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地貌,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示区域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该区域修水库,b点会被淹没B.从甲点可以看到乙点
C.图中最大高度差是800米D.从c点看不到a点
2.图中MN剖面线对应的剖面图是( )
A.B.C.D.
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龙山位于虎山的西北方约3km处B.龙山比虎山高至少200m
C.甲、乙两村都位于山地的向阳坡D.桥梁所在地是图示区域内海拔最低的点
4.有关图中白水河及其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来自甲村的污水不可能污染到乙村
B.白水河的干流大体上由东北流向西南
C.站在虎山的山顶,看不见白水河干流上的桥梁
D.图中的河流水源最可能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完成下面小题。
5.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6.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A.③B.④C.⑤D.⑥
嘉陵江支流涪江某河段(自北向南流)枯水期时右侧河床基岩裸露,在厚度不足1米的砂岩表层分布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宛如一幅石版浮雕长卷沿江徐徐展开(下图)。浮雕长卷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南侧砂岩下的泥岩出露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石版浮雕长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
①河谷狭窄幽深
②河谷宽阔平缓
③流水下切强烈
④流水下切较缓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8.石版浮雕长卷南侧泥岩出露的原因是( )
A.泥岩遭受侵蚀B.地壳缓慢下降C.砂岩遭受剥蚀D.泥岩不断发育
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南侧某海域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蚀和淤积相结合的变化显著。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及1990~2020年研究区域内水深4米和8米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研究区域内水深4米与8米之间坡度最陡的年份是( )
A.1990年B.2000年C.2010年D.2020年
10.1990-2020年研究区域内近岸海域海底冲淤变化为( )
A.持续淤积B.持续侵蚀C.先淤积后侵蚀D.先侵蚀后淤积
11.2010-2020年研究区域海岸线变化由于( )
①大气降水增多
②植被覆盖率提高
③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④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13.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以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第下列小题。
14.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
A.风力搬运B.流水搬运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
15.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左图)。右图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风气流B.东亚冬季风C.东亚夏季风D.东北信风
17.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潼关断面位于黄河三门峡水库大坝上游113.5千米处(如下左图),为渭河下游河道和黄河小北干流河道的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是指潼关断面流量为1000m3/S的水位,1973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进行了蓄清排浑工程,对潼关高程升降产生了一定影响,1973~2000年潼关河段高程升降不断变化(如下右图)。渭河河道摆动不定,会造成河势多变、河床易冲易淤,对河道两岸的堤防及下游生产生活造成威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1973年以来潼关高程的变化有( )
①非汛期潼关高程下降,汛期潼关高程升高
②非汛期潼关高程升高,汛期潼关高程下降
③潼关高程总体升高
④潼关高程总体下降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9.下列关于渭河下游河道摆动幅度与潼关断面高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潼关高程下降,渭河河道变浅变宽,河道摆动幅度增大
B.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河道加深变宽,河道摆动幅度增大
C.潼关高程下降,渭河河道加深变窄,河道摆动幅度减小
D.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河道变浅变窄,河道摆动幅度减小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M谷地受地形影响存在显著的(局地风)上、下谷风和上、下坡风。据观测,1—3月的17—18时M谷地会产生气温骤降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一天内局地风为偏西风和偏东风相互转换的站点是( )
A.1号站B.2号站C.3号站D.4号站
21.1—3月的17—18时,影响M谷地会产生气温骤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局地风C.积雪融量D.背景风
下图示意欧洲西部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关于西欧河流的特点与成因的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由于陆地面积狭小河网较密
B.由于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C.位于低纬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D.因为大陆轮廓曲折以及山岭的限制无长河
23.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有关的是( )
A.西欧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形成
C.阿尔卑斯山地大致呈东西走向D.地中海内众多的岛屿
24.西欧乳畜业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山区面积广,适宜发展畜牧业B.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C.地广人稀,土地的租金低D.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位于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下图为1990年与2019年贡嘎山典型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贡嘎山典型冰川表碛变化特征为( )
A.向冰川上游扩张,向冰川下游增厚
B.向冰川上游收缩,向冰川下游变薄
C.向冰川上游扩张,向冰川上游增厚
D.向冰川下游收缩,向冰川上游变薄
26.冰川表碛的来源可能是( )
①内碛物出露
②底碛物出露
③冰川两侧基岩风化侵蚀岩屑物增加
④冰川融化后流水搬运沉积物增加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材料解题思路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研究发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兴海盆地曾经发育统一古湖。随着泽曲附近河流(①处河流)切穿分水岭后导致统一古湖水系与若尔盖古湖水系贯通,统一古湖下游的黄河也上溯进入共和盆地,最终演化出现代黄河源区水系的雏形。下图示意泽曲附近贯通前后的水系状态。
(1)简述该地能够发生河流袭夺的自然条件。
(2)从水体之间的联系角度,解题思路统一古湖萎缩的原因。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刁口流路泄洪排沙能力低,易发生洪涝,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经清水沟流路入海,刁口流路废弃。水沙供应断绝后,废弃的刁口三角洲岸线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快速调整。1992年当地政府在原刁口河以东至清水沟以北修建稳固的防潮堤。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及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变化情况。
(1)解题思路1976年前该区域易出现洪涝的自然原因。
(2)描述1976—2016年废弃的刁口河口三角洲岸线变化特征并解题思路原因。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解题思路早期晋陕黄河河谷较宽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解题思路其形成原因。
(3)说明浑河由晋陕黄河上游干流演变为其支流的过程。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江自南向北注入鄱阳湖,该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明显,汛期出现在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其中4月份到6月份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0%以上。历史时期信江西岸天然堤发生决口,后经河道之间的湿地汇入河漫湖泊,其所携带的砂及泥物质堆积下来形成鸟足状决口三角洲。下图为信江决口三角洲平面展开图。
(1)简述信江天然堤容易产生决口的条件。
(2)解题思路河口坝的形成原因。
(3)推测废弃决口河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考查等高线的判读。从图示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知A. 若在该区域修水库,b点在山脊,不会被淹没,故A选项错误;B. 甲点直线到乙点有山脊,所以从甲点不可以看到乙点,故B选项错误;C. 图中等高距为200米,最高在1400米至1600米之间,最低在200米至400米之间,因此图中最大高度差在1000米至1400米之间,故C选项错误;D. 从山脊北c点看不到山脊南部盆地底部a点,故D选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图示看出MN两端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而MN中间在800米至1000米之间,因此MN之间的剖面应是中部高、两侧低。综上对比四选项剖面图可知D符合。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指向标可知,龙山位于虎山的正北方,A错误;根据等高线可知,龙山海拔介于900~1000m,虎山海拔也介于900~1000m,故两山的相对高度不会高于100m,B错误;该地位于我国,故山地的南坡为向阳坡,C正确;图示区域的最低点位于白水河的下游,D错误。所以选C。
4.答案:A
解析:甲村的污水进入白水河后应该向下游流,不会逆流至乙村,A正确;根据指向标可知,白水河的干流大体自东向西流,B错误;虎山和桥梁之间的山坡为凹坡,不会遮挡视线,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某地区,海拔也不太高,因此河流的水源不可能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D错误。所以选A。
5.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过于靠近河流,易受水患的影响,不适合宿营;②地地形平坦开阔,与河流的距离适中,取水方便,适合宿营;③地位于陡崖下,易受到落石等的威胁,不适合宿营;④地接近山顶,海拔高,气温较低,地形不平坦,且离水源地较远,不适合宿营。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观日出需要选择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且不受阻挡的地方。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5月初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③地海拔较低,且日出时东北方向视线受阻;④⑤两地海拔较高,但东北方向视线受阻;⑥地海拔高,视野开阔且东北方向视线不受阻挡,适合观日出。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石版浮雕长卷面积大,形成这种地貌首先需要大面积海拔相当的砂岩,宽阔平缓的河谷,比狭窄幽深条件更佳,①错②对:宽阔平缓的河床水流缓慢,流水下切缓慢,可以在砂岩表层形成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等,③错④对。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该河段河床基岩为硬度不高的砂岩,该河段自北向南流,流水侵蚀砂岩形成的浮雕长卷。浮雕长卷的南侧泥岩出露,最大的可能是表层砂岩以北剥蚀掉,露出了下面泥岩层,即泥岩在砂岩层的下部,沉积时间更早,C符合题意;泥岩遭受侵蚀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泥岩上面的岩层被剥蚀,才能泥岩出露,排除;地壳缓慢下降会使表层基岩更不容易被侵蚀,泥岩就更不易出露地表了,排除B;泥岩发育需要特殊环境,目前不满足,排除D。故选C。
9.答案:B
解析:读图解题思路可知,2000年4m等深线与8m等深线包络面积差值最小,4m等深线泡络面积较小,更靠近海岸,8m等深线包络面积较大,离海岸较远,4等深线与8m等深线水平距离最近,其坡度最最陡,B正确;其余年份两条等深线之间包络的面积均大于2000年,说明两条等深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相对远,坡度相对更缓,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读图解题思路可知,1990年~2000年研究区域内4m等深线包络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海岸带泥沙淤积增加,2000年-2020年4等深线泡络面积逐渐减小,说明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强,故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冲蚀,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读图解题思路可知,2010~2020年研究区域4m等深线包络面积逐渐变小,说明该海岸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剧,进而可推测河流入海泥沙量减少。大气降水增多,河流泥沙含量高,入海泥沙淤积多,①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入海泥沙减少,②正确;沿岸灌溉农业种植面积减少,河流水量相对更大,入海泥沙增加,③错误;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拦截泥沙,入海泥沙减少,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犹如泥沙随流水向河流下游流动;小米在下方堆积下来,正如泥沙在水流速度缓慢时堆积下来。
15.答案:C
解析:在该实验中没有水作为搬运媒介,小米堆积时也不能按照重量、大小次序堆积。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风气流对地面沙层沉积影响较小,A错误;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大部分属于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不受东北信风的影响,B错误;图中显示沙漠-黄土过度地带西北线长于东南线,证明西北沙层沉积范围更大更广,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结合我国季风特点,该陪面层古风沙层沉积物搬运动力主要是东亚的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C正确,D错误。答案选择B。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b1占比最大,属于古风成沙,平均粒径较大,则该时期风力最大,气候相对干燥;a2时期为沙质黄土,粒径次之,风力较小,气候较为湿润;c1为沙质古土壤,粒径最小,也就是风力最小,气候最为湿润,因此总体上为冷干趋于暖湿,A错误;结合上题,同时可推测,受西北风影响,风力由大减小,沙尘暴次数由多减少,C错误;其过渡地带应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北移动,B错误;最终也导致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后向西北收缩,D正确。答案选择D。
18.答案:B
解析:读右图可知,非汛期潼关高程升降值为正值,汛期潼关高程升降值为负值,汛末潼关高程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②③对。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潼关高程下降,下游河道侵蚀基准面下降,冲刷侵蚀能力加强,河道加深变窄,河道摆动幅度减小;潼关高程上升,下游河道侵蚀基准面上升,冲刷侵蚀能力减弱,河道变宽变浅,河道摆动幅度增大。故选C。
20.答案:A
解析:山谷风有不同的尺度,小尺度内有上、下坡风,较大尺度内有上、下谷风,沿山谷走向,因高差影响也会产生上、下谷风。1号站位于山谷口,白天盛行(上谷风)偏西风,夜间盛行(下谷风)偏东风;其他站点都是典型的上、下坡风,主要为南北方向转换的风。故选A。
21.答案:B
解析:1—3月的17—18时,M谷地(局地风)由上坡风转换为下坡风,下坡风来自山坡,气温低,这是导致山谷气温骤降的主要因素。故选B。
22.答案:D
解析:西欧地区陆地面积适中,且河网密布与土地面积大小关系不大,A错误;总降水量的多少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关系较小,B错误;西欧地区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地区,C错误;西欧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受破碎的大陆轮廓限制及山地阻挡作用,无长河,D正确。故选D。
23.答案:A
解析:西欧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是由于冰碛物的堆积而成,属于冰碛作用,A正确;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由于波罗的海海平面上升淹没中间陆地形成的,与冰川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岛屿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属于内力作用下的结果,CD错误。故选A。
24.答案:B
解析:西欧乳畜业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A错误;西欧有面积广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为畜牧业提供丰富的饲料,B正确;题干中设问是主要自然原因,CD是社会经济因素,CD错误。故选B。
25.答案:A
解析:冰川的高海拔处为上游,低海拔处为下游。由图文材料可以看出,贡嘎山典型冰川表碛随海拔增高而厚度减小,向冰川下游增厚。同时,对比1990年和2019年冰川表碛出现的海拔上限可以看出,其不断向高海拔的冰川上游扩张。综上,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答案:C
解析: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位于冰川底部的叫底碛。由材料可知,冰碛物来源于冰川两侧基岩风化侵蚀岩屑物,一些夹在冰内,后因为表面冰川的融化,内碛物出露,形成表碛;一些直接来源于冰川两侧基岩风化侵蚀新形成的岩屑物,①③正确。底碛物出露需要冰川全部融化,不符合情况②错误;冰川融化后流水搬运沉积物不会在冰川表面沉积,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27.答案:
(1)两个水系距离较近;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溯源侵蚀能力增强;分水岭高度有限(或久经高寒风化,岩性破碎)。
(2)统一古湖与下游河段贯通,水流下泄;若尔盖古湖外泄后也萎缩,补给水量减少;该区域晴天多,蒸发强;该区域地质复杂,下渗多。
解析:
28.答案:(1)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经多年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易溃堤;该河段易发生凌汛,引发冰凌洪水。
(2)特征:河口岸线整体后退(向陆地或向南);1976~1986年,海岸线向岸后退幅度大,速度快,1986~2006年后退速度降低(速度变慢),后退幅度较小。
原因:黄河改道初期,黄河来水来沙突然消失,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边缘海拔较低、坡度较缓,海岸线快速后退;1992年后有了防潮堤的保护,海浪侵蚀减弱,海岸线后退速度减慢。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6年黄河人工改造经清水沟流路入海,而在1976年以前,该区域黄河主要从刁口流路入海,而黄河刁口流路泄洪排沙能力低。刁口流路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河道弯曲,流速慢,排水不畅。同时,经过多年的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容易发生溃堤现象。该区域河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存在结冰期,同时,河流自相对较低纬度流向相对较高纬度,易发生凌汛,从而引发冰凌洪水,加剧洪涝灾害。
(2)根据图中河口三角洲岸线变化情况可知,整体而言,河口岸线向后退却(向陆地或向南退却)。相邻两条岸线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10年,但是岸线之间的间距明显不同1976-1986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后的幅度大,,退后速度快,1986-2006年岸线后退速度降低,后退幅度减小。主要原因是1976-1986年黄河由于突然改道,黄河来水来沙突然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三角洲边缘的海拔较低,坡度较缓,更易受海浪侵蚀而快速后退。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2年兰地政府在原刁口河以东至清水沟以北修建稳固的防潮堤,有利于减轻海浪的侵蚀,使得海岸线后退的速度减慢
29.答案:
(1)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
原因:与北段相比,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河流落差更大,下切更强;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3)汉河口以北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后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使晋陕黄河往西(北)方向延长,东部的浑河因长度较短而演变为其支流。
解析:(1)据材料“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可知,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读图可知,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地势起伏更大,河流落差更大,下蚀更强;由材料“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可知,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同时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更大,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变强。
(3)据材料“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汉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可知,之前浑河为干流,补给黄河水,现在变为了支流。因晋陕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冲刷现象严重,汊河口以北支流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向西北不断延伸,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连接了河套古湖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汉河口以北支流长度更长,成为黄河干流,由于存在流程差异,浑河则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
30.答案:(1)天然堤岩性抗侵蚀力弱;天然堤两侧地势高低差异大;汛期信江流量大,水动力强。
(2)汛期信江河流含沙量大,决口河道搬运带来大量泥沙;河口坝发育于决口河道的入湖处,受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降低,泥沙大量堆积。
(3)特点:废弃决口河道宽度较窄;深度较浅;沉积物颗粒较细。形成原因:汛期决口河道携带泥沙量大,沉积物堆积速率较快,河床逐渐被淤积抬高而废弃。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产业协调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人口,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产业区位因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