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检测2,共16页。
    第七单元检测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朝(zhāo)荣 夹(jiá)袄 廿(niàn)四桥 混(hùn)沌(dùn)B.沾裳(cháng) 敛裾(jū) 峭楞(léng)楞 妖童媛(yuàn)女C.坍(tā)圯(pǐ) 亘(gèn)古 捋(Iǚ)触须 挨(āi)到日没D.窈(yǎo)窕(tiǎo) 愀(qiǎo)然 戊申晦(huì) 而皆若偻(Iǚ)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嘶叫 萧索 点缀 风致 丰姿 没精打采B.蝉蜕 譬如 灼烈 熨帖 猝然 恪守教诲C.倔强 羞涩 坚忍 焦灼 安详 声名狼藉D.壬戌 羽化 嫠妇 乌雀 酶酒 苍山覆雪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B.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C.我一连几小时聚精会神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D.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4.下列语句表述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____________,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B.杨柳的弯弯的稀疏的倩影C.弯弯的稀疏的杨柳的倩影D.杨柳的稀疏的弯弯的倩影5.下列各项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端正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水中小块陆地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6.下列各项中的“以”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匏樽以相属(连词,来)B.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介词,在)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D.余始循以入(连词,而)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客有吹洞箫者C.而又何羡乎D.崖限当道者8.下列省略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喜而笑,(我们)洗盏更酌。B.中谷绕泰安城下,(此)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是日(我)观道中石刻,(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D.(山)少杂树,多松,(杂树)生(于)石罅,皆平顶。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曾国藩。B.“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二字就是用干支纪年。C.阴阳也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中的“阴”“阳”就属于这个用法。D.“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又称为“鼓”。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五鼓”就是指的凌晨3点到5点。二、阅读(61分)(一)阅读《赤壁赋》(节选),回答10-14题。(14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螃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苏子愀然 愀然:神秘的样子。B.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C.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D.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哀吾生之须臾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A,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B.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C,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D.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13.“客”引用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诗作《 》;而苏轼提到的“逝者如斯”,则出自“四书”中的《 》。(2分)14.用课文原句将下面的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6分)⑴“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⑵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绵延不尽的乐声之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20题。(16分)秋阳赋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壁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鹊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④澹澹,其不芒矣。浴于肠谷⑤,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⑥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⑦。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瑾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起。(选自《苏东坡全集》)注释:无言:内容空洞。 ②生:发芽。 ③矧:也。④长庚:金星。 ⑤肠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倒景:这里指彩虹。 ⑦群狙之三四:狙,獄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1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宅于木土之里 宅:住宅。B.若予者 若:像。C.方夏潦之淫也 淫:过度。D.早作而占之 早:早晨。1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B.乃真知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奴婢喜而告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升于扶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7.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居士,可用作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在文中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下的人,也用为自己的谦称。“吾侪小人”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B.本文以“秋阳”为主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切。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釆出众。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之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3分)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3题。(11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寒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21.从文意看,为什么“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3分)22.作者说地坛“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你说说“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4分)23.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选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4-27题。(20分)合欢树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人。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来说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了,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者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孩子治病和找工作。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孩子的病以致有点儿迷信了。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暖的感觉。25.本文一开头就写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26.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27.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2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厚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B.郁达夫的散文充满了内热的浓郁、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富有才情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C.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史铁生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29.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C.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D.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际。3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走近灵峰,远远地看去,只见一株株梅树笔直地挺立在草丛边上________。还有几朵已经完全开放。①那红梅像是被颜料染过似的,鲜艳夺目。②渐渐走近了,才发现有几朵红梅还是含苞待放的。③一片一片的红梅树看起来就如同一丛丛火苗在跳跃。④那花苞上还有个小孔,像一个瓶盖子口,⑤有几朵还是探头露脸的花骨朵儿,⑥又如一个羞涩的小女孩红着脸。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1.下面是一段师生对话的部分内容,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提出修改意见。(5分)学生:王老师您好,很抱歉打扰您了,这次给班级丢了分,是我的失误,请您海涵。老师:没关系,你已经尽绵薄之力了。这次找你是有别的事,昨天你怎么没有参加班长的竞选?学生: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在难以胜任。老师:你的班级管理能力很强,我对你如此褒奖,是对你寄予厚望。四、写作(60分)3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请以“自然的情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达大自然带给你的感受与启发。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l.C 坍(tān)圮,挨(ái)到日没。2.D 乌鹊,苍山负雪。3.C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更多地用于集中注意力看或听,此处应该用“专心致志”。4.A5.B 正:整理。6.B 同“已”,停止。7.C “而又何羡乎”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个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应是“凌茫然之万顷”。B项“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应是“有吹洞箫者客”;D项“崖限当道者”,正常语序应是“当道者崖限”,翻译为挡在路上的崖壁。8.D (松)生(于)石罅。9.B “戊申晦”中的“戊申”二字就是用干支纪日。10.A “愀然”解释为“神秘的样子”错,应为“容色改变的样子”。11.D D项两个“与”都是连词,可译成“和”。A项中的两个“者”,前一个应译为“的地方”,后一个应译为“的人”。B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表转折关系。C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是代词,代天地万物。12.C13.短歌行 论语14.(1)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或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或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15.A A项“宅”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建造住宅”。16.C A项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是句末语气词。B项第一个“乃”为副词,才;第二个“乃”为副词,竟然。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对。17.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从文中来看,“雷电激越,江湖为一”,这里的“江湖”应指江河湖海。18.B “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切”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是创作要源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19.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解析:断句首先要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产生错断。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何况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酷热的太阳。怎么能说在夏天防备太阳而在冬天认为它衰竭了呢?我辈这些普通人,时常发怒且容易欣喜。世人对冬天和夏天的恐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述的那个楚国人养的一群猴子一样,朝三暮四。其次要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如文中的“者”“也”“乎”等。20.(1)夜里为了躲避雨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2)说得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也能想象得知。参考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而且经常吟咏没有实际内容的诗。他对东坡说:“我的心纯洁且明亮,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媚;我的气度庄重伟岸,就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歌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东坡笑着对他说:“公子哪里了解秋阳呢?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硕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你怎么会知道秋阳呢?像我这样的人才有可能真的知道秋阳。正当夏天雨水肆虐之时,云气蒸腾,暴雨如注;暴风雨中电闪雷鸣,大江和大湖连成一片;大地被淹,城边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进来;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案几和床席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生物在爬行;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躬耕在三吴,有一块田地,谷子成熟就发了芽,稻子已经抽穗倒在泥水中。沟渠与田埂相连,墙壁倒塌,屋门破损。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流泪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邻居一片寂静。平时只有鹳鹤这类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妇人在深夜里起来长叹。计算剩下的食物还能维持几天,有没有衣服度过这一年。忽然锅中冒出金星,油灯上结出双影。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我早起占了一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亮。早晨眺望东方,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还没有来得及期盼,而一道彩虹挂于屋梁之上。此时,我陶醉其间,好像大梦初醒,像嗓子哑而忽然发出声音,像瘫痪的人勉强行走,好像还乡刚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说得好!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想象得知。”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何况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酷热的太阳。怎么能说在夏天防备太阳而在冬天认为它衰竭了呢?我辈这些普通人,时常发怒且容易欣喜。世人对冬天和夏天的恐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述的那个楚国人养的一群猴子一样,朝三暮四。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记得秋阳的慈悲啊。”公子听了这一席话,拍手称是,一笑而起。21.“这园子”像是上天苦心安排给“我”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22.“一个世界”:让“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可以自由地读书、观察、思考的地方。23.“景语”在本文中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情语”指景物特点中寄托着作者虽然身体残疾但心灵却不甘颓废的情感,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24.A、C A项,“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错。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后来母亲才发现“我”在写小说。C项,“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孩子的病以致有点儿迷信了”错。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25.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为了“我”操劳直到逝世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得奖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以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26.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不懈努力,直至去世,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与恒久。27.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8.C A项,搭配不当,“具有”与“成就”不搭配,应将“和”字改成“并取得了”。B项,语序不当,相应部分应为“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由于”。29.C C项为比喻,其他为通感。30.A 先整体把握材料基本内容,初步进行分层归类,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可根据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或地点的词语之间的联系,进行句间连缀排列。③中的“一丛丛火苗在跳跃”紧承①中的“鲜艳夺目”,所以①③为一个小组合,是远看的内容;④中的“那花苞上还有个小孔”紧承②中的“含苞待放”,⑥中的“又如”紧承④中的“像一个瓶盖子口”,所以②④⑥为一个小组合,是近看的内容;⑤“有几朵还是探头露脸的花骨朵儿”与横线后的“还有几朵已经完全开放”联系紧密,所以⑤应放在最后。由横线前的“远远地看去”可知,接下来说的应是远看的内容,所以①③在最前面,然后是近看的内容。综上所述,故选A。31.示例:①“海涵”改为“原谅”;②“尽绵薄之力”改为“尽力”;③“敬谢不敏”改为“心领”;④“尚可”改为“还可以”;⑤“对你如此褒奖”改为“这么看好你”。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明晰这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同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得体。“海涵”多用于请人原凉,书面语,应改为口语“原谅”。“尽绵薄之力”是自谦语,形容学生努力,应用“尽力”。“敬谢不敏”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在此处与前面的“您的好意”不搭配,应改为“心领”。“尚可”为书面语,应改为口语“还可以”。“褒奖”是指表扬和奖励,书面语,应改为“这么看好你”。32.略。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