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圆的周长、直径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节课主要探讨在田径场中不同跑道的起跑线位置确定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周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教材以 400 米跑道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分析等活动,发现相邻跑道起跑线之间的差距与跑道宽度、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圆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然而,对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如确定起跑线这一复杂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不同跑道的起跑线位置不同,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准确计算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田径场跑道中确定起跑线位置的原理,准确阐述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与跑道宽度、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表述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
掌握根据跑道宽度和圆的周长计算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不同跑道起跑线的位置,计算准确率达到 85% 以上。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类似的与起跑线确定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不同规格跑道的起跑线设置、环形自行车赛道起跑线确定等,解题准确率达到 80% 以上。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分析、归纳等过程,通过观察田径场跑道的结构,测量跑道的相关数据,计算不同跑道的周长,分析相邻跑道周长的差异,归纳总结确定起跑线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在探究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中的建模思想和转化思想,将实际的跑道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圆周长计算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确定起跑线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计算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准确性,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确定起跑线位置的原理,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数据计算,让学生清晰认识到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的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根据跑道宽度和圆的周长进行计算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与跑道宽度、圆的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数学原理的角度,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抽象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规格跑道的起跑线确定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点明关键知识点和方法;组织学生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讨论,促进思维碰撞;设计多样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田径场跑道的动画演示、不同跑道周长计算过程的讲解视频、练习题等。动画要生动展示跑道的结构和起跑线设置的原理,练习题要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田径场跑道模型、软尺、计算器等教具和学具,用于课堂上的实际测量和演示。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一段精彩的田径比赛视频,重点展示运动员在不同跑道上起跑的场景。提问:“同学们,在观看比赛时,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同跑道的运动员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确定起跑线。
(二)探究新知(18 分钟)
观察跑道结构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田径场跑道的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跑道的结构。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跑道,你们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跑道由直道和弯道组成,且相邻跑道的直道长度相等,弯道是两个半圆。
教师拿出田径场跑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跑道的结构,指出跑道的直道和弯道部分。
分析起跑线位置不同的原因
教师提问:“既然直道长度相等,那么为什么不同跑道的起跑线位置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弯道部分的差异。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弯道部分对起跑线位置的影响。各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因为相邻跑道的弯道半径不同,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半径不同,弯道的周长就不同。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外道的起跑线要比内道的起跑线靠前,这样每个运动员跑的总路程才相等。
计算相邻跑道起跑线的差距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一个标准 400 米跑道的相关数据,跑道宽 1.25 米,直道长 85.96 米,第一条跑道的弯道半径为 36 米。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第一条跑道的周长:两个弯道合起来是一个圆,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得弯道周长为米,再加上两条直道的长度米,所以第一条跑道的周长为米(此处计算保留整数,方便后续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第二条跑道的周长:第二条跑道的弯道半径为米,弯道周长为米,直道长度不变,所以第二条跑道的周长为米。
教师让学生计算相邻跑道(第一条和第二条跑道)起跑线的差距: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的方法:先分别计算相邻跑道的周长,再用外道周长减去内道周长,所得的差就是相邻跑道起跑线的差距。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第三条跑道与第二条跑道起跑线的差距,巩固计算方法。各小组计算完成后,汇报结果。
(三)巩固练习(12 分钟)
基础巩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基础练习题,如:
填空:田径场跑道由( )和( )组成,相邻跑道的( )长度相等,( )长度不同。
判断:相邻跑道起跑线的差距只与跑道的宽度有关,与弯道半径无关。( )
计算:已知跑道宽 1.2 米,第一条跑道弯道半径为 35 米,计算第二条跑道与第一条跑道起跑线的差距。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完成,然后核对答案,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进行 “快速抢答” 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系列与确定起跑线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抢答,比一比谁回答得又快又准。获胜学生可获得小奖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拓展提升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拓展问题,如:
一个田径场跑道宽 1.1 米,第一条跑道弯道半径为 34 米,要举行 800 米比赛,相邻跑道起跑线应提前多少米?(考查 800 米比赛中起跑线差距的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若有一个环形自行车赛道,赛道宽 1.5 米,内道半径为 20 米,现在要设置 5 条赛道,求最外道与最内道起跑线的差距。(考查多条跑道起跑线差距的计算,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解决拓展性问题的能力。
开展 “设计跑道起跑线” 活动,教师让学生分组,假设要设计一个小型田径场,给定跑道宽度、弯道半径等条件,让学生计算各跑道起跑线的位置,并绘制出简单的跑道设计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引导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确定起跑线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确定起跑线的原理、计算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中的体会。
教师补充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强调确定起跑线的关键要点,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单位的统一、圆周率的取值等。同时,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努力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更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去附近的田径场,实地观察跑道的结构,并测量跑道的宽度等数据,计算相邻跑道起跑线的差距,然后与家长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通过生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增进亲子交流。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规范作答,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和家长或同学讨论。教师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如有疑问及时向老师请教。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
确定起跑线
跑道结构:直道、弯道(两个半圆)
起跑线位置不同原因:相邻跑道弯道半径不同,周长不同
计算方法:
分别算相邻跑道周长(弯道周长 + 直道周长)
外道周长 - 内道周长 = 起跑线差距
举例:
400 米跑道计算示例(各跑道周长计算过程及起跑线差距结果)
拓展问题计算示例
知识框架图:以直观的图形展示确定起跑线的相关概念、原理、计算方法以及与实际例子的联系。
左侧副板书:
学生探究记录区:张贴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记录、测量数据记录、计算过程等,标注学生姓名,展示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
易错点提示:总结学生在学习确定起跑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如跑道结构理解错误、计算周长时公式运用错误、忽略单位统一等。
右侧副板书:
解题技巧总结:如快速计算弯道周长的方法、根据跑道宽度快速确定相邻跑道半径的技巧。
生活实例:列举生活中更多运用确定起跑线知识的场景,如赛车场赛道起跑线设置、轮滑比赛场地起跑线确定等,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际情境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对确定起跑线的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然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相邻跑道起跑线差距与跑道宽度、圆的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解决复杂的拓展性问题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思维展示,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探究,拓展研究,全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引入,探究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