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析堂叔对“我”成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素材
    刘庆邦
    麻小雨是县里曲剧团的演员,剧团一解散,麻小雨就失了业。
    有那么十来年时间,古装戏一律不许再演。不料十年河东转河西,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装戏又回来了。县曲剧团得风光之先,赶紧排出了两台古装大戏。一台是《陈三两爬堂》,另一台是《卷席筒》。
    在《陈三两爬堂》里,麻小雨饰演的是陈三两。在《卷席筒》里,麻小雨饰演的是苍娃的嫂嫂。麻小雨是曲剧团的台柱子。在麻小雨开唱之前,如果台下鸦也叫,雀也鸣,还乱糟糟的,麻小雨一声唱。台下鸦也息,雀也停,顿时鸦雀无声。这地方的戏迷给麻小雨起的外号叫麻瓢泼。那意思是说,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
    谁能料得到呢,也就是十几年光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随着老一代听戏人老成凋零,麻瓢泼的戏说没人听就没人听了。不光曲剧团是这样,县里的豫剧团、曲艺团也是如此。因麻小雨的才华和名气在那里放着,她的境况不是很差。有人在酒店里聚会喝酒,约她去包间里唱。有人家办喜事,点她去家里唱堂会。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有一家人家死了爹,爹的儿媳请麻小雨代为哭丧,她去,还是不去?
    如同代购、代驾等,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
    曲剧团原来有一个跑龙套的,因本人姓龙,人称老龙套。曲剧团散伙后,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跑起了别一种意义上的龙套。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是老龙套为麻小雨介绍的第一个代哭的项目,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麻小雨一听就拒绝了,她有些生气地对老龙套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这年初冬,麻小雨再次遇到一个需要代哭才能挣到钱的机会。当老龙套把机会说给麻小雨时,麻小雨这次没有表示生气和拒绝,只是把眉头皱了起来。是什么来头让麻小雨有些犹豫不决呢?却原来,这次请麻小雨代哭的人,是一位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的女老板。女老板在老家当闺女时听过麻瓢泼的戏,流过眼泪。她不让别人代她哭娘,像点戏要点名角儿的戏一样,只点麻瓢泼一个人。老龙套对女老板说:能不能请得动她很难说。上次有人出五千块钱请她代哭,就被她拒绝了。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
    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
    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
    来到张家庄时,她装作是一个路人,拐到住在村外地头的一户人家去了。这户人家只有一个白头发的老太太。麻小雨进屋说是找点水喝,一边慢慢喝水,一边跟老太太找话说,话说了一会儿,就把情况了解到了。女老板的娘是上吊自杀的,今年76岁。
    麻小雨问老太太:为啥要上吊呢?
    老太太说: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儿子儿媳对她不好,听说她不是还有个闺女么,她闺女怎么不把她接走呢?
    那老婆儿认老规矩,家有儿子,不跟闺女。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
    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
    你连麻瓢泼都没听说过,看来你不是本地人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从侧面烘托麻小雨的唱功高超,比如台下观众的反应、女老板的选择及老太太的话语等。
    B.小说详细介绍代哭这一行业产生的原因,在诙谐的话语里对当前人情世态也有着一定的批判意味。
    C.麻小雨是个自尊心强、认真、负责任的人,但面对现实,不得不另谋生路,充满了无奈。
    D.小说以“素材”为题,体现了麻小雨对艺术规律的尊重,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
    2.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有不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你认为麻小雨还会去“代哭”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
    刘庆邦
    在漆黑如夜的巷道,老白日复一日地走来走去,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它成天垂着头,低着眼,不说一句话,一副沉思无边的样子。它随遇而安,对窑下充满死气的生态环境和繁重的劳动,没有任何埋怨之意。
    满满一车煤拉到窑底卸下来,一个叫长灯的老窑工过来,领着老白顺来路往巷道深处走,去掌子面装运下一车煤。他们的“下一车”总是很多,像沉积已久的黑暗,老也装运不完。
    老白刚到窑下工作时长灯曾饶有兴致地在它颈下系了一只金黄的铜铃,它一走动,铜铃就发出丁丁的脆响,老远都能听见。现在铜铃不响了,长灯摸过,铃锤子不知何时丢失了,只剩下一个空悬的铃壳,由于窑底潮气的侵蚀,铃壳里外都生了绿锈。
    在空车的情况下,老白想让长灯坐在车上,拉着长灯师傅赶路,给师傅省些脚力。长灯从来不坐车。老白刚到密下体力强健时他不坐,现在他更不会坐。老白拉着重车每走到有水洼子和车辙深的地方,就呼呼地喘粗气,显得气力不支。长灯在车辕边拴了一副帮套,每当此时,他就得赶紧扑下身子帮老白拉一把。老白刚下密时可不是这样,它身体滚圆,四肢发达,英姿勃勃,漂亮异常。有人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过老白,说老白是旋进窑下的一股雄风,是闪耀在沉沉黑夜里的一道电光。且不说别的,单是老白那一身发亮的白毛,看去如雪,摸来如缎,的确使满窑生辉。不知从何时起,老白浑身变得乌涂涂的,失去了光泽。窑下的日子几乎把老白从白马变成了黑马。
    掌子面到了,长灯把马和车掉过头来,便于窑工往车斗里装煤。掌子面灯光暗淡,煤尘飞扬,老白只能蒙眬看到窑工们一些轮廓。那些窑工好像没有穿衣服,或者穿衣服极少,个个都显得精干利落,身手矫健。那些轮廓是黑色的,动作也是黑色的,仿佛是一种剪纸画,材料是厚墩墩的黑纸,剪出的人影和故事当然也是黑色的。这种剪纸画不可能太细,只能是粗线条的。
    等煤的工夫,它走神了,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它下窑是在秋季的午后。它听说过,一到窑下就见不到阳光了,下窑前,它一再回头,极力远望,想饱览一下阳光,把阳光的样子吃进心里去。那天阳光普照大地,真是温暖极了。天是那样高,那样蓝。空气那么清新,那么透明。棉花吸取了阳光里的银,棉花朵子开得遍地银白。大豆吸收了阳光里的金,待割的大豆一片金黄。而高粱定是汲取了阳光中的血液,不然的话,硕大的高粱穗子何以血红血红的呢?
    那天的阳光照在它的皮肤上,通过皮肤照进血管,又通过血管照进它的内心。它的心房似乎加快了吸收阳光的频率,以致全身都舒服得发抖,兴奋得发抖。进入窑口的一刹那,它心上一沉,眼里立时涌满了泪水。
    煤车装满了,老白开步走时,前蹄打滑,差点跪倒。长灯赶紧扶住它,让它慢点。它定了定神,才重新往前走。
    下班时间到了,长灯把老白卸了套,牵进马厩,拌上草料,自己就回窑上去了。临走时,他没忘了拍拍老白的脸颊,向老伙计表示一个再见的意思,给老白一点安慰。
    长灯又到窑下时,给老白带来一抱青草,他把青草往马槽里放时,发现他昨天临走时给老白拌好的秆草老白基本没动,他有些吃惊,马上拿灯照老白的眼睛,问老白怎么的,是不是病了?
    老白嗅到了扑鼻而来的青草的气息,这是久违的阳光的气息,气息中充满了温柔的暖香,它一时五内沸然,有说不出的感动。它不想让长灯师傅打趣它多愁善感,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可它怎么也忍不住,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
    长灯看见了它的眼泪,并不给它擦拭,只是说:“嗬,你哭了,你是个娘儿们吗?娘儿们到窑下也不哭,窑下是流血流汗的地方,不是流泪的地方。”
    老白看见了,长灯给它带来的不光有青草,草中夹杂的还有细碎的野花,白的是荠菜花,黄的是蒲公英花。这坪些花草中所包含的阳光的香味儿老白太熟悉了,它敢肯定,这些青草和野花是长灯在离窑口不远处的一个河坡里采到的。春来时,生发的草是百种千种万种,开出的花是百朵千朵万朵,那真是满目锦绣。这一切全是因为有了阳光,花草才那样肥,那样美,那样香。面对槽中的青草它似乎已经看见,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满河坡。阳光照在草叶上的点点露珠时,每点露珠都变成了一个小太阳,数不清的小太阳在闪烁,在跳跃,在欢歌,并向它这位分别已久的老朋友热情相邀,请它一起参加阳光的联欢。此情此景,老白怎能不百感交集,热泪长流。
    老白的身体越来越糟了,它的腿已细得像麻秆一样,又轻又脆,似乎随时都会折断。窑工们体谅它,每次只给它装半车煤,它拉起来也很吃力。但它还坚持着,不许自己倒下。就是死也要站着死,这是它不改的信念。
    还有它不愿放弃的,是它对阳光的思念。它的思念是那样的深切,差不多成了病态。它不仅像过去一样,老是耷拉着眼皮回忆阳光,现在它的嘴唇还变得喃喃的,不停地念叨阳光。它甚至想到,煤炭是亿万年前的森林变成的,里面也应有阳光的气息,于是它就把鼻子伸在新挖出的煤堆上乱嗅……对于重见阳光,它不敢抱什么希望了。
    夏天时候,有一天长灯告诉老白,窑主同意把它弄到窑上。这个消息对老白来说有点大喜过望,它激动得发傻,连眼泪都流不出了。
    来到窑上,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炸开的是一片血红。血红迅速暗淡,变灰,变黑,它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使劲睁圆也看不见了。老白意识到,它瞎了。今生今世,它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一句,隐含着老白在窑下的孤独,也为下文写老白时常追忆阳光、渴望阳光做铺垫。
    B.长灯是一个满怀怜悯之心的老密工,他对老白照顾有加,时常给予它帮助和慰藉,这让老白产生了依赖。
    C.对掌子面窑工劳作的描写,虽是剪影轮廓,但极具画面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了力量和劳动之美。
    D.小说多次写到老白流泪,尽管内涵有所不同,但无论留恋、感动还是憧憬,都与窑上的阳光密切相关。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铃由脆响金黄变为哑然锈绿,老白的毛由雪白顺滑变为乌黑脏乱,意在通过对比突出窑下生态环境恶劣,劳作艰辛。
    B.小说细微处亦颇具匠心,拉煤的马叫“老白”——白即亮,老窑工叫“长灯”——灯即明,这包含着马和窑工对光明的渴求。
    C.小说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全文以老白这匹马的视角叙写见闻,抒写感受,展现了窑工独特的生活状态。
    D.老白健壮下窑、窑下拉煤、衰弱上窑的经历和由秋到春到夏的时间安排,构成了小说行文的时空两条线索,结构严谨。
    6.你对小说结尾老白失明这一情节安排,有怎样的认识?
    7.小说以“阳光”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拉网
    刘庆邦
    少年时,我曾两次参与拉网捕鱼,对这种集体性的捕鱼活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村有十户人家自愿组合在一起,凑钱结成了一张前所未有的大网。每次用大网捕鱼时,各家至少出一名男子参与捕鱼活动。随网出工,分鱼时一并作为依据。这样重大的捕鱼活动,以前都是我父亲去。父亲死后,由我年迈的祖父去。祖父死后呢,就轮上我去了。
    暑期的一天午后,我们的捕鱼队伍直奔有大鱼出没的新河而去。这支临时召集起来的捕鱼队,年龄参差不齐。有爷辈的人,有叔辈的人,也有我这么个小字辈儿。他们都是青壮年,只有我自己是个未成年人,我觉出自己与这支捕鱼队不太协调,落落寡合地走在一边。
    随队参加捕鱼的事,是堂叔通知我母亲的。母亲见我不说话,提起了我父亲,我心里顿时就沉了,我答应了去。堂叔在村街上看见了我,喊的不是我的小名,而是全名全姓的学名,郑重地说:“去吧,现在学校放假了,不会耽误你的功课。”堂叔对我这样说话,我只能荣幸地点头服从。堂叔的父亲身亡时,堂叔不过十来岁,比我去参与集体捕鱼时的年龄还小一些。少年丧父的堂叔不知怎么就长成了一位独立的、颇具号召力的人物,不能不让人佩服。
    母亲对这件事重视得有些过头了。中午做好了汤面条,母亲先给我捞了一碗稠的。对我的姐姐、妹妹和弟弟们宣布似的说,我要跟着大网去逮鱼,出力大,饿得快,得多吃点稠的。我真想摇身一变,变成哪吒那样无所不能的人物,伸手把大鱼从新河里拎出来,抛向空中,再摔到岸上。
    在一片喜悦的对大鱼调侃似的宣战声中,大网就徐徐地下水了。河两岸分别有七八个人,每人手里拉着一根绳子。堂叔没有让我拉网,他让我等着拾鱼。我紧紧跟定运行中的大网,看着大网怀里的水面,盼望大鱼尽快投网。可大网拉出好长一段了,一次网也没起过。
    无鱼可拾,我无所事事,心里有些发空。记得那年发大水,父亲和堂叔他们到我们村东那条长河用大网堵鱼。夜里,父亲把一领苇箔铺在河堤上,让我在箔上睡觉。我看了会儿星星和鼓火女,听了一会儿蛙鸣,就睡着了。朦胧中,我听见父亲他们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呼。既然接替父亲来参加捕鱼,我心里就不那么轻松了。
    我们的大网从西头到东头彻底地拉了一遍,连大鱼的影子也没碰见。第二遍是自东向西往回拉时,太阳已经偏西,不那么毒辣了。两岸准备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暂时无热闹可看,他们就制造出一点热闹来。有一个人指着网前面,惊呼地说:“乖乖,翻了一个大花——”别人顺着他的手指看去,他说出的下半句是“——跟个大铜钱一样!”围观的人都开心地笑了。又有一个人如法炮制,手指着河中央说:“快看,一块白的!”还没等他说出下半句,嘴快的人已替他把包袱抖开了,说:“一块云彩!”于是大家又笑了。我生气了,皱着眉,紧闭嘴巴,恼怒地看着他们。可他们无视我的眼色,照样又说又笑。让我不解的是,堂叔他们一点也不着恼,人家笑,他们也跟着笑。堂叔还舍不得那些人走开似地说:“你们都不要走,等我们把大鱼拉上来,每人赏给你们一根鱼毛!”这笑话激起的笑声更高。
    堂叔发出了起网的口令,短促而突然,人们奋力把大网抬起来了。在大网还没有完全脱离水面时,大鱼就现了形迹,在网里东一头西一头乱窜,把仅剰的水犁得哗哗作响。当大网抬离了水面,大鱼就作不了浪了,只在网里扭着身子瞎跳。我被突如其来的大鱼和人们的欢呼镇住了,一时喉头发紧,喊叫不成,只觉得鼻腔和眼睛里都是热辣辣的。大鱼一个打挺,尖嘴插在一个网眼里,轻轻把嘴一张,网就破了,闪着水光的流线型身体,穿过网洞,划过一道优美的直线,水花很小地直落在水里去了。
    这时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要是父亲还活着,要是父亲来参加捕鱼,也许大鱼就不会逃脱了。看着大鱼落水的地方,堂叔哈哈笑着,用亲切和调侃的语调对大鱼说:“看老子下次怎么收拾你。”就这样,我的伤感被冲淡了,眼泪始终没有流出来。在我平静下来后,堂叔才跟我说话,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说好看。
    在回村的路上,堂叔他们还在议论大鱼的事。他们认出来了,这条大鱼叫黄劫。它是淡水河中的霸王,能力和地位类似海洋中的鲨鱼。
    直到我们学校放寒假,堂叔才组织了第二次针对黄劫的捕捞行动。听母亲说,有一天刮北风,天气很冷,有人向堂叔建议,可以去拉网了,不然的话,等河里结了冰就逮不成黄劫了。堂叔没有同意。堂叔没有说过坚持等我的道理,我也想不明白,堂叔为什么非要带着我这个无关紧要的少年人参加捕鱼。要是回老家去问堂叔,堂叔也许会说明白。但,我的堂叔,他……他也去世好多年了。
    那天下着小雪,河坡里一片白。我看见,大网上次被黄劫撑破的洞已经补上了。整张大网用新鲜的猪血重新喂过,补过的地方不是很显眼。这时我有了一个主意,觉得网破的地方不应补成原来的样子,而应该利用破洞接成一个长长的袖兜。那样的话,黄劫一栽到袖兜里,就束手就擒了。我的主意没有说出来,大网已经下水了。跟堂叔估计的一样,到了冬天,黄劫的本领就施展不开了。黄劫被大网抬出水面后,只蹦跳了几下,就望着飘雪的天空,无可奈何地倒下了。
    切断分鱼的时候,我没有去,母亲去了。母亲分回的不是鱼头,也不是鱼尾,而是鱼的中段,是一滚儿细白的鱼肉。母亲把鱼肉切成小块儿,拌点面,用油一煎,烧成了一锅很香的鱼汤。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我姐姐说:“这鱼是你弟弟逮的,吃吧。”母亲对我妹妹和弟弟说:“这鱼是你哥哥逮的,吃吧!”我也听见了。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我家参加捕鱼活动人选变动,由父亲到祖父再到我,以平和冷静的语调诉说着家庭生活的艰难。
    B.小说中村民围观拉网这段文字,以众人的哄笑表现了乡村民众的庸俗无聊,类似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C.小说中写第一次捕鱼劳而无获,并回忆了父亲当年捕鱼的场景,强化了少年捕鱼无所收获的心理压力。
    D.小说共写了三次捕鱼,以散文笔调展现乡村风土人情、习俗民风,体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9.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如写“我”眼中的堂叔形象,他的语言、神态等都凝聚着“我”对他真切而丰富的情感。
    B.文中堂叔他们讨论大鱼的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它轻易挣破渔网逃生致使捕鱼队劳而无获的情节,也为下文堂叔他们决定冬天拉网作了铺垫。
    C.作者用极富乡土本色的语言来书写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生活气息,质朴亲切,给人以激流涌动的情感力量。
    D.本文多处截取了打动人心的细微片断,通过符合生活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细节,展现作品中“我”在成长历程中苦涩又不失温情的人生体验。
    10.简析堂叔对“我”成长的重要作用。
    11.小说结尾说,“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我姐姐说:‘这鱼是你弟弟逮的,吃吧。’母亲对我妹妹和弟弟说:‘这鱼是你哥哥逮的,吃吧!’我也听见了。”“我”听见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1.D2.①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
    ②听众的“哭”,是被打动的反应,体现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③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
    ④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3.观点一:会。
    ①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
    ②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
    ③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观点二:不会。
    ①结尾处“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②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错,拔高了对标题的作用理解。根据文中“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分析,小说以“素材”为题,是指麻小雨想为女老板代哭搜集素材,表明她是一个认真、负责任的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找到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哭的不同内涵。
    “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分析,听众的“哭”是被麻小雨的表演打动后的反应,体现了麻小雨的表演技艺极具艺术感染力。
    “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分析,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分析,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
    “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分析,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回答“会”,也可以回答“不会”,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如果认为麻小雨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如“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可见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以及“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分析,麻小雨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分析,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如果认为麻小雨不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小说结尾“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分析,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4.B5.C6.①增添了悲情色彩。老白期盼见到阳光,却在见到阳光的一瞬失明。②深化了主题。老白失明,更引发人们对窑工生活、命运的关注与同情。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白失明,符合生活中的逻辑。它在窑下时间太久,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会导致失明。7.①老白在阳光中下窑,在窑中回忆阳光、渴望阳光,上窑后被阳光刺瞎眼睛,阳光贯串情节始终。②用阳光反村黑暗潮湿、毫无生气的窑下环境,有助于展现老白(窑工)对阳光的渴望,凸显主题。阳光象征着明亮、温暖和生机,这正是老白(窑工)所追求的。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这让老白产生了依赖”错。老白与长灯感情深厚,但老白并没有对长灯产生依赖感。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全文以老白这匹马的视角叙写见闻,抒写感受”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称来写,老白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文。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它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使劲睁圆也看不见了”“今生今世,它再也见不到阳光了”等分析,老白失明是命运悲剧,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老白虽是一匹马,却象征着广大窑工,结尾处老白的失明是小说的高潮,能更好地凸显对工这一群体的关注,从而深化主题。
    结合“等煤的工夫,它走神了,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来到窑上,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等分析,老白失明,符合生活中的逻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分析。阳光是串联起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所写老白下窑、窑中工作、上窑的情节,均由阳光一线贯串。
    选文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借一匹白马在黑暗、潮湿、灰尘遍布的煤窑下艰辛工作、渴求阳光的经历,表现窑工生活的艰辛。
    结合“窑下的日子几乎把老白从白马变成了黑马”“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它下窑是在秋季的午后。它听说过,一到窑下就见不到阳光了,下窑前,它一再回头,极力远望,想饱览一下阳光,把阳光的样子吃进心里去”“老白嗅到了扑鼻而来的青草的气息,这是久违的阳光的气息,气息中充满了温柔的暖香,它一时五内沸然,有说不出的感动”等分析,在凸显主题上,阳光是表现老白内心渴望的主要载体,窑上阳光与窑下黑暗的对比更见老白对明亮、温暖和生机的追求。
    8.B9.C10.①堂叔是我人生榜样。堂叔少年丧父,却成长为独立有号召力的人物,激励我要直面困境,独立坚强。
    ②堂叔创造机会锻炼我,提携我。坚持等我放假再捕鱼,让我参与青壮年的活动,丰富生命体验。
    ③呵护我的尊严。我在捕鱼工作中其实没有发挥作用,却给了我们家鱼的中段,肯定我的价值,也让我得到亲人的认可,巧妙勉励我勇担生活的重负。为培养我用心良苦。
    ④给予了我父亲般的关爱与呵护。当敏感的我在因为大鱼逃脱拉网无获而自责时,堂叔把我当成孩子安慰,巧妙消解我内心的感伤。11.①母亲反复强调鱼是“我”逮的,是要在兄弟姊妹面前树立“我”的威信。
    ②母亲对我付出的肯定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也饱含着母亲的自豪与欣慰。
    ③激励“我”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去承担家庭责任。
    ④母亲反复说“吃吧”侧面反映了家庭的贫寒,隐含了生活的艰辛。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现了乡村民众的庸俗无聊,类似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错。小说中村民围观拉网这段文字,众人的哄笑表现了众人开着友好的玩笑,渲染了一种快乐的气氛,表现了看热闹的众人淳朴的性格,拉网逮大鱼的人们欢快的心情。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书写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错。从“父亲死后,由我年迈的祖父去。祖父死后呢,就轮上我去了”“中午做好了汤面条,母亲先给我捞了一碗稠的。对我的姐姐、妹妹和弟弟们宣布似的说,我要跟着大网去逮鱼,出力大,饿得快,得多吃点稠的”可知,乡村并不是惬意美好,而是艰苦贫穷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由“堂叔的父亲身亡时,堂叔不过十来岁,比我去参与集体捕鱼时的年龄还小一些。少年丧父的堂叔不知怎么就长成了一位独立的、颇具号召力的人物”分析可知,堂叔是“我”人生榜样。堂叔少年丧父,却成长为独立有号召力的人物,激励“我”要直面困境,独立坚强。
    (2)由“堂叔在村街上看见了我,喊的不是我的小名,而是全名全姓的学名,郑重地说”“堂叔没有说过坚持等我的道理,我也想不明白,堂叔为什么非要带着我这个无关紧要的少年人参加捕鱼。要是回老家去问堂叔,堂叔也许会说明白”分析可知,堂叔创造机会锻炼我,提携“我”。坚持等“我”放假再捕鱼,让“我”参与青壮年的活动,丰富生命体验。
    (3)由“母亲分回的不是鱼头,也不是鱼尾,而是鱼的中段,是一滚儿细白的鱼肉。母亲把鱼肉切成小块儿,拌点面,用油一煎,烧成了一锅很香的鱼汤。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我姐姐说:‘这鱼是你弟弟逮的,吃吧。’母亲对我妹妹和弟弟说:‘这鱼是你哥哥逮的,吃吧!’我也听见了”分析可知,堂叔呵护“我”的尊严。“我”在捕鱼工作中其实没有发挥作用,却给了我们家鱼的中段,肯定我的价值,也让我得到亲人的认可,巧妙勉励我勇担生活的重负。为培养我用心良苦。
    (4)由“这时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要是父亲还活着,要是父亲来参加捕鱼,也许大鱼就不会逃脱了。看着大鱼落水的地方,堂叔哈哈笑着……就这样,我的伤感被冲淡了,眼泪始终没有流出来。在我平静下来后,堂叔才跟我说话,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说好看”分析可知,堂叔给予了我父亲般的关爱与呵护。当敏感的我在因为大鱼逃脱拉网无获而自责时,堂叔把我当成孩子安慰,巧妙消解我内心的感伤。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这样重大的捕鱼活动,以前都是我父亲去。父亲死后,由我年迈的祖父去。祖父死后呢,就轮上我去了”分析,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姐姐和妹妹和弟弟说了两次这鱼是“我”逮的,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是要在兄弟姊妹面前树立“我”的威信,激励“我”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去承担家庭责任。
    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姐姐和妹妹和弟弟说了两次“吃吧”,从侧面反映了家庭的贫寒,隐含了生活的艰辛。
    结合“母亲对这件事重视得有些过头了。中午做好了汤面条,母亲先给我捞了一碗稠的。对我的姐姐、妹妹和弟弟们宣布似的说,我要跟着大网去逮鱼,出力大,饿得快,得多吃点稠的”分析,母亲对“我”付出的肯定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也饱含着母亲的自豪与欣慰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7):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7),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6):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6),共10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4):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含答案) (1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