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第1页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第2页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第3页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第1页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第2页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7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7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 录
    TOC \ "1-2" \n \h \u \l "_Tc29752" 命题趋势解读
    \l "_Tc18928" 核心知识脉络
    \l "_Tc2859" 命题点技巧点拨
    \l "_Tc29571" 重难点01 土壤与环境
    \l "_Tc7382" 重难点02 土壤与人类
    \l "_Tc25878" 易混易错总结
    \l "_Tc4714"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60分钟)
    按住 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重难点01 土壤与环境
    一.土壤组成物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1.土壤固体颗粒大→土壤孔隙大→砂土→土质疏松,透气性强、不保水、不保肥→利于植物扎根,易被风蚀、水蚀、重力侵蚀。
    2.土壤固体颗粒中等→土壤孔隙中等→壤土→透气性中等、保水、保肥中等
    3.土壤固体颗粒小→土壤孔隙小→黏土→土质黏重、透气性差、保水、保肥→不利于植物扎根
    【点拨】影响土壤组成物质的因素
    1.母质(岩石/基岩)的成分影响矿物质成分、土壤颜色;基岩的软硬程度,影响土壤形成速度。
    2.生物数量影响有机质;土壤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有机质不断增加的过程。
    3.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影响土壤水分和空气比例(二者占比呈负相关)。
    二.土壤分类与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
    1.土壤分类
    2.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3.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
    (1)冲积土:分布在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低地。冲积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较充足,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合农耕。
    (2)火山灰土:分布在火山口附近,以火山喷发沉积物(玄武岩/喷出岩)为母质,含有大量的钾、磷和氮等元素,疏松多孔,土壤肥沃,颜色暗黑,适合农耕。
    (3)水稻土:分布于水稻耕作区,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反复施肥、灌溉与排水形成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剖面及时空分布差异
    在其他成土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长,土壤越深厚、土壤分层越明显。
    四.成土因素
    五.土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土壤质地对影响水文
    (1)地表起伏大的地区,若土壤质地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水土流失),进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引发洪涝。如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
    (2)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地表水下渗状况,进而影响地下水数量和水位。砂土地区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水丰富;黏土地区地表水下渗少,地下水少。
    2.土壤温度影响植物、地下水
    (1)土壤温度过低,植物受冻害,甚至无法生长,故中温带和寒温带、高寒地区的农业多一年一熟。(采用地膜技术、积雪覆盖、给土地浇水,可以保持土壤温度)
    (2)冻土会阻碍地表水下渗,导致地下水位高,出现沼泽、渍涝。(补充:冻土增加公路、铁路等工程施工难度)
    3.土壤影响植物
    (1)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影响包括农作物在内的产量和质量(土地生产力)。
    (2)土壤质地影响生物根系状况。如砂土土质疏松,适合生长深根系植物;黏土阻碍植物根系发展。
    (3)土壤中水分过多(渍涝)、过少(旱灾),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4)土壤酸碱度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分布
    ①中性土壤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
    ②酸性土壤适合喜酸马尾松、茶树生长
    ③碱性土壤适合耐盐碱的碱蓬、红树林生长。
    典型例题
    1.2024年6月25日,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约2千克月壤(左图),月壤是月球表层岩石经过一系列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月球表面月壤层与地球土壤层的共同特征是( )
    A.经历过显著生物风化B.有淋溶层和淀积层
    C.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D.有孔隙和矿物颗粒
    (2)不能从图中看到的作用过程是( )
    A.板块碰撞与造山运动B.陨石撞击与月壳破坏
    C.岩浆侵入与喷出活动D.射线照射与物理风化
    【答案】(1)D (2)A
    【解析】(1)读图可知,月球表面月壤层和地球土壤层都有孔隙和矿物颗粒,D正确;月球上没有生物,不存在生物风化,A错误;月球没有水,月壤层没有淋溶层和淀积层,B错误;月球上没有水和大气,化学风化作用很弱,C错误。故选D。
    (2)图中显示了陨石撞击与月壳破坏、岩浆侵入与喷出活动、射线照射与物理风化等过程,BCD不符合题意;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图中没有信息体现板块碰撞与造山运动,A符合题意。故选A。
    2.地下滴灌技术是通过埋在地下毛管上的滴头将水分释放到根区的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某研究团队在华北平原小麦试验田中以壤土、砂土、黏土三种质地土壤,设置地下滴管,滴头埋深30厘米,对不同土壤质地的水分运移情况进行研究。图Ⅰ示意地下滴灌模式,图Ⅱ示意在0.39L·h⁻¹.流量下,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在不同方向运移距离和运移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与土壤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黏土 砂土 壤土B.砂土 黏土 壤土
    C.壤土 砂土 黏土D.砂土 壤土 黏土
    (2)下列滴管在不同类型土壤质地中的应用合理的是( )
    A.砂土的滴头埋藏较深B.壤土的滴头埋藏较深
    C.黏土地下滴管频繁灌溉较多D.黏土地下滴管用于深根植物
    (3)与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的主要优势是( )
    A.保持地表湿润B.减少水分蒸发
    C.促进水分深度运移D.减少表层土壤盐分
    【答案】(1)D (2)B (3)B
    【解析】(1)砂土土壤颗粒大孔隙大,土壤中水分运移动速率开始最快,因此甲为砂土;黏土孔隙小,水分运移阻力大,在各个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最短,但密集的结构和高持水能力,使其水分变化持续时间最长,因此丙为黏土;壤土土壤孔隙适中,水分向上传输能力最强,乙为壤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据图可知,壤土水分向上传输能力最强,因此该类土壤更适合滴头较深的地下滴管,B正确;砂土水分向下传输能力最强,滴头适合埋藏浅,埋藏深容易造成水分渗漏,A错误;黏土水分保持时间长,持水能力强,不需要频繁灌溉,C错误;黏土水分向下传输能力弱,不适合深根植物,D错误。故选B。
    (3)地下滴灌作用于地下植物根区,能够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水分损失,提高水分利用率,B正确,A错误;地下滴灌的水分运移会影响土壤中盐分分布,距离滴头越远的土壤含盐量越高,尤其是在湿润体的上表面,由此导致土壤浅层盐渍化,D错误;水分向深度运移会加剧水分深度渗漏,不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不是地下滴灌的优势,C错误。故选B。
    3.山地地区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水热条件变化,土壤类型会随植被分异发生明显变化。下表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坡向土壤随海拔(单位:米)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地带性(基带)植被为( )
    A.荒漠草原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黄壤相比,该山地红壤区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是红壤区( )
    A.土质疏松透水性好B.地表腐殖质分解慢
    C.多为成熟耕作土壤D.土层淋溶作用较弱
    (3)根据土壤随海拔分布状况,可判断( )
    A.甲坡为迎风坡,受夏季风影响较大B.甲坡为阴坡,山地垂直自然带较少
    C.乙坡为阳坡,植被分布海拔上限高D.乙坡起伏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答案】(1)D (2)C (3)C
    【解析】(1)由表可知,该山地低海拔地区土壤类型为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故该山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红壤分布在该山地500m(或400m)以下的山麓地带,黄壤分布在海拔750m以上的山腰地区,山麓地带通常地势较低平,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通过施肥耕作等改良,使得红壤成为耕作土壤,使得红壤有机质含量提高,C正确;红壤土质黏重,透气性、透水性差,淋溶作用强,AD错误;红壤分布海拔低,地表腐殖质分解快,B错误。故选C。
    (3)甲坡相同土壤类型分布海拔较乙坡低,根据土壤与植被关系可知,甲坡相同植被类型分布海拔低于乙坡,该山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可知乙坡光照条件好、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为阳坡和迎风坡,植被分布海拔上限高,C正确,A错误;甲坡为阴坡,但由于该山地海拔总体较低,甲、乙两坡垂直自然带数量相同,B错误;无法判断乙坡地势起伏状况,D错误。故选C。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蒙古北部自然地理环境东西差异大,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较为肥美的草原,大兴安岭东部以森林植被为主。左图示意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位置,右图示意甲乙两地土壤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垂直变化。

    材料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地势低洼的地方分布着一些钠、钾等元素含量较高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植被状况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好像是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1)甲地对应右图中的土壤有机质垂直变化曲线是 。
    (2)Ⅰ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逐渐 (选填:增加/减少),分析其成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呼伦贝尔草原上斑块形成过程。
    【答案】(1)Ⅰ
    (2)减少。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有机质含量减少。
    (3)草原多洼地,容易聚集含有钠、钾等元素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多晴天,蒸发旺盛,加速盐分的积累,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
    【解析】(1)甲处为草原,其有机质的含量总体大于森林,且随深度的变化较小,对应Ⅰ。
    (2)由图可知,Ⅰ类有机质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降低的幅度小。原因是草原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自草的根系,草根系发达,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使土壤的浅层有机质含量多。
    (3)呼伦贝尔草原上斑块形成过程主要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形成斑块的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容易聚集含有钠、钾等元素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地区形成了盐碱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排水不畅,使得盐分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内陆,蒸发强烈,这加速了盐分的积累过程。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土壤中的盐分无法通过水分带走,从而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影响了植被的生长‌。
    4.奇松是安徽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如下图)。黄山奇松扎根在岩石缝隙中,结合自然因素分析这里土层薄、肥力低的原因。
    【答案】成土母质为坚硬的花岗岩,形成土壤速度慢;山坡陡峭,土壤容易被流水等外力侵蚀,导致土层薄。地表植物少,枯枝落叶等有机质来源少;降水较多,山坡坡度大,土壤表层有机质易被雨水冲刷带走,导致肥力低。
    【解析】黄山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坚硬的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其质地坚硬,风化速度相对较慢。因此,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相对较薄,且形成过程漫长。黄山地区地形陡峭,山坡坡度大。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土壤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如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等。特别是在雨季,雨水冲刷作用强烈,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导致土层变薄。黄山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壤贫瘠,地表植被相对较少。植被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植被稀少意味着枯枝落叶等有机质的输入量减少,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黄山地区降水较多,且坡度大。这种条件下,雨水容易将地表仅有的有机质冲刷带走,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同时,坡度大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更容易流失。
    5.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北部,属于中温带,有季节性冻土发育。云冈石窟表层沉积岩久经风化,易发生渗水,给石窟文物保护带来威胁,而下部泥岩透水性差。图1示意云冈石窟所处的地层剖面,图2示意云冈石窟15cm深土壤含水率的年内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地层剖面图,分析云冈石窟易发生渗水的原因。
    (2)说明该地一年内不同阶段15cm深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3)评价季节性冻土对云冈石窟保护的影响。
    【答案】(1)表层以砂岩为主,透水性强;下层为泥岩,透水性差,提供隔水层促使水分在表层汇聚;岩层倾角小,地下水易富集。
    (2)春季,气温回升,冻土消融,土壤含水率上升;随着冻土消融殆尽而蒸发加强,土壤含水率下降;夏季,降水增加且不稳定,土壤含水量快速上升且波动大;秋冬季,随着降水减少,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
    (3)不利影响:冻土冬季冻结膨胀,春季消融,土壤反复变形导致石窟稳定性变弱;冻土消融为渗水提供水源,不利于石窟文物的保护。有利影响:石窟表面土层形成冻土,提高了石窟冬季抗风蚀能力。
    【解析】(1)由文字材料可知,云冈石窟所在地的土壤表层以砂岩为主,砂岩的透水性强,利于水下渗;而下层为泥岩,泥岩的透水性差,相当于提供了一层隔水层,这样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促使水分在表层汇聚;并且岩层倾角小,地下水流失慢,因此云冈石窟易发生渗水。
    (2)由图可知,春季,气温回升,气温较高使得冻土消融,冻土消融后补给土壤,使土壤的含水率上升;气温继续回升,随着冻土消融殆尽后,土壤的蒸发加强,水分损失,使得土壤含水率下降;夏季,季风气候,降水增加但不稳定,因此土壤含的水量会因降水的增加和变化快速上升且波动大;到秋冬季时,随着降水减少,对土壤的补给会慢慢减少,使得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
    (3)不利影响:季节性冻土随气温变化发生冻结和消融。冬季气温低时,冻土冻结发生膨胀,春季请为您回升时,冻土消融。这种土壤反复冻融,反复变形会导致石窟的稳定性变弱,使其更加容易遭受风化和侵蚀;冻土消融后,会为岩石渗水提供水源,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石窟文物的保护。有利影响:石窟表面土层形成冻土,会比较坚硬,在冬季风大石时,可以提高石窟冬季抗风蚀能力,从而保护石窟。
    \l "_Tc5337" 重难点02 土壤与人类
    【归纳】人类活动将自然土壤改良成为耕作土壤的途径
    (1)通过耕作,如松土等,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2)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3)通过收获农作物,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4)通过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点拨】人类改良土壤的对策
    1.针对酸性土: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施用农家肥、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富含氮、磷、钾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2.针对盐碱土(土壤盐渍化/盐碱化):有灌有排,推广滴灌、喷灌;通过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引淡水洗盐,改良盐碱土。
    3.针对土壤流失(风蚀/水蚀/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4.针对土地荒漠化:退耕还牧还草,植树种草,设置草方格沙障固沙。
    5.针对土壤肥力下降:施用农家肥(猪粪/羊粪/鸡粪/沼气池内的沼液/湿垃圾);种植绿肥植物;休耕、草田轮作、秸秆还田、草木灰还田;施用富含氮、磷、钾的化肥等。
    6.针对土壤污染: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管理,减少农膜残留,防止废水、废渣、废气等有害成分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自我净化能力。
    典型例题
    1.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少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起到一定的保护土壤作用,但有其地域差异性。某土壤研究所有关专家提出了“生物耕作”的概念。“生物耕作”是指利用具有发达深根系的覆盖作物,通过其根系生长,穿透紧实土壤层,然后在根系腐解后形成大量生物孔隙(根孔),改善土壤性状,为后茬作物根系生长提供优先通道,达到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少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方式最适宜的地区是( )
    A.干旱且易侵蚀地区B.作物一年三熟地区
    C.冬季寒冷漫长地区D.降水多的平原地区
    (2)具有发达深根系的覆盖作物栽培,能够使土壤( )
    A.质地疏松,颗粒均一B.酸碱平衡,性能稳定
    C.通气透水,蓄肥保温D.改善粘性,保持水土
    【答案】(1)A (2)C
    【解析】(1)少耕和秸秆覆盖还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和改善土壤结构,干旱且易侵蚀地区,由于土壤容易被风蚀或水蚀,少耕和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A正确;作物一年三熟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大,少耕和秸秆覆盖的需求相对较小,B错误;冬季寒冷漫长地区重点是冬季气温低,少耕和秸秆覆盖对解决低温问题帮助不大,C错误;降水多的平原地区,耕种条件好,少免耕不适合推广,D错误。故选A。
    (2)发达深根系的覆盖作物通过根系生长,可以穿透紧实土层,在根系腐解后形成大量生物孔隙 (根孔),这些根孔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使土壤通气透水,并且能够蓄肥保温,C正确;发达深根系的覆盖作物栽培不会让土壤颗粒均一,A错误;深根系植物不会改善土壤酸碱程度,B错误;改善粘性一般是掺入沙土等,发达深根系植物对其改善作用小,D错误。故选C。
    2.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月份0~3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与撂荒地相比,土层有机碳( )
    A.一熟制含量更多B.耕作的土壤含量更多
    C.二熟制年变化小D.三熟制垂直差异更大
    (2)20~3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少的原因是( )
    A.淋溶作用强B.土壤粘性较强C.微生物作用强D.水土流失严重
    (3)提高该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为( )
    A.减少耕作次数B.增施化肥C.增加撂荒时间D.种植绿肥
    【答案】(1)D (2)A (3)D
    【解析】(1)由图可知,一熟制的有机碳含量不如撂荒地,A错误;一熟制的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如撂荒地,B错误。二熟制土层有机碳年变化比撂荒地大,C错误;三熟制土层有机碳垂直差异比撂荒地大的多,D正确。故选D。
    (2)水或灌溉水在这一土层中渗透时,会将部分溶解的有机碳向下层土壤或地下水中迁移,使得该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降低,A正确;土壤黏性和土壤颗粒性质有关,和有机碳含量无关,B错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表层最丰富,随着土壤深度递减,所以20-30cm土层中的微生物作用没有表层强,C错误;表层土壤更容易受到地表径流的侵蚀,水土流失更严重,D错误。故选A。
    (3)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有很多。根据材料可知,一熟制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低,所以,减少耕作次数并不能提高有机碳含量,A错误;化肥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B错误;由材料可知,撂荒地中土层有机碳含量没有二熟制和三熟制土层有机碳含量高,C错误;绿肥属于有机肥的一种,种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D正确。故选D。
    3.改良土壤是家庭园艺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角堇是堇菜科堇菜属草本植物,喜光,喜凉怕热,超过30度生长受阻,适度耐阴,可耐轻度霜冻,长江流域及以南可露天越冬。角堇适宜种植在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
    材料二:耕地土壤酸化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持续稳定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石灰是国内外农业中应用最普遍的改良土壤酸化的材料,某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了酸化水稻土改良的对照试验(CK是对照组,L1-L5是五个试验组),结果如图表所示。
    表1不同处理施用石灰量及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表2不同处理水稻种植产值与效益比较
    (1)根据角堇生活习性,推测其原产地最有可能是( )
    A.欧洲南部B.澳大利亚中西部C.中国青海D.亚马孙平原
    (2)用水稻土改良后种植角堇,最需要改变水稻土的 (单选:A.保肥性 B.通气性),可通过加入
    (单选:A.羊粪B.粗沙粒)加以改善。
    (3)根据实验结果,随施用石灰量的增加,土壤pH表现出逐渐 (单选:A.升高B.下降)趋势,该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 (单选:A.等效替代法B.控制变量法)
    (4)根据表1,可得出的结论是 。据表2可知,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成本投入逐渐升高,水稻种植收益增加值降低,水稻收益最高的实验组较对照组增收 元/hm2;水稻收益表现出负增长趋势的处理编号是 。
    (5)结合表1和表2的实验数据,请对L3处理方式进行评价。
    【答案】(1)A (2)B B (3)A B
    (4)施用适量石灰能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增产潜力 1627 L4和L5
    (5)L3处理在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表现较优,理论产量也最高,但该方式产投比不高,投入大,收益不高,经济效益并非最好。
    【解析】(1)根据材料,角堇喜光,喜凉怕热,超过30度生长受阻,适度耐阴,可耐轻度霜冻,长江流域及以南可露天越冬。角堇适宜种植在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欧洲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气候较温和,适宜角堇生长,A正确。澳大利亚中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不适宜角堇生长,B错误;亚马孙平原纬度较低,气候炎热,不适宜角堇生存,D错误;角堇可耐轻度霜冻,长江流域及以南可露天越冬,中国青海纬度较高,角堇不能安全越冬,C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角堇适宜种植在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水稻土本身肥力足够,但透气性不足,可以加入一些粗沙粒来改良透气性。
    (3)结合图1和表1,施用石灰量增加,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该实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施用石灰量,看PH值的变化,属于控制变量法。
    (4)根据表1可知,随着施用石灰量的增加,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施用石灰要适量,适量石灰能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增产潜力。根据表2,随着石灰量的增加,增收逐渐减少,增收最大量为1627元/hm2,表2中水稻收益表现出负增长趋势的为L4:-610元/hm2、L5:-3616元/hm2。
    (5)根据表1,L3处理有效穗数居第二位,仅次于L4、结实率为最高,千粒重仅次于L1,理论产量为最高,但根据表2,该方式产投比不高,投入大,收益不高,经济效益并非最好,不如L1和L2。
    4.太行山某地的土壤实验研究。
    (1)科研人员对太行山沿线某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开展实验研究,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请补充完成实验结果分析。
    (2)基于上述实验结果,科研人员建议可以将菜地放在林下种植,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1) 蒸发 低 人为施用有机肥
    (2)提高林下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改善菜地水分,减少水资源消耗。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强,地面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含量会降低,故林地具有较高的树冠遮挡,导致其土壤表面的蒸发比菜地和普通草地小;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可以看出1~7号样本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5左右,小于2.5,8~9号样本处在2.5~3.5之间,故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丰缺程度基本属于低,菜地属于种植用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所以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林地和普通草地的原因可能是人为增加有机质,即用施有机肥。
    (2)根据前面题目可知,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最好,但有机质居中;菜地有机质最丰富,但是水分条件居中;将菜地放在林下种植,一方面可以提高林下土壤有机质,有利于林下土壤改良;另一方面因蔬菜种植耗水量大,所以林下种植可以改善菜地水分条件,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通过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辅以修建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建造耕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小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示意2023年8月21日~9月25日,该小流域沟道造地后,新造耕地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深度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
    (1)指出影响新造耕地降雨入渗补给土层深度的主要因素。
    (2)描述新造耕地表层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特点。
    (3)简述该小流域治沟造地产生的环境效益。
    【答案】(1)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雨前土壤含水量
    (2)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层越浅,土壤含水量随降雨的变化越剧烈;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滞后时间延长。
    (3)通过平整沟谷及边坡护理等措施,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下降,土壤肥力提高;通过修建排洪渠等措施,减轻了洪涝灾害;减少陡坡开垦,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加;流域小气候趋于湿润。
    【解析】(1)土壤水分的补给主要取决于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以及雨前土壤干湿状况。一定范围内,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小、雨前土壤含水量越大,降雨入渗补给的土层深度就越大。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后表层土壤不同深度土层含水量都呈增加趋势,两者大致呈正相关;与较深土层相比,浅层土壤随降雨量的变化较为剧烈,对降雨更为敏感;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滞后时间延长。
    (3)材料中提出,治沟造地工程为通过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辅以修建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建造耕地。该小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治沟造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现象,并带来提升土壤肥力、减轻洪涝灾害、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小气候等环境效益。
    1.区分:土壤、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例如: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总面积有960万km2。
    土地退化,是土地生产力下降,重要的指标是指土壤肥力下降,。
    2.区分:土壤的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总质量的95%~98%。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腐殖质。
    3.区分: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一般情况下,温度低的地区,微生物分解慢,土壤腐殖质丰富,如我过东北的黑土。
    土壤腐殖质从属于土壤有机质。
    4.区分:土壤有机质越高≠肥力越高
    土壤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矿物质(无机质)经风化分解,释放出钾、磷、钙、镁等矿物养分,被植物生长吸收。农田因种植强度大,土壤中一旦这些成分不够,农民通过施用化肥(氮肥、钾肥、磷肥等)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业单产。
    有机质的为植物生长提供氮元素等养分,释放二氧化碳。农田因种植强度大,土壤中一旦这些成分不够,农民通过施用粪肥(猪粪、羊粪、沼气池的沼液等)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业单产。但理想的土壤有机质体积比在5%左右,并不是越多越好。
    5.区分:土壤质地、土壤肥力
    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物粗细、砂黏状况。
    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6.区分: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土地荒漠化
    1. 草原土壤有机质的数量一般高于森林土壤(图1),即草原土壤肥力高于森林土壤。影响因素有:
    (1)动植物残体的数量 森林的枯枝落叶更多一些,但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仅有地表的枯枝落叶,还有地下死亡的植物根系。森林以木本植物为主,根系不易死亡,森林植被主要以落叶的形式将部分有机质归还土壤。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根系易死亡(温带草原的“一岁一枯荣”),因此草原是将地表的植株和地下根系全部以有机质形式归还土壤。同时,森林系统产生的有机质更多地被木本植物所吸收,成为植物的一部分;而草原系统产生的有机质更多地存在于土壤之中,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有机质相对较少,类比于热带雨林系统士壤较为贫瘠的原因。综上所述,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残体所转化而来的有机质(腐殖质),存在于土壤之中的更多一些。
    (2)气温影响下的微生物活动性 森林气候因为植被覆盖率高,当地气候较湿润、气候相对温暖,尤其是夏季的高温季节,真菌和其它微生物繁殖较快,使得有机质被快速大量的分解为无机物,导致土壤有机质较低。而草原相对而言,微生物活跃性弱,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土壤有机质积累得多。
    (3)降水影响下的淋溶作用 相比草原,森林降水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流失多。
    2.图2显示,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随深度下降的速度较慢,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随深度下降的速度较快,这主要是由于草原产生的植物残体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3.荒漠土壤 是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图3),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土壤发育程度差。
    4.土壤荒漠化
    植被具有防风、保水、固土功能,破坏植被,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故防治荒漠化主要对策是恢复植被。
    7.区分:原生盐碱土、次生盐碱土
    盐碱土是民间对盐土和碱土的统称。是指土壤含有可溶性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
    原生盐碱土:分布在沿海、咸水湖周边区域,因咸水导致。
    次生盐碱土:又称“次生盐渍化”、“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在气候干旱区、或干旱季节,因大水漫灌,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对策是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喷灌、滴灌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建议用时:60分钟)
    1.土壤有机碳是由微生物作用所生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加,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林下草本多样性则随海拔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下左图示意天山北坡水汽来源,右图示意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天山海拔3000米附近北坡土壤水分比南坡 (选填:高/低),从气象角度解释其原因。



    (2)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坡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


    2.福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对当地土壤研究时发现,当地土壤颜色呈红色,腐殖质较少,质地较黏重。下图分别示意土壤剖面各层特点描述及土壤发育不同阶段。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丁表示的土层名称。

    (2)简述当地腐殖质较少的原因。

    (3)分析当地土质对农业发展的利弊。


    3.黑龙江五常市的黑土。
    材料一: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黑土占全市总面积的11%。稻作区年均日照2376小时,昼夜温差平均在13℃左右。高山雪水和山泉水,汇聚而成的拉林河、牤牛河等两大水系297条河流贯穿全境,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五常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大米的口感粘软、香甜,营养好。
    材料二:某校学生对校园土和黑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步骤1:观察两份土样的颜色。
    步骤2:将两份整块土样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液体中是否出现气泡。
    步骤3:取等量的两份土样分别放入两个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将两个漏斗放置在锥形瓶上。用小烧杯取等量(100ml)的纯净水,分别倒在两份样土上,比较两份土样渗水速度。静置一段时间,直至漏斗不再向下滴漏水。观察锥形瓶中水量的差异。
    实验结果观察量表
    (1)黑土之所以呈黑色,是由于其富含______(单选:A.矿物质 B.腐殖质)。
    (2)黑土的肥力高,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有______。(不定项选择)
    A. 气温较低B. 淋溶作用弱C. 生物资源丰富D. 成土时间较短
    (3)实验步骤2实验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与校园土相比,黑土的蓄水性更______(单选:A.强 B.弱),保肥性更______(单选:A.强 B.弱)。
    (4)从自然条件分析五常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


    (5)目前该地土壤因风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简述为此该区域可采取的有效农业防治措施。


    4.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成土母质在外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剥离、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是全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图为山西省不同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山西省土壤侵蚀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剧烈侵蚀区土壤侵蚀严重的主要原因。


    (3)说明土壤侵蚀给山西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干旱沙漠地区,柽柳灌丛与沙粒相互作用,形成了干旱沙漠地区特有的生物地貌景观——柽柳沙包(图甲),柽柳沙包表层土壤有明显的“肥岛效应”。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地区的柽柳沙包出现了退化现象。
    材料二:土壤养分是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图乙示意柽柳沙包中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图甲
    图乙
    (1)描述柽柳沙包“肥岛效应”的形成过程。


    (2)说出柽柳沙包中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



    (3)请针对柽柳沙包退化现象提出保护灌丛荒漠的有效措施。


    6.太湖流域传统种植以稻麦轮作为主,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该区域蔬菜和果树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与此同时肥料施用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太湖流域是我国四大果蔬基地之一,仅苏、锡、常地区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公顷,每公顷的产值为15万—25万元。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蔬园土壤pH降低趋势明显。下图为太湖流域主要果蔬园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太湖流域稻麦轮作改为果蔬种植的原因。



    (2)稻麦轮作改为果蔬种植后,分析果蔬园土壤pH降低的原因。


    (3)为维持果蔬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请提出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


    三年考情分析
    2025考向预测
    2024上海卷:无
    2023上海卷:无
    2022上海卷:无
    考点预测:上海卷在施行新课程标准后,新增土壤专题知识,尚未在2024年首次高考卷中列入试题考点。但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土壤特征分析、成土因素分析、区域土壤潜力下降因素分析与土壤保护,是在系统性复习中加强关注的考点。
    考法预测:2025年题目会要求学生阅读区域地理情境的图文信息,结合土壤实验现象、自然植被中的土壤因素、土壤中的碳循环、维护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对策等热点话题进行考查。试题数量1-2题,分数占比4-10%。
    实验名称
    太行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及水分含量研究
    实验布设
    将调查区域划分三大部分,自东向西分别为林地、菜地和普通草地,采样点选择在各区域均匀分布,采样均取0~20cm的地表土壤
    水分
    土壤水分样本采集点在林地区、菜地区和普通草地区各设5个,共15个样本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样本采集点在林地区设3个,菜地区设2个,普通草地区设4个,共9个样本
    数据处理
    水分差异
    有机质差异
    注:1~5号样本未自普通草地;6~10号样本未自菜地;11~15号样本来自林地
    注:①1-4号样本来自普通草地;5~7号样本来自林地:8、9号样本来自菜地
    ②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程度:≤2.5低,2.5~3.5中,≥3.5高
    结果分析
    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菜地和普通草地,因为林地具有较高的树冠遮挡,导致其土壤表面的________比菜地和普通草地小。
    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丰缺程度基本处于_____,其中菜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林地和普通草地,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相关试卷

    重难点专题06 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6 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6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6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专题04 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4 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4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4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专题0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