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2),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流
    申平
    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
    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
    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
    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
    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
    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为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噼噼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
    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时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
    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
    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
    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
    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巨大的推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
    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意被烧死。
    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
    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
    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
    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
    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但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过呢?他犹豫着,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天,就算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
    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条水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信子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
    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
    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
    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
    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1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不仅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从侧面表现了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
    B.一场山林大火因猎人而起,小说围绕逃生,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C.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一场大火使猎人思想发生了转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场火灾开篇,再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及其发展态势,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人与动物都逃向河流做铺垫,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B.小说设置的壶口和地河等几处场景,为下文砍树、巨蟒等情节做铺垫。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成功调动读者思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只显现出身份特征,但作者却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他的形象,使其立体可感。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次使用拟声词,真实还原了小说的情境,同时使用叠词,富有节奏感,增强语势,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
    3.小说最后写猎人和各种动物历经艰险,终于看到了地河的出口,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猎人此刻会有哪些心理。
    4.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人认为,《河流》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类凭借理性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思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辕马
    申平
    这次回乡,听说了一个诡异事件,就是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
    讲述者言之凿凿,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天夜里,我便求人做伴,开车前往黄岗梁上一探究竟。那天夜里恰好有月亮,我把手机的电充得足足的,一心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
    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①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即便是现在开着小汽车,也要爬行二十分钟。当年,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就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
    那时的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很年轻,在我们少年眼中,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但是王大鞭子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辕马。这匹辕马一直跟着王大鞭子,给他的车驾辕。它身材高大,力气超群,上坡拉套,下山坐坡,没有一匹马赶得上它。而且它性格温和,充满智慧,能够及时准确领会主人的意图。就算是王大鞭子有时在车上睡着了,它也能够自己驾着大车前行,躲避过往车辆。
    这些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那年它曾经在黄岗梁上冒死救过王大鞭子一命。
    ②据王大鞭子自己回忆说,那是个风雪天气,他赶着大车从黄岗梁上下来。坡陡路滑,车上拉的是盐,属于重车。一路上,他不敢坐车,一手持鞭,一手紧紧抓住车闸把手,就那么步行走在老辕马身边。老辕马呢,更是抖擞精神,两条后腿不断往后坐,用整个身体稳住千斤车辆。人马一心,大车慢慢前行。当走到一个隘口的时候,路边树丛里突然窜出几只狼来,扑向前面的稍子马。人和马同时一惊。王大鞭子立刻放开车闸把手,抡起鞭子打狼。这王大鞭子真不是白叫的,一鞭子一个,把那几只狼抽得连滚带爬。但是这时稍子马却乱了套,拉车狂奔。尽管老辕马拼命后坐,但是因为王大鞭子放开了车闸,大车瞬间失去了控制,轰隆隆顺着山道飞速下滑。王大鞭子丢了鞭子,奔跑着去拉车闸,却不料被车撞倒,眼看葬身车轮之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后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老了。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人们生生把大车拆开分掉了,还有人要杀老辕马。这时王大鞭子上前抱住老辕马的脖子说:谁要杀它,就先杀了我。结果他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老辕马。
    那些年,在县城工作的我经常回村探亲。每次回去,几乎都会看见王大鞭子在山坡上放他的老辕马。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好像是一幅风景画。于是每次都特意走过去,和他聊一会儿天。
    在我的印象里,王大鞭子一直都在发牢骚。他咒骂的对象,总是一些基层官员,说上面的经都是好经,硬是让下面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他咒骂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不断更新。比如他去世之前,骂得最厉害的是毁坏山林、破坏生态,他说:再这么整下去,老子往后连个放马的地方都没有了。在他吐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
    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的死,还真的与毁林建房有关。以前黄岗梁山上山下,到处都草木葱茏,后来这里发现了铁矿,人们蜂拥开采,房地产开发商也随即而至,围绕铁矿到处建房。大片山林草地被毁,许多山头成了和尚头。王大鞭子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放马。那天,他不知怎么掉进一个探矿的废坑里,摔断了腿,出不来了。老辕马急了,就跑回村里去找人。可是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老辕马嘶鸣刨地,甚至用嘴去扯他们的衣角,他们却弄不懂它的意思。最后,老辕马只好又跑回去,自己跳进坑里去救主人。结果,他们双双被困死在里面。被人们找到后,王大鞭子和老辕马被一起葬在这黄岗梁上……那么,他们现在跑出来,想干什么呢?
    回忆之间,我的车子已经爬上了黄岗梁山顶。③月光下的黄岗梁,一片静谧安详,大小山头和沟壑都在沉睡,夏风里飘来野花和青草的幽香。但是矿区那边,灯光乱射,机器轰鸣,可以感觉到正有巨口在向这里一点点逼近。
    时间已经到了午夜,我们的注意力,立刻全都集中到了那若隐若现的山路上。谁也不说话,屏息静气等待着神秘幽灵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但是山路上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又等了一个小时,当我带着被欺骗的感觉,准备开车返回的时候,我的耳边,却清晰地听到了一声马嘶,接着,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响,啊!王大鞭子,老辕马!我的目光探照灯一样循声看去,同时举起了手机,按下了拍摄键,但是没有,山路上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而且更令我沮丧的是,同来的人竟然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听见。
    我们只好驱车下山。我把车子开得很慢很慢,借着明亮的车灯,我搜索着每一寸路面。④我多么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的能突然出现啊!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辕马》讲述了“我”夜访黄岗梁,希望录得老辕马和王大鞭子的魅影,最后不得而归的故事。
    B.生产队分家时,有人要杀老辕马,王大鞭子护马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重情重义、善良悲悯的性格特点。
    C.王大鞭子因山林被毁影响到他放马而义愤填膺,老辕马在一旁打着响鼻赞同王大鞭子的“控诉”。
    D.老辕马拼死救主,最后双双殒命于人类废弃的矿坑,使小说充满了悲剧意味。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对黄岗梁山路的描写,交代了王大鞭子和老辕马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老辕马雪天救主的情节做铺垫。
    B.句子②变换故事讲述者身份,既将老辕马雪天救主的情节讲得绘声绘色,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C.句子③中月下黄岗梁的幽静环境和矿区的喧器场景形成对比,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破坏和侵蚀。
    D.句子④中“我”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能出现,只是“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首尾相呼,结构严谨。
    7.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篇小说的传奇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8.有人评价小说中的王大鞭子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存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意味深长”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仙记
    申平
    苏东坡当时正在罗浮山冲虚观里睡觉,起夜时忽然发觉自己的嘴不见了。长嘴的地方光溜溜的,只剩下鼻子在上面呼呼出气儿。
    啊呀呀,我的嘴呢?人若无嘴,如何吃饭说话?岂非怪物也!
    东坡先是躺在那里仔细回忆,想厘清嘴是啥时丢的。昨日,他在博罗一个叫泊头的码头上岸,然后来到了罗浮山上。昨晚上,还和冲虚观道士邓守安等吃斋饭、饮过香茶,之后邓道士就安排他和儿子苏过住在观里。睡前,他又向儿子讲述了一些写诗之道,之后上床睡觉。睡前他还曾叩齿呢,怎么睡了一觉,嘴却不见了呢?
    哦,这嘴肯定是丢在床上了,双手急忙摸索,没有;那就掉地上了,点起灯来去照,也没有。接着他就从屋里找到了屋外。
    月色如银,笼罩着冲虚古观。东坡不想惊动苏过,更不想惊动邓守安,害怕他们看见自己的怪模样。便独自低着头,在道观里寻找起来。依然没有找到。不觉间就出了门,一直找到白莲湖边。
    山峦朦胧,湖水泛着光波,耳畔还传来怪鸟的叫声。东坡心里,就有诗情奔涌起来。他很想吟几句,却发不出声——对,自己没嘴了呀!
    湖水如镜,忽见湖面上似有玉影浮动。正待仔细望去,却听见一声女人的惊叫传来。东坡也是一惊,这深更半夜的,湖里竟有女人洗澡?他急忙收回目光,大气也不敢喘,转身欲走,却已经晚了。他的耳边先是响起一阵环佩窸窣之声,接着嗅到一股芝兰之香,有个人影,已经顺着小桥过来。
    何方狂徒在此偷窥?
    东坡本欲分辩,怎奈无嘴,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前去,以证清白。
    你是谁?为何不语?女人喝道,声音威严。
    东坡只好一只手把那空白处捂住,另一只手拼命摆动,表示自己非常无辜。这时候他已经看清楚了,眼前是个美丽的村姑,脸如满月,眼如亮星。他觉得她很眼熟,却又一时不知在哪里见过。
    谁知村姑却已认出了他,开口笑道:咦,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吗!
    东坡一边用力点头,一边拿眼神询问: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
    村姑说道:我是何仙姑呀,见了本仙还不快拜?
    东坡想起了昨晚邓守安的话,罗浮山乃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开创者为晋代葛洪。葛稚川曾经在这里筑炉炼丹,采药救民。罗浮山最高峰飞云顶,据说是八仙的聚会之所;而眼前的白莲湖,便是何仙姑的沐浴之地。
    东坡急忙双手合十,弯腰作揖,不提防没嘴的地方却暴露出来。何仙姑一见,笑得花枝乱颤,手指着他说:你……你……你的嘴呢?
    东坡只好以动作和表情,诉说他的不幸,不想何仙姑明白之后,竟然说道:你呀,真是活该!
    东坡的眼神,就有点不乐意。却听何仙姑说道:苏东坡,大文豪,你别不高兴哈!你回想一下,你以前遭贬黄州,如今又遭贬岭南,不都是你那张嘴惹的祸吗?
    何仙姑说着,玉手朝白莲湖一指,水面上竟然出现了一些图像。东坡望去,发现那些图像,有他正在讥讽宰相王安石,说人家不懂写诗的;有他和司马光辩论,说人家是“司马牛”的;还有他给太子上课,严厉训斥那个未来皇帝的;还有他嘲笑章惇的……
    东坡见了,不由惊出一身冷汗,但是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意思是:这些也不一定全是我的错呀。
    何仙姑朝他撇了撇嘴,讥笑道:你看你,嘴都丢了还不服气。不服气,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东坡一听,急忙连连作揖。就听何仙姑继续说道:唉,要说你也真是挺可怜的。一大把年纪了,又被贬到这蛮荒之地来。你要是再没了嘴,却是如何是好呀。罢了,我不帮你谁帮你呢。
    东坡急忙再拜,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不过嘛,何仙姑的话却又来了转折,东坡的心随之一紧。
    不过嘛,你以后一定要记住四句话,也算是我赠你的一首诗吧。你且听好了啊;
    东坡先生到罗浮,会仙桥上遇仙姑。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
    东坡默念一遍,连连点头。
    那好,你速回冲虚观吧。有人等你呢。何仙姑说完,倏然不见了。
    东坡心中怅然,只好转身往回走,蓦然看见冲虚观门前有个男人站在那里。这人好生奇怪,服饰似有不同,而且他的脸上,竟然长着两张嘴。他也不说话,只向东坡招了一下手,就转身向冲虚观另一侧走去。
    东坡想喊:先生你站住。可惜无嘴,只好在后面跟着。
    那怪人在前面走着,一直走到葛洪当年留下的洗药池前。东坡惊讶地看到,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
    东坡近前细看,越看越觉得他手里的嘴分明就是自己的嘴。他左洗右洗,还不停揉搓,搞得东坡长嘴的地方隐隐作痛。许久,他才站起身,又走。
    这次来到了葛洪炼丹炉旁,奇怪那里炉火正红。那人毫不犹豫,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东坡急得想喊,却依然发不出声,只好跺脚。
    那人却不理他,半晌,用铁钳将嘴夹了出来,红彤彤的冒着火光。那人看了看,吹了吹,点了点头,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
    东坡大叫一声,从床上坐起来,摸摸脸,嘴巴尚在,呼呼地喘了口气。回想梦中奇遇,不由叫了一声:何仙姑,葛稚川,苏某有礼啦。
    (本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呼出气”描写了没嘴的窘境,“大气也不敢喘”刻画了紧张的情绪,“呼呼地喘了口气”表达了如释重负的心理。
    B.何仙姑对苏东坡说了很多话,而长着两张嘴的葛洪却一言不发,二者形成对比,表明他们对苏东坡的看法不同。
    C.小说善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苏东坡的“忠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了何仙姑的“爽直”。
    D.《遇仙记》《登泰山记》《石钟山记》都以“记”为题,但前者重在设置情节,刻画人物,后两者侧重写所见所感。
    10.关于小说情节设置的“合理性”“戏剧性”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八仙聚会之所”罗浮山,使得历史人物苏东坡与神话人物何仙姑的相遇具有合理性。
    B.小说将苏东坡丢嘴、找嘴作为叙述的重要情节,苏东坡面对何仙姑的误解,因为无嘴而难以辩解的情形富有戏剧性。
    C.何仙姑“笑得花枝乱颤”是因发现东坡“偷窥”自己洗澡气极而笑,也是对其遭遇幸灾乐祸,因果明确,具有合理性。
    D.苏东坡“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使得本来“荒诞”的故事情节回归现实,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富有戏剧性。
    11.小说结尾,苏东坡发现“嘴巴尚在”,你认为此后的苏东坡是会继续心直口快,还是会谨言慎行。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2.有评论者认为,这篇以遇仙为题材的小说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于凡俗的“仙气”,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B2.D3.①喜悦。历经艰险,猎人终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
    ②骄傲。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
    ③感动。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
    ④反思。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和谐相处。
    ⑤期待。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善待世间万物的自己。4.(一)认同。①面对因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火,猎人悔恨不已;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时反思并克服自己的本能: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可贵的理性。
    ②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不让大火蔓延至对岸”的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③无论是猎人带领动物们“扑火”,还是带领动物们寻路,都体现了人类拥有最高的智慧并担当了“领路人”的责任,所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
    (二)不认同。①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有的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
    ②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
    ③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深刻揭示了……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错,结合猎人在逃生的各种遭际最终得到解决,无论是在壶口还是面对巨蟒,个人的安全是在群体的安全之下。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使用叠词……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错,大量运用叠词如“轰隆隆”“挤挤攘攘”“隐隐约约”以及拟声词“哇——”“嗷——”烘托出的是紧张神秘的氛围,并非恐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1)结合“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分析,历经艰险,猎人终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此时猎人看到地河的出口,是喜悦的。
    (2)结合“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分析,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猎人是骄傲的。
    (3)结合“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动物们……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分析,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看到地河口亮光的猎人此时是感动的。
    (4)结合“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分析,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和谐相处。这让猎人反思。
    (5)结合“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分析,猎人不小心引发了森林大火,置动物们陷入绝境,逃生时认为自己不应该有杀害它们的念头,努力带领动物们逃到安全地方,救的是动物们的生命,救赎的是自己的灵魂。猎人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善待世间万物的自己。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明确回答“认同”还是“不认同”,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说出其理由。
    (一)如果认同这一思想,其理由如下:
    根据“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分析,面对因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火,猎人悔恨不已;
    根据“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分析,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时反思并克服自己的本能: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可贵的理性。
    根据“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分析,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不让大火蔓延至对岸”的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
    根据“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分析,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断;
    根据“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分析,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根据“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分析,无论是猎人带领动物们“扑火”,还是带领动物们寻路,都体现了人类拥有最高的智慧并担当了“领路人”的责任,所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
    (二)如果不认同这一思想,其理由如下:
    根据“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他突然发现……河里到处都是野兽”“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分析,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有的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
    根据“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分析,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
    根据“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那条巨蟒好……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分析,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
    5.C6.D7.①故事奇:情节上设置悬念,开头的“诡异事件”和结尾“我”听到马嘶鞭响,老辕马两次救主,无不充满神秘色彩,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②形象奇:将人物神秘化,比如少年眼中的王大鞭子,鞭子打得特别准;将老辕马人性化,比如文中几次写老辕马善解人意,突出老辕马超乎寻常的灵性,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8.①王大鞭子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他辛劳一生,本该安享晚年,可现代化的车轮碾压了他和老辕马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不禁让人思考,人类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如何给蹒跚行走的特定人群以适当的人文关怀。
    ②王大鞭子为生产队奉献了一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和老辕马再无用武之地,成了时代的弃儿,引发读者对现代人人生困境的深思。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老辕马在一旁打着响鼻赞同王大鞭子的‘控诉’”错误,王大鞭子主要是对开采铁矿毁坏山林、破坏环境感到义愤填膺,老辕马“好像表示赞同”是“我”对老辕马行为的猜测,表现老辕马通人性。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句子的能力。
    D.“只是……”错误,结尾“我”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能出现,不只是“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更是希望他们真的还在,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如何给蹒跚行走的特定人群以适当的人文关怀的思考。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故事具有传奇性。“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小说开头在情节上设置悬念;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那天,他不知怎么掉进一个探矿的废坑里,摔断了腿,出不来了。老辕马急了,就跑回村里去找人。可是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老辕马嘶鸣刨地,甚至用嘴去扯他们的衣角,他们却弄不懂它的意思。最后,老辕马只好又跑回去,自己跳进坑里去救主人。结果,他们双双被困死在里面”“当我带着被欺骗的感觉,准备开车返回的时候,我的耳边,却清晰地听到了一声马嘶,接着,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响”,开头的“诡异事件”和结尾“我”听到马嘶鞭响,老辕马两次救主,都和现实有很大距离,充满神秘色彩,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形象奇具有传奇性。“在我们少年眼中,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少年眼中的王大鞭子,鞭子打得特别准,从而将人物神秘化;“在他吐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老辕马的静听,老辕马两次救主,都表现老辕马善解人意,将老辕马人性化,突出老辕马超乎寻常的灵性,增加了小说的传奇性。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
    王大鞭子和他的马往返黄岗梁辛勤拉货,在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他阻止杀掉老辕马,只要了没人要的老辕马,并且陪伴老辕马吃草,可见他善良、重情重义。“王大鞭子一直都在发牢骚……他咒骂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不断更新。比如他去世之前,骂得最厉害的是毁坏山林、破坏生态,他说:再这么整下去,老子往后连个放马的地方都没有了”,他辛劳一生,本该安享晚年,可现代化的车轮碾压了他和老辕马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落得连放马的地方都难找了,这引发人思考,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给这些和时代脱节的特定人群以一定的生存空间和适当的人文关怀。
    “后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老了。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人们生生把大车拆开分掉了,还有人要杀老辕马。这时王大鞭子上前抱住老辕马的脖子说:谁要杀它,就先杀了我。结果他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老辕马”,王大鞭子为生产队奉献了一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和老辕马再无用武之地,成了时代的弃儿,他们走不出人生的困境,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而最终他两个都死在了矿坑里。王大鞭子的存在引发读者对现代人人生困境的深思。
    9.B10.C11.示例一:会继续心直口快。
    ①苏东坡丢嘴时的着急、看到优美环境就想吟诗,都体现了他对“嘴”——说话能力的看重,说明他不会轻易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
    ②当面对何仙姑的批评时,他有点不乐意:当面对何仙姑幻化出的画面时,“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并认为“不一定全是我的错”,说明苏东坡对何仙姑的劝告并不认同。
    ③苏东坡看到葛洪炼嘴时隐隐作痛、急得跺脚,一怕嘴消失不见,二怕嘴改变了原有形态,暗示他不想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
    示例二:会谨言慎行。
    ①在苏东坡看来,做无嘴怪物更可怕,说明只要能找回嘴,宁愿自己少言。
    ②当何仙姑以诗告诫苏东坡要少开口时,苏东坡“连连点头”:当何仙姑警告苏东坡如果“不服气,嘴就永远找不回来时”,苏东坡“连连作揖”,说明他选择妥协。
    ③他梦醒后说“苏某有礼啦”,说明他愿意接受何仙姑和葛洪的劝告,会谨言慎行。12.①在意境营造上,故事发生地点选择的罗浮山是仙人聚集之所,“月色如银”“山峦朦胧”等营造了一种神秘、清幽的意境,具有仙境的典型特征。
    ②在人物的选择与塑造上,小说选择“何仙姑”“葛洪”两位仙人来“点化”苏东坡,在塑造两位仙人形象时,侧重于表现他们的超凡仙力。
    ③在情节设定上,“丢嘴”“洗嘴”“炼嘴”“还嘴”等一系列情节皆不可能发生于尘俗,都带有超现实的“仙”意。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明他们对苏东坡的看法不同”错误。原文“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那人毫不犹豫,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那人看了看,吹了吹,点了点头,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可知,他们对苏东坡看法是相同的。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气极而笑”理解错误,原文“何仙姑一见,笑得花枝乱颤,手指着他说:你……你……你的嘴呢”可知,是因为看到苏东坡没有嘴了。“幸灾乐祸”语意过重,原文“何仙姑朝他撇了撇嘴,讥笑道:你看你,嘴都丢了还不服气。不服气,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唉,要说你也真是挺可怜的。一大把年纪了,又被贬到这蛮荒之地来。你要是再没了嘴,却是如何是好呀。罢了,我不帮你谁帮你呢”可知,何仙姑对苏东坡是有怜悯的。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回答此题,先要表明态度,即是会继续心直口快还是会谨言慎行,再做分析。
    回答会继续心直口快,原因由原文“山峦朦胧,湖水泛着光波,耳畔还传来怪鸟的叫声。东坡心里,就有诗情奔涌起来。他很想吟几句,却发不出声——对,自己没嘴了呀”可知,苏东坡丢嘴时的着急、看到优美环境就想吟诗,都体现了他对“嘴”——说话能力的看重,说明他不会轻易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
    由原文“东坡的眼神,就有点不乐意。……讥笑道:你看你,嘴都丢了还不服气。不服气,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可知,当面对何仙姑的批评时,他有点不乐意:当面对何仙姑幻化出的画面时,“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并认为“不一定全是我的错”,说明苏东坡对何仙姑的劝告并不认同;
    由原文“这次来到了葛洪炼丹炉旁,奇怪那里炉火正红。那人毫不犹豫,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东坡急得想喊,却依然发不出声,只好跺脚”可知,苏东坡看到葛洪炼嘴时隐隐作痛、急得跺脚,一怕嘴消失不见,二怕嘴改变了原有形态,暗示他不想改变心直口快的个性。
    回答会谨言慎行,原因由原文“东坡不想惊动苏过,更不想惊动邓守安,害怕他们看见自己的怪模样”“东坡默念一遍,连连点头”可知,在苏东坡看来,做无嘴怪物更可怕,说明只要能找回嘴,宁愿自己少言;
    由原文“东坡一听,急忙连连作揖”“东坡默念一遍,连连点头”可知,当何仙姑以诗告诫苏东坡要少开口时,苏东坡“连连点头”:当何仙姑警告苏东坡如果“不服气,嘴就永远找不回来时”,苏东坡“连连作揖”,说明他选择妥协;
    由原文“东坡大叫一声,从床上坐起来,摸摸脸,嘴巴尚在,呼呼地喘了口气。回想梦中奇遇,不由叫了一声:何仙姑,葛稚川,苏某有礼啦”可知,他梦醒后说“苏某有礼啦”,说明他愿意接受何仙姑和葛洪的劝告,会谨言慎行。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月色如银,笼罩着冲虚古观”“湖水如镜,忽见湖面上似有玉影浮动”“东坡想起了昨晚邓守安的话,罗浮山乃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开创者为晋代葛洪。葛稚川曾经在这里筑炉炼丹,采药救民。罗浮山最高峰飞云顶,据说是八仙的聚会之所;而眼前的白莲湖,便是何仙姑的沐浴之地”可知,在意境营造上,故事发生地点选择的罗浮山是仙人聚集之所,“月色如银”“山峦朦胧”等营造了一种神秘、清幽的意境,具有仙境的典型特征。
    由原文“我是何仙姑呀,见了本仙还不快拜”“何仙姑说着,玉手朝白莲湖一指,水面上竟然出现了一些图像”“何仙姑说完,倏然不见了”“这人好生奇怪,服饰似有不同,而且他的脸上,竟然长着两张嘴”“那怪人在前面走着,一直走到葛洪当年留下的洗药池前。东坡惊讶地看到,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可知,在人物的选择与塑造上,小说选择“何仙姑”“葛洪”两位仙人来“点化”苏东坡,在塑造两位仙人形象时,侧重于表现他们的超凡仙力。
    由原文“长嘴的地方光溜溜的”“啊呀呀,我的嘴呢”“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那人看了看,吹了吹,点了点头,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可知,在情节设定上,“丢嘴”“洗嘴”“炼嘴”“还嘴”等一系列情节皆不可能发生于尘俗,都带有超现实的“仙”意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08小说阅读--综合训练限时练 -: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08小说阅读--综合训练限时练 -,共4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最简流程(题型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