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阅读专题3】深情与超迈:感受晋人的现实态度及精神世界》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阅读专题3】深情与超迈:感受晋人的现实态度及精神世界》教学课件,共47页。
阅读专题3深情与超迈感受晋人的现实态度及精神世界学习目标联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领会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背后现实的苦痛;感受晋文士精神世界的深情与超迈,并探讨晋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对后世文化的影响。1.朗读课文,读准字词:癸丑、修禊、急湍、流觞、形骸、嗟悼、轻飏、眄庭柯、出岫、景翳翳、西畴、或棹孤舟、曷、遑遑、东皋。2.了解这些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流觞曲水、修短随化、心为形役、三径就荒、云无心、鸟倦飞;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预习任务目录任务一 正字音,释难句,初明文意01任务二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02任务三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03任务四 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04任务五 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05任务六 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06任务一 正字音,释难句,初明文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据羲之尺牍“惋伤之甚,未能喻心”“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哀惋深至,未能喻心”,此处“喻”释作“消解、释怀”,强调了对死生无常不能消解、释怀的痛苦。2.提问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句子,讨论答疑。任务二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书则以其为自出机杼的想象之作。请按文章顺序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任务三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最后的“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写了生死无常之痛(这一点是王羲之生命之大痛)(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资料:(3)王羲之尺牍: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写于长子玄子病重。其后玄子早卒)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写于两个孙女夭折)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生之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践生命如蹂草芥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权力倾轧与其刚直纯正的个性势同冰火,心灵煎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偶尔遑遑不定的心(“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孤独的灵魂(“独悲”“自酌”“孤松”“孤舟”“孤往”)。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2)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资料:任务四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旷朗景象。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舟:自由的象征。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性的隐逸生活。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2.品动词。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映带”:辉映环绕,人与自然相融合。“一”与“畅”相对,喝酒、吟诗、谈心、赏景,自由舒畅,自有一种文人清雅与名士风流。(续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或植杖而耘耔乡居平淡醇美,闲适从容。自然的万物、作者的形神、道的虚静融为一体。身心回归和谐,精神高度愉悦。(续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怀良辰以孤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早期《诗经》里有“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后指忘情状态下吟咏啸歌。游赏于山水田园畅达逍遥,完成了自身的精神回归与审美慰藉。任务五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的,完成表格。示例: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心为形役/违己交病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人生之大痛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沉浸于山水田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续表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引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行乐事、雅事,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把握当下人生,对有限的生命倍加珍惜,从容书写生命价值的箴言看轻世俗,看淡生死,乐天知命续表探究王羲之、陶渊明思想的突围与超脱:除其繁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禅学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任务六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 柳宗元被贬永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白居易被贬,“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轼被发配,更是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他们创造了一个生活范式,一处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让人在山水田园的审美中找到现实困顿的出口。1.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修:茂林修竹( ) 修短随化( )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 )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课外练习..............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 策扶老以游憩( )退而论书策(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试举一例加以说明。3.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请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1.高/寿命长;虽然/即使:用来……/……的原国:应酬周旋/时间短:旁边/行军途中驻地;情致/得到,取得:将要/行为:马鞭子/拄着/古代写字用的竹简/计策、策略。答案2.示例一: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氖,文笔洗练,自然有致。3.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明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对社会的发展确实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读〈山海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个评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