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游记特点,在朗读中感受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物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融情于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五读训练,多层次赏析文章语言,并体悟作者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思,激发学生对长江的敬畏、对中华民族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赏析写作手法。在朗读和赏析中达成情感目标:由一座山、一条江领悟一段人生、一个民族。
教学难点:
学习从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设想
“苦难美至上主义者”马丽华以时空为序,以跟随拍摄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各拉丹东游历时的所见,重点展现了自我主体精神世界对自然洪荒伟力和漫长历史的敬畏。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把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手法,对文本进行语言赏析,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个体化理解,且对游历散文有一定的接触。但马丽华对藏北地区有着深入骨髓的虔诚敬畏,故写景时重在刻神而非绘形,往往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为一体。因此,教授本课时,抓住作者对藏北始终如一的“敬畏”情怀,引导学生借助图文配字评论,淡化地域隔膜,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品语言中渗透的写作特色与敬畏之感,感受作者“苦”益敬畏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2.背景
197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已是最后一张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个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3.知识链接
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 50 余公里,东西宽约 30 公里,攒聚约 50 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 91°,北纬 33.5°,海拔 6621 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菱角(lí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xiè 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腈纶(jīng)
2.词语解析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皱褶】皱纹,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四、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一)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讲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3.从文中看,各拉丹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4.这里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严寒时间较长,天气阴晴变化快。
5.这里的冰窟是不是特别冷?从哪里可以看来?
明确:从文章第10段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冰窟比想象的要温暖,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小组合作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8.“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9.“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0.第⑪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1.结尾两段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三、赏美句,品析写法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五、拓展延伸,升华演讲
1.名言拓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白沙渡》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越王楼歌》
日假何道行,雨含长江白。 《雨二首》
中有万里之长江,回风滔日孤光动。 《王兵马使二角鹰》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梅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别》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金陵歌,送别范宣》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2.国学经典诵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赏析】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六、课文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正是马丽华这样渴望苦难、敬畏自然的心灵,才让我们有了一窥大自然的神秘圣洁的机缘;正是有了“这佛光闪闪的雪域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的朝圣发问,才让我们有了折服于自然苦难、成长于心灵行走的觉悟。感谢自然,感谢文学,让我们一步步放下包袱,不需要隐藏秘密,巧妙度过人生。!
七、作业布置:
如果你是导演,想拍一部《话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选取你最钟意的画面和拍摄角度,给自己的镜头配上最得意的解说词。
要求:以课本为依据,适当剪裁,不少于200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小石潭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赏析语言 把握写法,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