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教案设计
展开自14到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人热衷于去海外冒险,航海成为一种时尚。是时代风尚和追求自我解放的天性,使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对这类航海故事情有独钟,《鲁滨逊漂流记》以当时发生的一段真实故事为蓝本,结合作家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小说一经出版,即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享誉世界,它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迄今绵绵不绝。
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知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获救返回故园。该书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是西方文学中冒险小说类型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此这本书的阅读教学要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交流课中,从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到可以用什么方法读这本书,再到就哪些话题进行深入探究和交流分享,对主人公的评价,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目标。引导学生从围绕人物、情节、语言等核心要素开展阅读活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并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
一、读懂故事,学习写法。根据单元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式阅读,知道什么是梗概、如何写梗概;通过梗概找出原文的片段,了解梗概的特点;学会变换,将长篇小说浓缩成简短的梗概。
二、内外兼修,多样建构。塑造人物形象不仅要描绘外在的事件,而且要描绘人物的心理。因此,赏析人物形象,需要内外兼修、“心”“事”相融,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教学。
三、处世态度,积极指引。名著之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其语言艺术、思想价值都很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以及人生的启迪。阅读文本,理解并学习鲁滨逊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培养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于1719年问世,最初的版本名叫《约克市水手鲁滨逊的生活和奇异而令人吃惊的冒险,他是一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漂泊到岸上在美洲海岸奥里诺科大河口附近一个荒岛,独自生活 28年,连同叙述他最后如何同样奇异地被海盗救走,本书由鲁滨逊本人撰写》,你能猜出这是哪本书吗?对,《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60岁了,一位老人第一次写小说,他担心读者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就想在书名里把一切问题都讲清楚,结果,这本书的书名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鉴别大师——了解“梗概”是什么
(一)了解“梗概”含义
教师通过邀请学生猜测“梗概”的大致意思,解读“梗概”一词。“梗”指的是植物的枝或茎,“梗概”就是粗略的、大概的内容或要点。
(二)理解“作品梗概”
1.教师出示名著的扉页或尾页的故事梗概部分,让学生理解“梗概”可以是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出示影视剧的内容介绍,让学生理解“梗概”也可以是电影的主要内容介绍。
2.总结“作品梗概”的定义。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作品,都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介绍,我们称之为“作品梗概”。(板书:作品梗概)
3.学生自由发现作品梗概的有关特点,教师相机点评,并概括出梗概的主要特点。(板书:准确、简洁、完整)
二、天眼大师——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标题梳理情节
1.读教材的“梗概”部分,思考:在荒岛上鲁滨逊做了哪些事情得以自救。
喜欢航海和冒险的英国人鲁滨逊,在海上遇难后漂流到一个岛上。没有住的,就用木头和船帆搭帐篷;没有吃的,就去打猎、捕鱼、种麦子,还把打到的山羊养起来。他很孤独,就和猫狗作伴,后来救了一个野人,并教化成帮手。最后,在英国船长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英国。
2.根据呈现的每一个关键物品梳理故事情节。
例如,发现帐篷可以概括为“搭帐篷定居”,发现野人的脚印可以概括为“救星期五”。在概括时,力求简短而准确。
3.教师总结:“小说就是靠一件件事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意思,这样读者才爱看。”
(二)讨论再识特点
1.教师提出质疑:“既然小标题能显示故事的情节发展,那小标题不就是梗概吗? 这样,书上的梗概未免太长了吧?”
2.师生讨论,再识梗概的特点——准确、简明、完整。它比小标题更完整、更丰富,所以梗概并非越短越好。只有具有了这三个特点,才是好的梗概。
三、设计大师——知道“梗概”怎么写
(一)小组合作找影子
1.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细心阅读原文的精彩片段,找到对应的梗概的相关语句,用笔画出来,并讨论交流。
预设1:我发现“梗概”删去了原著中不太能体现主人公品质的章节,保留了主要事件。
预设2:我发现“梗概”还删去了一些细节,留下的是内容的“大概”。比如“节选”部分写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时,为了安慰自己坚强生活下去,把“坏处”与“好处”对比起来写,“梗概”中却删去了这个情节。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片段。
【PPT出示】
梗概:“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陪着他,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原文:“还要提到的是,我们在船上有一只狗和两只猫,那两只猫是我带上岸的⋯⋯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它却办不到。”
(二)对比阅读学写法
1.学生对比阅读原文和梗概部分,明晰梗概的写法——去枝叶,保留主要内容,最后修改连贯。
2.讨论,分清“梗概”与“缩写”的区别。
3.教师总结梗概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写梗概的方法:一是在整体把握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删除次要内容;二是为了情节连贯,次要内容也保留,但要尽量简洁;三是对于主要内容中细节描写需要进一步加工,变成叙述性语言;四是注意语言连贯,表达清楚。
(三)小试牛刀写写看
1.师生交流写梗概时遇到的困难,得到什么收获。
预设:
①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②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③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段却是以鲁滨逊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教写法——梗概作为一种简要的介绍,是有读者看的,所以要吸引人。梗概不仅要准确、完整,还应有针对性,能吸引读者。
3.学生自由写作、交流。
四、分析大师——体会人物形象
(一)分析小说的艺术价值
1.教师设置问题:“既然梗概如此完整又有趣,那为什么还要写小说?”
2.学生自由讨论、辩论。小说的情节更丰富、对细节的描写更到位,看起来也就更真实;小说原文更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适时提出引导意见,促进学生思辨。
过渡:“是吗? 那这篇小说展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请你们在节选片段中找到依据,说一说。”
(二)理解立体的人物形象
1.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生自由读,深入讨论。只要他们能说出鲁滨逊的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特点,并找到依据说清楚即可。
2.找到鲁滨逊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一一品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的艺术价值。
3.教师总结:“小说原文是为了让故事情节更精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富;梗概是为了更快速地去理解,我们使用它表达观点、传递信息。二者有各自的价值,还有我们说到的更简短的小标题,都有存在的意义。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无法诠释“鲁滨逊”这个名字真正的含义,而对于《鲁滨逊漂流记》这样一本名著,只读一遍是不够的,相信上完这堂课同学们一定会再次认真地捧起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鲁滨逊,去书中感受鲁滨逊坚强的人格魅力。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接着分享你们的读书感受。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能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一读,走进鲁滨逊的世界中,去发现、感受他不平凡的人生。下课。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鲁滨逊漂流记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 揭示任务,初读课文 了解梗概,聚焦梗概 了解主要内容,比较思辨,你可以知道更多,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鲁滨逊漂流记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a href="/yw/tb_c1612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鲁滨逊漂流记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学习字词,学习梗概部分,学习节选部分,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