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24)二年级上册9.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美版(2024)二年级上册9.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们身边的痕迹》是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同样归属于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这一课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 “痕迹”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身边各种事物留下的痕迹,探究其形成原因与特点,进而运用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将这些痕迹转化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术创作的兴趣,让美术学习扎根于生活土壤。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绘画基础,但对于抽象概念 “痕迹” 的理解还需要教师引导启发。他们好奇心旺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日常中已接触到诸多如脚印、手印、水渍、划痕等痕迹现象,只是尚未从艺术创作角度去思考。教师需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打开创作思路,逐步提升其美术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痕迹,了解痕迹形成的不同方式,如物体的按压、摩擦、流淌等。
学会运用绘画(水彩画、线描等)、拓印等方法表现痕迹,创作简单且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触摸、实践、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材料、技法,探索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在创作与分享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丰富多样的痕迹,知晓其形成原理,感受痕迹的独特美感。
掌握绘画、拓印等表现痕迹的基本方法,能够用所学创作一幅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作品。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如何依据痕迹的形态、质感等特征展开联想,融入个人创意,使作品饱含情感与故事性,避免单纯的模仿。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各种痕迹的高清图片、视频资料,展现痕迹在艺术创作中的巧妙运用案例,如毕加索的部分画作中对痕迹的独特诠释等。
丰富的创作材料,如画纸、卡纸、水彩颜料、油画棒、毛笔、排笔、调色盘、印泥、树叶、硬币、旧布等,用于课堂示范与学生实践。
展示道具,如展示板、挂钩、夹子等,方便展示学生多样化的作品。
学生准备
自带一件表面有独特痕迹的小物品,如带有磨损痕迹的玩具、有锈迹的钥匙等。
常规绘画工具及可用于拓印的简单材料,如纸巾、海绵等。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提前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神秘 “痕迹角落”,用布遮盖,上课后引导学生前去揭开布,观察角落中摆放的物品:一个沾有颜料的调色盘、一支掉毛的画笔、一块有划痕的木板、一本被水浸湿过的旧书。
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物品,它们身上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 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痕迹”。
播放一段简短动画视频,展示小动物在雪地留下脚印、雨水顺着玻璃滑落留下水渍、风吹过沙地形成纹路等生活场景,再次强化学生对痕迹的直观印象。
引出课题《我们身边的痕迹》。
(二)感知探究
生活中的痕迹大发现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 4 - 5 人,开展 “痕迹寻宝” 活动,让学生在教室范围内寻找各种痕迹,限时 2 分钟。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轻拿轻放物品。
时间到后,每组派代表上台,用小贴纸在黑板上标记出找到的痕迹位置,并简单描述痕迹特征,如 “窗户边框上有灰尘擦过的痕迹,一道一道的,灰扑扑的”“课桌上有铅笔划过的细长痕迹,颜色暗暗的”。
教师总结学生发现,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展示更多生活中的痕迹图片,如马路上的车辙印、老房子墙壁上的斑驳、水果切开后的汁水印记等,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痕迹是怎么形成的。
痕迹形成的奥秘
选取几个典型痕迹,如手印、脚印、树叶的脉络印,通过实物演示与动画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揭示痕迹形成的原理。
教师先在印泥上按下手印,展示在纸上,解释是手部皮肤纹理与印泥接触,再按压到纸上留下印记;接着播放动画展示人行走时鞋底与地面摩擦形成脚印,以及树叶生长过程中内部结构挤压在叶片表面形成脉络痕迹。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哪些类似的通过物体接触、运动、生长等方式产生痕迹的例子,加深理解。
痕迹的美感与联想
展示一系列艺术作品,有的直接以痕迹为主体创作,如波洛克的滴画,颜料自由流淌、滴溅形成独特图案;有的将痕迹巧妙融入画面,增添氛围,如一些表现古老街道的油画中利用斑驳墙痕强化岁月沧桑感。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闭上眼睛想象,“看到这些痕迹,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激发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痕迹带来的无限联想与情感共鸣,为后续创作铺垫。
(三)方法指导
绘画表现痕迹
教师以 “生锈的铁门” 为主题,在画纸上示范用线描和水彩结合的方式表现痕迹。先用铅笔轻轻勾勒铁门轮廓,再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描绘铁门表面生锈的斑驳痕迹,强调线条的疏密、轻重变化来体现质感;之后用水彩颜料淡淡地涂抹铁门底色,用干擦、晕染等技法表现铁锈颜色的深浅过渡,让学生观察绘画过程中如何用技巧捕捉痕迹特点。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用简单线条画一画自带物品上的痕迹,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建议,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巩固绘画要点。
拓印留住痕迹
选取一片树叶,向学生展示如何用拓印方法记录树叶的脉络痕迹。将树叶平放在画纸下方,上面覆盖一层纸巾,用软铅笔或蜡笔在纸巾上轻轻涂抹,树叶的纹理就清晰地显现在纸上。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力度控制、方向把握等技巧,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移动树叶,保证痕迹完整。
发放一些简单材料,如硬币、钥匙等,让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互相练习拓印,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材料组合,探索多样拓印效果。
(四)创意实践
布置作业任务: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有痕迹物品或课堂上新发现的痕迹灵感,选择绘画或拓印等方式,创作一幅作品。作品主题自拟,可以是 “我家的老物件”“校园一角的秘密痕迹”“神奇的自然痕迹” 等,要求画面有故事性,痕迹表现生动,构图合理。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穿梭各小组,针对学生在材料选择、技法运用、创意构思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常规思维,也可引导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借鉴,完善各自作品。
(五)展示评价
作品展示:利用教室四周的展示板、挂钩、夹子,将学生作品按不同主题分类展示,打造一场 “痕迹艺术展”。
评价环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请几位创作者上台,手持小话筒,介绍自己作品名称、灵感来源、运用的表现方法,分享创作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与最满意的细节,增强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互评:台下学生手持小贴纸,走到喜欢的作品前,将贴纸贴在作品下方,并写下简短评价语,如 “这幅画用拓印的树叶痕迹拼成了大树,很有创意,颜色搭配也好看”“我喜欢这个生锈水龙头的绘画,线条画得超像,感觉很真实”,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分析作品的能力。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作品的技法运用、创意构思、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重点表扬有独特视角、大胆创新、技法熟练的作品,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痕迹表现生硬、构图松散等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完善。
(六)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精彩瞬间,梳理所学内容,包括生活中痕迹的多样发现、形成原因、艺术表现方法、创作要点等。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带着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生活,收集更多有趣痕迹,尝试用不同材料、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融入日常美术创作,让美术成为生活的生动记录。
八、教学延伸
组织 “痕迹摄影大赛”,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相机捕捉生活中瞬间而美的痕迹,如清晨露珠在花瓣上滚动留下的痕迹、夕阳余晖洒在墙壁上的光影痕迹等,通过摄影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痕迹的感知与审美。
开展 “亲子痕迹创作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利用家中废旧物品,如旧衣物、包装盒等,通过剪、贴、染、印等方式创作大型痕迹主题装置艺术,增进亲子关系,拓展美术创作空间,让美术扎根家庭生活。
九、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痕迹》
生活中的痕迹:
按压痕迹(手印、脚印等)
摩擦痕迹(桌面划痕、车辙等)
流淌痕迹(水渍、颜料流淌等)
生长痕迹(树叶脉络、树皮纹理等)
表现方法:
绘画:线描、水彩(线条疏密、轻重,色彩过渡)
拓印:材料选择、技巧运用(力度、方向)
创作要点:
选主题
抓特征
巧构思
十、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对生活中的痕迹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现方法,创作成果丰富多样。但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意拓展上稍显吃力,过于依赖教师示例。后续教学需进一步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更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挖掘自身无限潜能,提升美术综合素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美版二年级上学期9.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二年级上学期9.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二年级上学期9.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