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5页。
课题
皇帝的新装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2、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重点
1、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2、体会文章中精彩的描写语言,把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特征。
3、体会想象和夸张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
难点
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皇帝举行大典的情形吗?对,庄严(隆重、辉煌、耀武扬威……)。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就有这样的事!这确实有点太不可思议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的一位皇帝!
听老师讲。
用谈话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细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点拨:
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点拨: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学生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概括或找出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学生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学生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笔记。
了解童话这一文学样式。
预习检测
生难字
炫耀(xuàn) 称职(chèn)
滑稽(jī) 骇人听闻(hài)
陛下(bì) 头衔(xián)
爵士(jué) 愚蠢(yú chǔn)
赏赐(cì) 随声附和(hè)
妥当(tuǒ) 御聘(yù pìn)
勋章(xūn) 钦差(qīn)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
炫(xuàn)炫耀
眩(xuàn)眩晕
碌(lù)忙碌
禄(lù)俸禄
衔(xián)头衔
街(jiē)街道
衙(yá)衙门
衍(yǎn)繁衍
胞(bā)细胞
袍(pá)袍子
抱(bà)拥抱
苞(bā)花苞
词语积累
滑稽:(言语、动作等)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炫耀:显示,夸耀。
御聘:皇帝请的(人)。
爵士:欧洲某些君主国中最低的封号,不能世袭,不在贵族之列。
华盖: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的伞形遮蔽物。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点拨:
一共可分四个部分:
点拨:
第一部分(1)(引子):皇帝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2-4)(开端):骗子诱皇帝上钩,织新装。
第三部分(5-31)(发展):皇帝派两大臣及亲自去看新衣并试穿新衣。
第四部分(32-36)(高潮及结局):皇帝穿新装游行,真相被揭穿。
2、围绕“新装”,作者写了哪些事情?
皇帝爱新装(引子)——骗子织新装(开端)——大臣和皇帝看、穿新装(发展)——皇帝穿新装(高潮、结局)。
思考并整理出答案。
讨论,并整理出答案。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深层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点拨:
(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
点拨: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求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皇帝特想看新装的效果,但他自己不敢去看,先派了两位大臣去看,但为什么后来又派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这位官员是否真的“诚实”?
点拨:一方面,皇帝对这种布料虽然起初有点怀疑,但现在逐渐开始相信了;另一方面,皇帝想借这个机会考验大臣,看他们是否称职。而后派的这位大臣是从大臣中最“诚实”的。但就是这个“诚实”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扯了大谎,于是这“诚实”也有了嘲讽的意味。
4、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点拨: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5、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6、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点拨: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下里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7、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点拨: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找句子,思考作用。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正确把握人物心理活动。
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正确把握老百姓的心理活动。
理解童话作品的现实意义。
精彩片段
1、第3段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心理描写。把愚蠢无知的皇帝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自作聪明的皇帝真以为世上有如此神奇的新装。“马上”表现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
2、第8段和第10段中老大臣的心理描写有何作用?老大臣为什么要撒谎?
点拨:这两段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大臣的自欺欺人,虚伪透顶。老大臣撒谎是因为他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
3、第18段又一次略提百姓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骗局的扩展,强调“美丽的布料”受到重视,为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同时也加深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4、“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点拨:这句话是反语。这些自以为“高贵”的骑士,实际上是虚伪、愚蠢的人。作者故意用“高贵”来修饰骑士,表达了对他们的讽刺。
5、“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点拨:可以时时暴露各色人物的虚伪嘴脸,提醒读者:这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
6、“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句话写出了皇帝怎样的丑态?
点拨:这个细节描写了皇帝穿“新衣”时的丑态。“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些动作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他自欺欺人的心理,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7、“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这句话说明老百姓看到了事实真相却又不愿意表现出是自己的判断,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得到保护。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体会伏笔的作用。
正确理解词语的讽刺效果。
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尾句的作用。
人物赏析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示例: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2.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点拨:
(1)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2)最喜欢文中的小孩。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点拨:可以从各个角度名抒己见。下面是可以谈论的角度:
示例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示例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示例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示例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生。
示例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分析人物形象。
讨论交流。
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语言品析
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去慢慢品味这份美味佳肴。请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点拨: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点拨: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点拨:一“转”一“扭”写出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点拨: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点拨: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行骗作了铺垫。
品味语言。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
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动作描写的作用。
夸张的手法及其作用。
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但是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想象:
(1)皇帝赤条条地在街上游行。(皇帝自信而又愚蠢、狡猾而又昏庸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必然会做出这种荒唐可笑的事。他“穿”上新装到大街上游行,又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一故事情节的想象是植根于生活的,是合理的。)
(2)最后,当孩子天真地说出真相,老百姓跟着也都说出“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时,“皇帝有点儿发抖”,但“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一想象既表现了皇帝内心深处的虚弱、恐慌,因为他本来就“什么也没有看见”,同时也符合他自信、专横的性格特点。)
(3)骗子整日整夜在空织布机上织布。
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内容、语言和构思上。我们从这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1)内容上:
A.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成癖,简直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写购衣花费之大;“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写换衣次数之多;“既不……也不……也不……”,写爱新衣胜过关心一切。)(这些夸张自然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这是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民脂民膏和作威作福、不顾百姓疾苦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也是合理的,真实可信的。)
B.写皇帝心甘情愿地受骗,把大量的金钱财物赐给骗子。(与现实生活中皇帝的昏庸无能、愚蠢虚伪的本质相吻合。)
(2)语言上:
大臣们对新装的称赞:“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那真是太美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等。(揭露的是现实中大臣们的丑恶嘴脸。)
(3)构思上:
A.骗子整天在空织布机上织布,裁制出看不见的新装;
B.皇帝赤条条地上街游行。
笔记。
想象的作用。
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构思上的特点。
拓展延伸
1、这场骗局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孩子总是单纯天真,不会说谎且无所顾忌,直言不讳,会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2、皇帝知道真相后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继续游行”?
这是对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
3、你对皇帝知道真相后还要继续游行的这种行为是怎么看的?
明知道错误还坚持不改,那就是错上加错。坚持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愚蠢的行为。
4、如何理解这篇童话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正确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理解作者的讽刺意味。
把握主题。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 ) 称职( )
骇人听闻( ) 头衔( )
随声附和( ) 钦差( )
点拨:xuàn chèn
hài xián
hè qīn
2、解释下列词语。
滑稽: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点拨:
滑稽:(言语、动作等)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在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腊烛。( )
(2)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幅精神织布,但是一跟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
(3)于是他们就把这些色采和稀有的花文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 )
点拨:
(1)腊—蜡
(2)幅—副 跟—根
(3)采—彩 文—纹
注音。
讨论,完成练习。
考查学生对本课字音的掌握。
正确解释和运用词语。
考查字形。
作业布置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续写。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童话还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做笔记。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引子:皇帝爱新装——皇帝受骗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开端:骗子织布料——骗子行骗
发展:君臣看衣料——大臣助骗
高潮:游行穿新衣——百姓传骗
结局:揭穿真相——小孩揭骗
学生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预习检测,新课教学,随堂练习,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