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3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4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5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6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7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阅读专题6】文化视域中的“自然”:文化哲思,救赎之道》教学课件,共24页。
    文化视域中的“自然” 文化哲思,救赎之道阅读专题6学习目标查找资料,了解史铁生、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地坛、赤壁的基本知识。熟读《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两篇课文,进一步阅读《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至第七节。列表概括文章中的景、物、人的特点及“我”的思想观点。目录任务一 拥抱“地坛”,探究《我与地坛》里的文化哲思01任务二 触摸“水月”,探究《赤壁赋》里的宗教哲思02任务三 文化视域中的“自然”与“我们”03任务一 拥抱“地坛”, 探究《我与地坛》里的文化哲思古人常说要读懂文章,就要“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所谓“缘景明情”是指在具体阅读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或哲思。导入1.展示预习作业,介绍作者与地坛。2.研讨一:地坛的景与“我”的哲思。(1)用原文概括地坛的景物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2)填空:地坛的景告诉“我”( )的人生启示。生死轮回。示例:从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顺序两方面分析。文段中写景顺序不仅仅是“我”观察的顺序,更是“我”哲思生发的路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从茫然的状态到审视自我的烦恼状态,再到寂寞的思考状态,直到蝉把蜕留在树上,挣脱了束缚,化为新的生命,反映了生命的生死轮回。(3)下面语段中的景物是如何揭示哲思的生发过程的?小结:“生死轮回”本是佛家观点。史铁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思考着: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困惑、辛苦、挣扎、修行和顿悟,虫生不易,人生亦如此。这种思考过程更是“师法自然”的救赎过程。3.研讨二:拓展阅读第三至七节,地坛除了用景物给予“我”生死轮回的佛家启示,还用了哪些地坛中发生的人和事给予“我”启示?选择最感兴趣的人、事,分小组合作探究。(1)母亲用( )给予“我”( )的启示。体贴、守候个体生命的价值、幸福之路(2)中年夫妇用( )给予“我”( )的启示。恩爱爱情、渴望挚爱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3)结合下面文段,思考人与景所构成的“自然”给予“我”什么启示。明确:承认差别、享受当下。小结:真正懂得喝酒的老人、爱唱歌的小伙、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捕鸟的汉子、小姑娘等人事以及四季轮回组合成了“我”的救赎。景物四季轮回,人物命运沉浮,由此“我”感悟到: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可以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活出未来。任务二 触摸“水月”, 探究《赤壁赋》里的宗教哲思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了地坛。冥冥之中,距今九百年前,苏轼也找到了属于他的灵魂安顿之处——赤壁。让我们带着“由景物到哲思”“由人事到哲思”的解读思路,品读《赤壁赋》中的“水月”“主客”。请两组同学分别阅读“水月”的描写和“主客”对答的段落,结合作家经历和写作背景,概括赤壁的景物特点,对作者的哲思进行解读。1.在第四段中概括“水月”的特点。明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填写表格,解读作者的哲思。赤壁用江月告诉东坡功名、功业、人生虚妄不实,需豁达以对。共适风月 顺应自然客用人生须臾启发东坡物我无尽。寄情山水 忘怀得失3.小结:苏轼在赤壁的水月及“主客对答”的人事中感悟人生启示。正如叶嘉莹所说,东坡把儒家用世之意志与道家旷观之精神,作了一个极圆满之融合;虽在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但终完成了一己的人生之目标。任务三 文化视域中的“自然”与“我们”1.两位作家均是如何运用文化哲思在“自然”或“人事”中找到自我救赎之道的?苏东坡,从士大夫的情怀出发,由眼前赤壁的水月联想到历史英雄的沉浮,在“主客”对话中审视自我,运用道家的思想看水的流逝、月的圆缺,感悟出顺应自然、享受当下的救赎之道。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史铁生(或苏东坡)。我们在面对巨大而难以承受的痛苦时,往往是渴望得到救赎的。当这些问题自己难以面对和解决时,我们可以在文化视域下,运用前贤的学术哲思,在“自然”中感恩命运,超越苦难。这时,自然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而是“人格化”的自然,是作家“心灵化”的自然,是赋予了作家哲思和文化意味的自然。2.小结:文化视域中的“自然”。假若你是史铁生(苏东坡),请你给同学写一段文字,谈谈让你感受最深的地坛(赤壁)的景物及其引发的思考。课后作业答案提示1.《我与地坛》。那是正值最狂妄年龄的我,忽的残废了双腿,是那样的迷惘与无助。在荒芜的地坛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太阳。在我看来,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落日”在常人心中象征落寞与衰亡,但是在我眼里还看到了新生和希望,从一端落下一定会在另一端升起。2.《赤壁赋》。那是最失意落寞的我,遭逢“乌台诗案”,被逮下狱,贬谪黄州。在别样的赤壁,令我感慨至深的是那茫茫江月。在我看来,宁静、柔和的水月,引发我畅想三国的水月,是那么的沧桑、悲凉。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我只能用佛道的思想来观照宦海沉浮和人生得失,顿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困顿处境中要善于“处穷”,越是在现实中穷困潦倒,精神层面就越是要超脱。心在境前,“此心安处是吾乡”。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