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单元任务群(一)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单元任务群(一)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共23页。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单元任务群(一)学习任务1.学习古代纪时法。2.欣赏本单元课文中的自然之美,感悟作者的自然情怀。3.探讨作者审美倾向下的民族审美传统。积累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任务一1.《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记录时间的什么方法呢?答案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既望”是月相纪日法。“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古代纪时法(1)纪年法[年号纪年法]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干支纪年法]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2)纪月法[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指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三)》“仲春遘时雨”,“仲春”代指农历二月。(3)纪日法[干支纪日法]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指六月的初九日。[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4)纪时法[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2.请说明下列诗句中的纪时法。①元和十年(《琵琶行》) ②元嘉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顺治二年乙酉(全祖望《梅花岭记》)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水调歌头》)答案 ①“元和”②“元嘉”均为年号纪年法 ③“顺治二年乙酉”为年号干支兼用法 ④“旦、暮”为天色纪时法 ⑤“丙辰”干支纪年法古代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表感悟自然情怀,赏析技巧之美任务二1.本单元选取的散文多是写景名篇。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景。(提示:从文中任选一处景物描写,填写下表)(示例)早晨破院天色、驯鸽、喇叭花、秋草清、静、悲凉对故都的眷念,传统文化的秋怀月夜荷塘荷叶、荷花、荷香素淡、素静、朦胧享受人生片刻的心灵宁静,排遣尘世的烦杂白天地坛琉璃、朱门、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沧桑、衰败对生命、命运的哲思月夜长江明月、清风、白露、江水明亮、清新、辽阔感悟取与不取的哲理,生命的释然白天泰山顶上红日、山峰、云彩辉煌、壮丽人生要不断攀登以历绝美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节选)》,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同属于情景交融的散文。试比较赏析这三篇散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不同。 直抒胸臆,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既重借景抒情,更重通过抒情、议论语句直接抒情。 主观热情地写景,“人化”特点突出。 冷静客观,“物化”特点明显。细腻、精致、全面。 突出景物的哲理性。探讨作者审美倾向下的民族审美传统任务三本单元的散文在写景状物时,既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意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答案 ①追求色彩的“淡”。因“淡”而“雅”,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越日常的世俗趣味的。②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其中,并不觉得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③贴近自我。景物有“人”化意识,有自我融入其中。2.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搜集一些写赤壁或者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答案 (提示)①泰山文化折射出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奋力争先的斗争精神、登高望远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的君子风范、厚德载物的高尚品德、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②赤壁文化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蕴含着灵魂的洗礼、精神的超脱、思想上的涅槃重生。本课结束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单元任务群(一)学习任务1.学习古代纪时法。2.欣赏本单元课文中的自然之美,感悟作者的自然情怀。3.探讨作者审美倾向下的民族审美传统。积累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任务一1.《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记录时间的什么方法呢?答案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既望”是月相纪日法。“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古代纪时法(1)纪年法[年号纪年法]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干支纪年法]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2)纪月法[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指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三)》“仲春遘时雨”,“仲春”代指农历二月。(3)纪日法[干支纪日法]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指六月的初九日。[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4)纪时法[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2.请说明下列诗句中的纪时法。①元和十年(《琵琶行》) ②元嘉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顺治二年乙酉(全祖望《梅花岭记》)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水调歌头》)答案 ①“元和”②“元嘉”均为年号纪年法 ③“顺治二年乙酉”为年号干支兼用法 ④“旦、暮”为天色纪时法 ⑤“丙辰”干支纪年法古代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表感悟自然情怀,赏析技巧之美任务二1.本单元选取的散文多是写景名篇。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景。(提示:从文中任选一处景物描写,填写下表)(示例)早晨破院天色、驯鸽、喇叭花、秋草清、静、悲凉对故都的眷念,传统文化的秋怀月夜荷塘荷叶、荷花、荷香素淡、素静、朦胧享受人生片刻的心灵宁静,排遣尘世的烦杂白天地坛琉璃、朱门、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沧桑、衰败对生命、命运的哲思月夜长江明月、清风、白露、江水明亮、清新、辽阔感悟取与不取的哲理,生命的释然白天泰山顶上红日、山峰、云彩辉煌、壮丽人生要不断攀登以历绝美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节选)》,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同属于情景交融的散文。试比较赏析这三篇散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不同。 直抒胸臆,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既重借景抒情,更重通过抒情、议论语句直接抒情。 主观热情地写景,“人化”特点突出。 冷静客观,“物化”特点明显。细腻、精致、全面。 突出景物的哲理性。探讨作者审美倾向下的民族审美传统任务三本单元的散文在写景状物时,既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意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答案 ①追求色彩的“淡”。因“淡”而“雅”,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越日常的世俗趣味的。②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其中,并不觉得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③贴近自我。景物有“人”化意识,有自我融入其中。2.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搜集一些写赤壁或者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答案 (提示)①泰山文化折射出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奋力争先的斗争精神、登高望远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的君子风范、厚德载物的高尚品德、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②赤壁文化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蕴含着灵魂的洗礼、精神的超脱、思想上的涅槃重生。本课结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