞概念,不过对血细胞复杂结构、功能缺乏直观感受。生活里虽知晓血液存在,却难以将常见病症与血液成分异常挂钩,自主探究、知识整合能力待教师引导强化,学习习惯尚处养成阶段。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熟知血液的基本组成,精准掌握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
(2).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依据数据判断常见血液疾病。(3). 牢记血型系统基本知识与输血原则,能理论联系实际科普输血常识。
2. 教学难点:
(1). 深度阐释血细胞功能的微观作用机制,例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化学过程。
(2). 借助模型、动画让学生想象血细胞在血管内的动态协作,化抽象为具象。
(3). 助力学生克服理论实践脱节困境,养成定期体检、关注血液健康的自觉意识。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1. 讲授法:系统讲解血液复杂知识,高效传输关键信息,奠定知识框架。
2. 直观演示法:运用模型、动画、图片展示血细胞形态、血液流动,化抽象为直观,降低理解难度。
3. 实验探究法:组织模拟血液相关实验,学生实操体验,增强动手与探究能力,深化知识理解。
4. 讨论法:抛出血液健康话题,小组研讨,激发思维碰撞,内化拓展知识。
5. 类比法:将血液成分功能类比生活常见现象,拉近知识距离,助学生联想理解。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制作含高清血细胞图、动态血液流动动画、实验演示视频的多媒体课件;
(2)准备血液模型、模拟血液分层实验器材(如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标本、试管等);
(3)收集常见血液疾病案例、血型科普资料;设计课堂练习与评价量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梳理疑问;备好笔记本、笔,分组(4 - 6 人一组)。
七、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引发好奇
(1). 教师开场分享:“同学们,咱们在生活里,不小心划破手指就会流血,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流出来的血液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纯色的,还是有别的东西在里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描述。
(2). 在学生踊跃分享后,教师引出课题 “血液”,板书课题,开启探秘之旅。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流血场景切入,唤起学生熟悉感,激发探索血液奥秘的热忱,营造切题氛围。】
知识新授:血液的组成
(1). 教师展示装有加入抗凝剂血液的试管,静置分层后,指给学生看:“看,这试管里的血液分成了好几层,上层淡黄色的是血浆,下层红色的是血细胞,血细胞又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分层现象。
(2). 同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浆、血细胞各成分高清图片,补充讲解形态细节,如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白细胞形态多样,有球形、椭圆形等”,强化直观印象。
【设计意图:搭建血液基本组成认知框架,让学生熟悉成分构成,为后续功能学习奠基。】
深入探究:血浆的奥秘
(1). 教师讲解:“血浆里大部分是水,还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它就像个运输大队长,把营养物质运送给细胞,又把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配合图表列举常见成分及含量。
(2).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吃完饭,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就是通过血浆输送到全身各处供能的,要是血浆出问题,身体供能、废物排泄都会受影响。” 让学生明白血浆重要性。
【设计意图:深度剖析血浆成分与功能,助学生厘清血浆在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关键作用,提升知识精度。】
微观洞察:红细胞的神奇
(1). 教师播放红细胞携带氧气动画,旁白解说:“红细胞小小的身体里藏着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是氧气的‘专属座驾’,在肺部,它结合氧气,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运到组织细胞,又把氧气卸下,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暂停画面,讲解关键步骤。
(2). 用示意图对比动脉血、静脉血颜色差异,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想象微观场景,提及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运氧能力下降。
【设计意图:揭示红细胞微观结构与功能奥秘,借助动画模型,突破抽象难点,让学生理解氧气运输机制。】
对比学习:白细胞与血小板
(1). 讲白细胞时,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白细胞图片:“白细胞个头比红细胞大,形态各异,它们可是身体的‘卫士’,当有病菌入侵,白细胞就会冲锋陷阵,把病菌吞噬消灭。” 配合动画演示吞噬过程。
(2). 说到血小板,展示血小板聚集动画:“血小板小小的,形状不规则,一旦身体受伤流血,血小板就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凝血块,帮我们止血。” 对比二者在抵御外敌、修复损伤上的不同作用。
【设计意图:对比学习白细胞、血小板,助学生分清二者形态、功能差异,强化知识记忆与理解。】
实验模拟:血液功能体验
(1). 教师介绍实验:“咱们来模拟血液分层。桌上有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样本,轻轻摇晃再静置,观察分层情况;另一组同学用未加抗凝剂的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看血液凝固。” 详细示范操作,强调安全与规范。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纠错,提醒观察要点。实验结束,小组汇报现象,教师引导分析:“为什么分层是这样的?血液凝固说明了什么?” 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模拟血液分层、凝血实验,增强感性认知,深化对血液成分功能的理解,培养实操能力。】
案例研讨:血液健康关联
(1). 教师展示案例:“小李经常头晕乏力,去医院检查血常规,发现红细胞数量少、血红蛋白含量低,大家分析下,他得了什么病?为什么?”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从红细胞功能、贫血成因思考。
(2). 呈现正面案例:“小张体检各项血液指标正常,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就有助于血液健康了?” 对比分析,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健康生活维护血液要点,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设计意图:用真实案例将知识对接生活,强化学生健康意识,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知识拓展:血型与输血
(1). 教师介绍常见血型系统:“咱们常用的是 ABO 血型系统,有 A、B、AB、O 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抗原不同,这决定了输血时的匹配规则。” 用图片展示不同血型红细胞抗原差异。
(2). 讲解输血原则:“输血时,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O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血型,但也有风险。” 列举输血不当案例,强化原则重要性。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血型系统与输血原则,为生活实用知识储备,提升急救意识。】
小组讨论:我的血液健康攻略
(1). 教师布置任务:“结合所学,咱们分组讨论,为自己设计一份保持血液健康的攻略,从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考虑。” 小组热烈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2). 每组推选代表分享攻略,其他小组倾听、提问、评价。教师针对性反馈,如 “这份攻略提到补铁好,但没说什么食物含铁高,可补充”,助力完善。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规划自身血液健康方案,培养自主管理、知识转化能力。】
拓展延伸:血液文化探秘
(1). 教师抛出话题:“在一些文化习俗里,血液有特殊象征意义,像歃血为盟,大家想想,这些习俗背后有没有生物学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见闻。
(2). 教师补充民俗学、历史学资料,揭秘习俗蕴含的血液认知元素,如古人对血液生命力的朴素看法,激发探究热情。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挖掘文化习俗中与血液相关元素,让学生感受多元文化魅力,丰富知识层次。】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
(1). 教师引导回顾:“同学们,血液由什么组成?各成分功能如何?血型输血怎么回事?健康血液咋保障?” 学生抢答补充,教师用思维导图在黑板梳理:以 “血液” 为核心,分支展开组成、各成分功能、血型输血、健康要点。
(2). 强调关键细节,如血红蛋白特性、输血注意事项,巩固成果。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知识,强化重点,构建完整体系,加深学生记忆与理解。】
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1). 教师分发练习试卷,涵盖选择、填空、简答,如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简述血小板止血原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观察答题情况。
(2). 练习结束,同桌互换批改,教师讲解错题,针对共性错误重点剖析,强化薄弱点。
【设计意图:检测知识掌握,查漏补缺,提升解题与知识运用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课后拓展
(1). 书面作业:制作血液知识手抄报,图文介绍血液组成、功能、健康小贴士,下节课展示。
(2). 实践作业:记录一周家庭饮食,分析是否利于血液健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知识落地。
【设计意图:延伸学习时空,培养自主学习、实践与探索能力,鼓励持续关注血液健康。】
八、板书设计
《血液》板书
1. 血液组成
(1). 血浆:水、营养物质、废物
(2). 血细胞
a. 红细胞: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b. 白细胞:吞噬病菌
c. 血小板:凝血
2. 血型与输血
(1). ABO 血型系统
(2). 输血原则:同型血为主
3. 血液健康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运用多元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达成部分目标,仍有不足。导入环节,生活场景吸睛但互动欠充分,应给学生更多分享观察经历的时间。血液组成介绍借助分层直观,个别成分功能讲解,学生理解稍浅,后续宜结合实例。血浆奥秘讲得清晰,红细胞微观运输较难,动画辅助还需更细致讲解。白细胞、血小板对比有成效,实验模拟热情高但操作瑕疵多。案例研讨学生参与积极,分析深度待挖。血型输血拓展打开视野,记忆要点需强化。小组讨论攻略有创意但科学性待提升。拓展延伸有趣但深度不足。课堂总结、练习巩固有效,作业布置重实践,后续要更关注个体差异,优化教法提升质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4单元 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第2节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血压,急救知识和技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节 血液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要概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