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9)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64306/0-17312961182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9)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64306/0-17312961182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9)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64306/0-173129611827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专项·训练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9)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9),共14页。
刘庆邦
高新月家里的墙上挂的弦子是一把曲胡。曲胡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就那么无遮无盖地挂在床边的北墙上。
弦子属于高新月的丈夫潘明华,全家只有潘明华一个人会拉。如今潘明华外出打工去了,高新月不会拉,女儿更不会拉,弦子便上了墙,闲置下来。
当年潘明华要出去打工时,对他的弦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似乎有些不舍。
高新月看出了他的不舍,问他:“怎么,你想带着你的弦子吗?”
潘明华明白妻子的意思,承诺说:“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
潘明华在外面打工没有固定的地方,每年只有在过中秋节或过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或两次。潘明华每次回家,都会主动把弦子从墙上取下来,转一转轴子,调一调弦,为妻子拉上一曲两曲。
这年离中秋节还有三天,老天爷下起了雨。雨是秋雨,也是连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雨下得没黑没白,到处都湿漉漉的。地是湿的,天仿佛也变成了湿的。石榴树的叶子是湿的,连院子里那根晾晒衣服的铁丝,都挂满了晶亮透明的水珠。高新月转脸看见了挂在墙上的弦子,翻身起来,拿起鸡毛掸子,着手清理弦子。其实弦子干净得很,称得上一尘不染。因为她过一两天就用鸡毛掸子上上下下掸一遍,决不允许灰尘在弦子上停留。鸡毛掸子不是弓子,但高新月仿佛产生了幻觉,竟然听到弦子悠悠地响起来,一响就响得很远……
回过眼来,高新月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弦子。琴码是用高粱莛子做成的,那么响在她脑子里的乐曲就是高粱曲。油绿的高粱苗子一天一个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满地嗞嗞作响,都是高粱拔节的声音。风来了,演奏正式开始。风小的一阵,它们的演奏嘈嘈切切,如同爱的低吟浅唱。风大的一阵,整块地里的高粱叶子哗哗作响,如千众欢呼,万众鼓掌。更大的一阵风来了,高粱叶子一路翻卷着向远方涌去,把乐曲带到了天边。雨来了,当密集的、珍珠般的大雨点子打在高粱叶子上时,每片高粱叶子无不欢快得浑身哆嗦,好哇,好哇,痛快,太痛快了!在大雨中,它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跳起了舞蹈。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高粱的穗头逐渐变红。当高粱的面孔红得像饱经风霜的老农,它便沉静下来,低下了头。至此,高新月脑子里响起的高粱曲就接近了尾声。
过了八月十五,月亮一天比一天升起得晚,到了八月十九这一天,高新月和女儿都吃过了晚饭,女儿都睡着了,月亮才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月亮照得院子里白花花的,像撒了一地碎银。人间月亮共一轮,乡下有月光,城里也会有月光,她猜不着潘明华这会儿在月光下干什么。
入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高新月收到了潘明华的一封信,说等他回家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拉弦子给她和女儿听。高新月把信读了两遍,到墙边把琴杆摸了摸。琴杆十分光滑,比琢玉还要滑手。琴杆除了光滑温润如玉,还有些发红。高新月知道,琴杆如此光滑,都是潘明华的师傅和潘明华用手磨出来的。琴杆有些发红,那是因为琴杆里渗进了他们师徒的汗水和血液。看到梨木琴杆,高新月脑子里响起了梨花曲。因窗外下着雪,梨花曲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雪花曲。雪花不开则已,一开就是天也白,地也白,房也白,树也白,白得混混沌沌、苍苍茫茫。潘明华说了,过年要回来,雪花曲没让高新月觉得冷,反而让她感到了融融的暖意。
潘明华到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放下行李,拉开拉杆箱,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子和女儿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烟、酒、糖等,就去里间屋看那只挂在墙上的弦子。林高新月注意到,潘明华进家时,手上戴着一双黑色的皮手套。直到他用右手从墙上取下弦子,仍没有脱下手套。
“你的手怎么啦,没事吧?”
“没事儿,不耽误拉弦子。”
潘明华这才把手套摘下来了。
高新月一看见潘明华的手,顿时打了一个寒战,原来潘明华的右手残了,五个指头中,小拇指没了,无名指没了,中指只剩下半根。
“我的老天爷,你的手咋成了这样子!”
“没事儿,右手在工地上受了点儿伤,不耽误给你拉弦子听。幸亏没伤到左手,要是伤到左手就坏了,就拉不成弦子了。”
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为拉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他拉了一会儿,眼泪从眼角涌出,顺着两边的鼻凹流了下来。
高新月的鼻子一酸,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对潘明华说:“明华,咱不拉了好吗?不拉了好吗……”
潘明华没有中断拉弦子,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
(选自《小说月报》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新月清扫一尘不染的弦子,一方面是因为勤劳,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百无聊赖,以此打发时间。
B.“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无遮无盖”等细节为下文睹物思人的情节作铺垫。
C.小说通过描写高粱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高粱曲张弛有度的美,侧面塑造了高新月热爱音乐的形象。
D.小说开头交代了潘明华打工的相关情况,表现了他谋生的艰难,为下文手指因工折断埋下伏笔。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雨、石榴叶、铁丝等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湿”,既表现了秋雨的连绵,也烘托了高新月孤独落寞的心境。
B.小说以潘明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C.小说的语言通俗又不失细腻隽永,对月光、冬雪的描写富有诗意,主人公的名字“新月”“明华”彼此呼应,美好且有寓意。
D.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以潘明华为代表的农民工命运的同情,还通过潘明华及其师傅对弦子的珍爱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3.请简要分析“弦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你认为潘明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
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睛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
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
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
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
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
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
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
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
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
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
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
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
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
玉青同意了。
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
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
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
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撅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
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
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
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
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
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月光下的芝麻地”,却从阳光下摘棉花写起,这样写可以使笔法更灵动,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
B.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C.从“慢点收”的叮嘱到“一铲子又一铲子”的动作,最后到冲锋般的抢收,小说以逐渐加快的节奏表现劳动者干劲十足。
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诗意美感,人物对话语言朴素自然,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说亦雅亦俗的独特语言风格。
6.晴在摘棉花和收芝麻两次劳动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请结合文本概括。
7.小说写收芝麻时多次描写月光,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后来,河生偶然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儿,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定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儿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定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
B.小说补叙父亲去世后姐姐对河生的照顾,这一情节是河生思想性格、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基础。
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他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
D.文章结尾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既有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也有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9.在姐姐定亲到遭遇退亲的过程中,河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10.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矛盾冲突。
答案
1.B2.D3.①是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串联起高新月与潘明华的相思相守的故事。
②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夫妇俩爱弦子,体现了他们有高雅的情趣。
③具有象征作用,象征着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濡以沫的感情。
④有利于凸显主题,表现对潘明华、高新月的坚韧品质、热爱生活的赞美。4.①热爱音乐(弦子)。潘明华每次回家都要拉弦子,他的手把琴杆磨得光滑如玉。
②坚韧。潘明华为了家庭外出务工,手指伤残,“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坚韧的态度。
③热爱生活。潘明华爱拉弦子,生活富有情趣,手指伤残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仍热爱生活的态度。
④关爱家人(有家庭责任心)。为了谋生,潘明华常年外出打工,打工回来即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女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年货。
⑤深爱妻子。把弦子留在家中,承诺只为妻子拉弦子,可以看出对妻子的爱和忠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百无聊赖,以此打发时间”错误,清扫弦子是睹物思人,以此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C.“热爱音乐的形象”错误,高新月脑海中浮现的高粱曲,是丈夫潘明华为她演奏过的曲调,表现的是她对丈夫的思念。
D.“埋下伏笔”错误。伏笔是指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前后有一定的照应关系,潘明华外出打工和后来“断指”没有必然的关联。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还通过潘明华及其师傅对弦子的珍爱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错误。对弦子的珍爱体现的是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从“弦子”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角度分析,全文的情节是以“弦子”串联起来的,如潘明华为高新月拉弦子,高新月守着弦子等待丈夫归来等情节都是围绕“弦子”展开的,弦子是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严谨,故事情节脉络清晰;
从“弦子”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角度分析,潘明华哎拉弦子,高新月爱听弦子曲,体现了夫妻恩爱、二人有共同的高雅的兴趣爱好;
从事物的象征义角度分析,原文“潘明华明白妻子的意思,承诺说:‘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象征着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濡以沫的感情;
从弦子对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潘明华手残之后仍然坚强的拉弦子,暗示生活艰难他们仍在生活中挣扎,在聚少离多的艰难生活中,二人仍然爱拉弦、听弦曲,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作者对潘明华、高新月的坚韧品质、热爱生活的赞美。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潘明华每次回家,都会主动把弦子从墙上取下来,转一转轴子,调一调弦,为妻子拉上一曲两曲”“高新月知道,琴杆如此光滑,都是潘明华的师傅和潘明华用手磨出来的”可知,潘明华热爱音乐(弦子);
分析“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为拉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可知,潘明华为了家庭外出务工,手指伤残,“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坚韧的态度;
分析“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为拉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可知,潘明华为了家庭外出务工,手指伤残,“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可知,潘明华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手指伤残后“把弦子一直拉下去”体现了他在苦难前仍热爱生活的态度;
分析“潘明华到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放下行李,拉开拉杆箱,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子和女儿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烟、酒、糖等”可知,潘明华关爱家人(有家庭责任心)。
分析“潘明华明白妻子的意思,承诺说:‘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可知,潘明华深爱妻子,对妻子非常忠贞。
5.B6.①在摘棉花时,晴作为新手,宁愿不休息也要奋力追赶先进的社员,她因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
②收芝麻时,晴态度积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她感受到和伙伴们一起劳动的快乐。
③与大家合力把芝麻全部收割完毕,想象着社员对她们劳动成果的称赞,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认可而快乐。7.①营造诗意氛围。月光是优美意象,在月光下收芝麻充满诗意,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②烘托人物形象。月光像清水一样洒在晴脸上,写出月光下的女性之美,是作者理想女性形象的化身。
③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本文主要情节是在月光下收芝麻,又以月光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
④照应标题,深化小说主题,与标题和在阳光下摘棉花的情节呼应,描绘月光下的劳动画面,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目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错误。点面结合的目的,不是突出不同的个性,而是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在这篇小说中,就是体现了姑娘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分析可知,在摘棉花时,晴作为新手,宁愿不休息也要奋力追赶先进的社员,她因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
结合“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玉青同意了”“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分析可知,收芝麻时,晴态度积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她感受到和伙伴们一起劳动的快乐。
结合“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分析可知,与大家合力把芝麻全部收割完毕,想象着社员对她们劳动成果的称赞,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认可而快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氛围的营造来看,“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分析可知,营造诗意氛围。月光是优美意象,在月光下收芝麻充满诗意,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光像清水一样洒在晴脸上,写出月光下的女性之美,是作者理想女性形象的化身。
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小说中对月光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姑娘们在月光下收芝麻,又以月光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
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收芝麻时对月光的多次描写,照应了小说的标题“月光下的芝麻地”,且与阳光下摘棉花的情节呼应,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深化小说主题。
8.B9.(1)低落沉闷。河生由姐姐带大,从小受到姐姐的关心、呵护,听说姐姐定亲后,他一时难以接受,舍不得姐姐,担心姐姐变成“别人家的人”。
(2)矛盾纠结。河生原来发誓不承认姐夫,在河边摸鱼时担心遇见“那个人”引起尴尬,后来看到“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似乎又有几分妥协,但少年的自尊和骄傲以及对姐姐的不舍,又让他找理由坚决反对。
(3)屈辱愤恨,委屈自责。河生觉得退亲是对全家的侮辱,想出气又找不到对象,感到委屈的同时又意识到作为长子的责任,进而自责。10.(1)性格冲突。河生年龄与身份极不相称,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却因父亲去世,眉头紧蹙,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2)情感冲突。河生由姐姐带大,对姐姐感情深厚,因姐姐定亲引发了他情感冲突。
(3)利益冲突。感情深厚的亲人要成为别人家的人,河生内心产生了抵触。
(4)观念冲突。准姐夫退亲,使河生觉得这“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B.“补叙父亲去世后姐姐对河生的照顾”说法错误,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此处不是补充交代,应为插叙。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由姐姐带大,从小受到姐姐的关心、呵护,听说姐姐定亲后,他一时难以接受,舍不得姐姐,担心姐姐变成“别人家的人”。因此他情绪低落沉闷。
“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说实在话,那个人个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河生原来发誓不承认姐夫,在河边摸鱼时担心遇见“那个人”引起尴尬,后来看到“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似乎又有几分妥协,但少年的自尊和骄傲以及对姐姐的不舍,又让他找理由坚决反对。他心中充满矛盾纠结。
“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河生觉得退亲是对全家的侮辱,想出气又找不到对象,感到委屈的同时又意识到作为长子的责任,进而自责。姐姐被退亲后他胸中满是屈辱愤恨,委屈自责。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矛盾冲突的能力。
“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这些内容显示了河生的性格冲突。河生年龄与身份极不相称,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却因父亲去世,眉头紧蹙,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河生由姐姐带大,对姐姐感情深厚,因姐姐定亲内心忧郁,感情低落,充满矛盾情绪,这些引发了他情感冲突。
“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感情深厚的亲人要成为别人家的人,河生内心产生了抵触。这是利益冲突。
“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准姐夫退亲,使河生觉得这“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这是观念冲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08小说阅读--综合训练限时练 -,共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