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案第1页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案,共2页。
    必修上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 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散文单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 从文本自身来看,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所以,五篇课文都可以进行单篇教学,引领学生反复涵咏咀嚼。(一)单篇阅读教学1.《故都的秋》,学生朗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之后,通过仿写来理解文意。展示: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一首小令,并表达出作者感情。要求:抓住意象,表达出郁达夫心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找不准作者的感情;“断肠人”换成什么才最恰当。 “断肠人”是《天净沙·秋思》诗眼,写出马致远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而学生有的填“思乡人”,有的填“颂秋人”,没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情感。笔者引领学生细读十二段议论段及第四段,并知人论世。学生找到“落寞”“颓废”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问题二:意象怎样罗列才最符合《天净沙·秋思》 的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然后描写的距离不断推远。而枯藤老树昏鸦,属于高处的;小桥流水人家,则属于低处。枯藤老树昏鸦,显然属于一处景物,枯藤缠绕在老树上,而昏鸦则站在老树上;以此类推,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都属于一幅画面。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细读《故都的秋》三至十一段的意象,于是仿写出一首小令。展台展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训鸽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碧天漏光鸽声,破屋浓茶蓝朵,残垣槐蕊秋蝉。阵雨初霁,失意人在故都。2.《荷塘月色》,学生先是朗读,梳理全文脉络。梳理之后,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和叠词的妙处,细品荷塘景物之美。3.《我与地坛》,学生默读,并梳理两部分内容。梳理之后,通过任务活动来品味作者情感和人生感悟。任务一:地坛是怎样的一座院子,能够给予史铁生生与死的人生感悟。研读一至五段,分析地坛的现状和我的现状是怎样的?有何关系?任务二:“我”对母亲的离世,并不觉得是“死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并没有感到安心,这是为何?母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通过研读这两个任务,引领学生体味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的魅力。4.《赤壁赋》,先解决学生“言”的问题,积累文言知识,扫清理解“文”的障碍。设计主问题——感情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同时补充作者的遭遇和文章写作背景,来加强理解苏轼乐观旷达心境。5.《登泰山记》,也是先解决学生“言”的问题,积累文言知识。通过扩写“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成500字短文,让学生体味雪霁之后泰山的美景。(二)群文阅读教学 细读这五篇散文,会发现编教材的专家们可谓独具慧眼。《故都的秋》十二段提到苏轼的《赤壁赋》,“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由此看来,《故都的秋》与《赤壁赋》有共情之处。而《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里,都有“另一个世界”字眼。“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它(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由此见出《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也有共同之处。如果将这四篇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是可以的,这四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另一个世界”,郁达夫的是秋天的故都,朱自清的是月色中的荷塘,史铁生的是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而苏轼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古战场。 于是,单篇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四篇进行群文阅读。设计两个任务。其一:四篇文章的作者面对一个现实世界,同时又找到另一个世界,请分别加以概括。其二:如果你现在遇到生活或学习困难,你会找到怎样的“另一个世界”帮你度过难关?(三)教学反思 在单篇阅读教学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每一篇抓两个点,一是学生朗读,梳理文意;二是设计一二个主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做目的是给群文阅读留有一定的余地。像《荷塘月色》,体会作者情感并不是重点,甚至将学习四至六段的景物描写作为重点;而将作者抒发的感情放在群文阅读中让学生去品味。 本单元都是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文本特点,是设计主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品读语言、意象,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是学习重点。像《登泰山记》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品味泰山景物描写上。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不失一种较好的阅读方式。仿写《天净沙·秋思》和扩写雪后泰山美景,都促进了文本细读,更好地感受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 引领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的顺序。可以大刀阔斧地重新拆分组合。像《故都的秋》根据仿写的问题,先引领学生细读十二段和第四段,准确理解作者的心境;然后通过心境寻找意象。再如《我与地坛》,先让学生找到史铁生关于生、死和怎样活的人生感悟,然后由此向前寻找怎样得出这种感悟的,向后寻找“母亲离世”与人生感悟的违逆的原因。两部分选文用人生感悟关联在一起,深入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与地坛、我与母亲的关系。 群文阅读,重点要找到群文的关联点。细读文本之后,将“另一个世界”作为情感内容的关联点,综合四篇文本深入学习。活动探究——如果你遇到生活或学习困难,你会找到怎样的“另一个世界”帮你度过难关?是将文本请下神坛,走入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学习四篇散文,如果仅仅停留在作者层面,不设计真实情境的任务活动;那么那只是“死水一潭”。要让经典散文能够走入学生的生活并丰富学生的情感。 从学情来看,高一学生散文阅读力不够高。重要原因,初中的阅读量少并且选文过短。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适合12-18岁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按照国家发展的历史编排的,譬如第一部分是文明的交会,第二部分是国家的诞生,一直到第六部分繁荣与保护。每一部分的选文,包括历史、政治、文学、自然和艺术等等各个方面,一般都是经典。譬如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第六课选了《瓦尔登湖》一部分内容。而且,选文有些很长,很难想象这是12岁能够阅读的。 比较第七单元的选文,五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于散文这一大类而言,过于雷同。可以将选文范围扩展为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和记人叙事散文;可以将《登泰山记》直接换成先秦历史散文。雷同带来最大的危害,阅读面的狭窄,学生视野的狭窄。如果大家读一读《美国语文》就可以见出视野的开阔了。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