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第1页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第2页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
    3.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4.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5.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情境一:某天文台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经天文学家计算,我们得知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4月过后又将渐渐离去,并且大约两千多年后,它将再次光临地球上空.天文学家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原来,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通过推算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算出它的运行周期及轨道的周长,即可得出这一结论.可见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椭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那么在数学方面,我们应学习和掌握椭圆的哪些内容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引入课题.
    情境二:用一个垂直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圆锥,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一个圆.如果改变圆锥的轴与截平面所成的角,那么会得到怎样的曲线呢?
    答:用一个不垂直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圆锥,当圆锥的轴与截面所成的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我们通常把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圆锥曲线,同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任务1:椭圆的定义.
    探究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探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答: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探究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F1,F2((如图),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探究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
    思考:(1)在画图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
    在画图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在画图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
    答:(1)细绳的两端是固定的.
    (2)绳子长度大于两定点距离.
    (3)绳子的长度不变,说明移动的笔尖(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总结:探究2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椭圆.满足的几何条件有三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常数要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概念的形成】根据上述探究过程,类比圆的定义,可以得出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
    探究3:(1)若绳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若不是,是什么图形?
    答:不是,是线段.
    (2)若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呢?
    答:无轨迹.
    【总结】设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c均为大于0的常数.当2a>2c时,点集P为椭圆;当2a=2c时,点集P为线段F1F2;当2a0),那么焦点F1,F2的坐标分别为(−c,0),(c,0).根据椭圆的定义,设点M与焦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2a.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椭圆可看作点集P=MMF1+MF2=2a.
    因为MF1=(x+c)2+y2,MF2=(x−c)2+y2.
    所以(x+c)2+y2+(x−c)2+y2=2a.--- -----①
    思考:如何化简这个方程呢?
    答:为了化简方程①,我们将其左边的一个根式移到右边,
    得(x+c)2+y2=2a−(x−c)2+y2.−−−−−−−②
    对方程②两边平方,得(x+c)2+y2=4a2−4a(x−c)2+y2+(x−c)2+y2.
    整理,得a2−cx=a(x−c)2+y2.----------------③
    对方程③两边平方,得a4−2a2cx+c2x2=a2x2−2a2cx+a2c2+a2y2.
    整理,得(a2−c2)x2+a2y2=a2(a2−c2).-----------④
    将方程④两边同除以a2(a2−c2),得x2a2+y2a2−c2=1.----⑤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2a>2c>0,即a>c>0,所以a2−c2>0.
    思考:观察下图,你能从中找出表示a,c,a2−c2的线段吗?
    答:由图可知,|PF1|=|PF2|=a,|OF1|=|OF2|=c,|PO|=a2−c2.
    令b=|PO|=a2−c2,那么方程⑤就是x2a2+y2b2=1a>b>0.------------⑥
    由于方程②③的两边都是非负实数,因此方程①到方程⑥的变形都是同解变形.这样,椭圆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都满足方程⑥;反之,以方程⑥的解为坐标的点(x,y)与椭圆的两个焦点(c,0),(−c,0)的距离之和为2a,即以方程⑥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我们称方程⑥是椭圆的方程,这个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x轴上,两个焦点分别是F1(−c,0),F2(c,0)的椭圆,这里c2=a2−b2.
    思考:如图所示,如果焦点F1,F2在y轴上,且F1,F2的坐标分别为(0,−c),(0,c),a,b的意义同上,那么椭圆的方程是什么?
    答:以经过椭圆两焦点F1和F2的直线为y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a2+x2b2=1a>b>0,这个方程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y轴上,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F1(0,−c),F2(0,c)的椭圆.
    师生活动:教师依次给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评价补充.
    总结: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
    (1)椭圆的标准方程中,“标准”指的是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
    (2)椭圆的标准方程中,右边是1,左边是关于x,y的平方和,并且分母不相等.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标准方程中x2项的分母较大;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中y2项的分母较大.
    (3)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若已知焦点在x轴或y轴上,则标准方程唯一;若无法确定焦点的位置,则需要考虑两种形式.
    (4)在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总有a>b>0,且a,b,c三个量满足a2=b2+c2.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得出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并进行对比反思,让学生经历利用对称性进行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为后边双曲线、抛物线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应用举例
    例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2,0,2,0,并经过点52,−32,求它的标准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例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给出完整解答过程.
    解:由于焦点在x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a>b>0.
    由椭圆的定义知c=2,2a=52+22+−322+52−22+−322=210.
    所以a=10.
    所以b2=a2−c2=10−4=6.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10+y26=1.
    师生活动: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它的标准方程吗?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以及a,b,c的关系.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焦点分别为0,−2,0,2,经过点4,32;
    (2)经过两点2,−2,−1,142.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2,学生分析,自主解答,教师点评 .
    分析: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是先定型,后计算.即先确定椭圆焦点所在的坐标轴,然后根据题意求出a2,b2的值,当不确定椭圆焦点所在的位置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解:(1)方法一(定义法):
    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2a2+x2b2=1a>b>0.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2a=4−02+32+22+4−02+32−22=12.得a=6.
    又c=2,所以b=a2−c2=4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36+x232=1.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法):
    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2a2+x2b2=1a>b>0.
    由题意得18a2+16b2=1a2=b2+4,解得a2=36b2=3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36+x232=1.
    (2)方法一(分类讨论):
    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a>b>0.
    由已知条件,得4a2+2b2=11a2+144b2=1,解得a2=8b2=4,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8+y24=1.
    同理,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此时椭圆方程不存在.
    综上,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8+y24=1.
    方法二(设椭圆的一般方程):
    设椭圆的一般方程为mx2+ny2=1m>0,n>0,且m≠n.
    将两点2,−2,−1,142代入,得4m+2n=1m+144n=1,解得m=18n=14.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8+y24=1.
    总结: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
    若给定焦点坐标及椭圆上一点坐标求椭圆方程,可使用椭圆的定义先求出a,再根据b=a2−c2求出b,然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
    确定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
    依据已知条件及a2=b2+c2确定a,b,c的值;
    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椭圆方程时,若没有指明焦点的位置,一般可设所求椭圆方程为mx2+ny2=1m>0,n>0,且m≠n,再根据条件确定m,n的值,然后化成椭圆方程的标准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待定系数法等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四)课堂练习
    1.已知方程x2k+5+y23−k=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
    A. (−5,3) B. (−5,−1) C. (−1,3)D. (3,+∞)
    解:∵x2k+5+y23−k=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k+5>03−k>03−k>k+5,解得−5b>0,
    则 a=5 , c=3 , b= a2−c2=4 ,
    ∴方程为 y225+x216=1 .
    故答案为: y225+x216=1 .
    4.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 2,0),(2 2,0),并且椭圆经过点2 2,−2;
    (2)经过点P(−4,0),Q(2, 3).
    解:(1)根据题意,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
    ∴8a2+4b2=1a2−b2=8 , 解得a2=16b2=8,所以椭圆方程为x216+y28=1;
    (2)设方程为mx2+ny2=1(m>0,n>0,m≠n),
    ∴16m=14m+3n=1,解得m=116n=14,所以椭圆方程为x216+y24=1 .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可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归纳小结,通过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领悟思想方法.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化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并能应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轨迹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坐标法”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简单的轨迹问题.
    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轨迹(轨迹方程 )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思考.
    思考:椭圆的定义是什么?需要满足哪些几何条件?
    答: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
    满足的几何条件有三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常数要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思考:根据所学的椭圆标准方程的有关知识,填写下表:
    思考:待定系数法求椭圆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答: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为:
    确定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
    依据已知条件及a2=b2+c2确定a,b,c的值;
    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待定系数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轨迹类型.
    思考:动点的轨迹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已知动点的轨迹类型与未知动点的轨迹类型,使用待定系数法可以解决已知轨迹类型的求轨迹问题,那未知轨迹类型的求轨迹问题如何求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椭圆有关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进一步深入研究椭圆相关的问题作铺垫,同时给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二)探究新知
    任务1:利用坐标法求椭圆的轨迹方程.
    探究:用坐标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要素,把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探究: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它是如何推导的?
    答: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
    求圆的标准方程本质上就是求平面内满足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推导过程采用的是坐标法.
    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如何推导的?
    答: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本质上就是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F1F2|)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推导过程采用的是坐标法.
    归纳:上述两个问题中,虽然已经知道轨迹类型,但它们的方程未知,所以不能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只能使用坐标法,坐标法可以解决一些未知动点轨迹类型或未知方程的轨迹方程问题,是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已知A(0,1),B(0,−1),E,F分别为△ABC的外心和重心,且EF//AB,求点C的轨迹的方程.
    思考:动点的轨迹类型是已知还是未知?能不能使用待定系数法?
    答:未知,不能使用待定系数法.
    思考:如何求动点C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评价并给出详细解答过程.
    答:使用坐标法.
    设C(x,y)(x≠0),则△ABC的重心Fx3,y3,
    ∵EF//AB,∴Ex3,0,
    又∵E为△ABC的外心,∴|EA|=|EC|,
    ∴(x3)2+12=(x3−x)2+y2,
    化简得x23+y2=1,
    所以,点C的轨迹的方程为x23+y2=1(x≠0),是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任务2: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探究:如图,已知一个动圆过定点A2,0,且与定圆B:x2+4x+y2−32=0内切,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依次给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评价补充.
    思考:(1)动点M的轨迹类型是否已知?
    答:未知轨迹类型.
    思考:(2)根据相切的性质,MA+MB的和是不是常数?它与AB的大小关系怎样?
    答:由相切的性质,得MA+MB=6>AB=4.
    思考:(3)根据思考(2)的结论,你能得出动点M的轨迹类型吗?用什么方法可求出动点M的轨迹方程?
    答:动点M的几何特征满足椭圆的定义,可得点M的轨迹是椭圆,因此,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M的轨迹方程.
    具体过程如下:
    设MA=r,圆B的方程可化为x+22+y2=36,则圆心B−2,0,半径为6.
    因为圆M与圆B内切,所以MB=6−r.
    所以,MA+MB=6大于AB=4.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M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椭圆.
    因为焦点在x上,设椭圆的方程为x2a2+y2b2=1a>b>0.
    由题意可知,2a=6,2c=4,得a=3,c=2.
    所以b2=a2−c2=5.
    所以,动点M的轨迹方程为x29+y25=1.
    总结:(1)有些未知轨迹类型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利用已学特殊曲线的定义转化为已知轨迹类型,然后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其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的方法通常称为定义法.
    (2)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根据题意,列出动点满足的几何关系,根据某些已知曲线动点定义确定动点的轨迹形状;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并检验所求的轨迹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椭圆的定义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任务3:利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探究:如图,在圆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M的轨迹,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给出完整解答过程.
    思考:(1)所求动点M是由那个点的运动引起的?根据题意它们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答:点P的运动引起点M的运动,由M为线段PD的中点得到点M与点P坐标之间的关系:xM=xP,yM=yP2.其中P与M称为一组相关点(P是主动点,M是从动点).
    (2)相关点P与M的轨迹情况怎样?
    答:主动点P的轨迹方程已知,从动点M的轨迹方程未知,是本题需要求解的.
    怎样通过点P的轨迹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答:点P在圆x2+y2=4上运动,可以由点M与点P坐标之间的关系式,并由点P的坐标满足圆的方程得到点M的坐标满足的方程.具体过程如下:
    解:设点M的坐标为x,y,点P的坐标为x0,y0,则点D的坐标为x0,0,由点M是线段PD的中点,得x=x0,y=y02.
    因为Px0,y0在圆x2+y2=4上,所以x02+y02=4.------①
    把x0=x,y0=2y带入方程①,得x2+4y2=4,即x24+y2=1.
    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
    上述求动点轨迹的方法,称为相关点法.
    思考:(4)能利用相关点法求动点轨迹的问题有什么特征?
    答:问题中包含一对相关点,且已知主动点的轨迹方程,求从动点的轨迹方程.
    总结:相关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设所求轨迹的动点坐标为x,y,已知轨迹的动点坐标为x0,y0;
    根据两动点的关系用x,y表示出x0,y0;
    将关于x,y的x0,y0的表达式代入已知轨迹方程并化简可得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思考:椭圆与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圆是特殊的椭圆,但椭圆不是圆,椭圆可以看成是把圆“压缩”或“拉伸”后所成的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相关的法),并理解椭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举例
    例1:已知点A−12,0,B是圆F:x−122+y2=4(F为圆心)上一动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BF于P,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例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给出完整解答过程.
    解:如图,由题意知PA=PB,PF+BP=2,AF=1,
    所以,PA+PF=2,且PA+PF>AF,
    所以动点P的轨迹是以A,F为焦点的椭圆.
    由于焦点在x轴上,设点P的轨迹方程为x2a2+y2b2=1a>b>0.
    由椭圆的定义知a=1,c=12,b2=a2−c2=34.
    所以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34=1.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例2:若P是椭圆x24+y28=1上一动点,O为坐标原点,Q是线段OP的中点,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例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给出完整解答过程.
    解:设Qx,y,Px0,y0,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x02y=y02,从而x0=2xy0=2y,
    又因为点Px0,y0在椭圆x24+y28=1上,所以2x24+2y28=1,即x2+y22=1.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利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例3:如图,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求点M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教师视情况讲解、点评,并提醒学生注意曲线与方程是否等价.
    分析:设点M的坐标为x,y,那么直线AM,BM的斜率就可用含x,y的关系式分别表示.由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是−49,可得出x,y之间的关系式,进而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M的坐标为x,y,因为点A的坐标分别为−5,0,
    所以直线AM的斜率kAM=yx+5x≠−5.
    同理,直线BM的斜率kBM=yx−5x≠5.
    由已知,有yx+5∙yx−5=−49x≠±5,化简,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x225+y21009=1x≠±5.
    点M的轨迹是除去−5,0,5,0两点的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例3的学习,深化学生对利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椭圆的几何特征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已知动圆过点A−3,0,并且在圆B:(x−3)2+y2=100的内部与其相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
    A. x216+y27=1B. x216+y29=1C. x225+y29=1D. x225+y216=1
    解:由圆 B:x−32+y2=100 ,则其圆心 B3,0 ,半径为 R=10 ,
    设动圆的圆心为 C ,半径为 r ,
    由圆 C 在圆 B 的内部与其相切,则 R−r=CB ,
    由圆 C 过点 A ,则 R−CA=CB ,即 CA+CB=10 ,
    所以动点 C 的轨迹为以 A,B 为焦点的椭圆,设其标准方程为x2a2+y2b2=1a>b>0,
    则 a=5 , c=AB2=3 ,b= a2−c2=4 ,
    所以其轨迹方程为 x225+y216=1 .
    故选:D.
    2.椭圆x216+y212=1上动点A与定点B(6,0)的连线段AB的中点所形成的曲线的方程为 .
    解:设P是AB的中点,P(x,y),A(a,b)
    由B(6,0),P是AB的中点,故有a=2x−6,b=2y
    又A为椭圆x216+y212=1上一动点,
    ∴(2x−6)216+4y212=1,
    整理得(x−3)24+y23=1,
    故AB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是(x−3)24+y23=1.
    故答案为:(x−3)24+y23=1.
    3.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直线AM的斜率与直线BM的斜率的商是2,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解:设M(x,y),因为直线AM的斜率与直线BM的斜率的商是2,
    所以kAM÷kBM=2,
    所以yx+1÷yx−1=2,(x≠±1,y≠0),
    整理解得x=−3(y≠0).
    所以点M的轨迹是直线x=−3,并除去一点(−3,0).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可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归纳小结,通过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领悟思想方法.
    椭圆的标准方程
    图形
    焦点坐标
    焦距
    a,b,c之间的关系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相关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共6页。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法与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A版 (2019)3.1 椭圆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A版 (2019)3.1 椭圆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新知,典例解析,小结,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