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从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社戏
展开这是一份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从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社戏,共5页。
社 戏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2.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3.体会农家小伙伴的淳朴、善良、能干,感悟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钳(qián) 撮(cuō) 偏僻(pì)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絮叨(xù dɑ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潺潺(chán) 家眷(juàn)皎洁(jiǎo) 嘱咐(zhǔ) 踊跃(yǒng)屹立(yì) 好歹(dǎi)3.词语解释【归省】指回家探望父母。【行辈】辈分。【惮】怕,畏惧。【礼数】礼节。【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旺相】茂盛。【怠慢】①冷淡。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疏疏朗朗】稀疏而清晰。【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絮叨】来回地说。【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写作脉络。【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脉络:①看戏前(1~3):写平桥乐土,盼望看戏;②看戏中(4~30):月夜行船,船头看戏;③看戏后(31~40):偷豆余波及“我”对社戏的怀念。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交流点拨】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戏途中;⑤在船头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四、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朗读第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具体表现:①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②“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作用:这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2.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4~30)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交流点拨】主要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以及看社戏后归航的全过程。第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第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22~30):看社戏后归航偷豆。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交流点拨】好处:波折中烘托了“我”对看戏的渴望,表现了亲人对“我”的关心;小伙伴逐一解决“困难”,突出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为写看戏作铺垫,使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10~13),其他同学思考。【交流点拨】①第10段对小伙伴们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②第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非常传神。5.第三层(14~21)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社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6.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交流点拨】①“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②“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③“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7.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交流点拨】看戏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写包票”“拔前篙”,这些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①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特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了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8.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说理由。【交流点拨】①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②阿发建议小伙伴们摘自家的豆。可见他的纯真无邪、憨厚无私。③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五、品味语言 探究主旨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交流点拨】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写“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2.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交流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3.布置作业(1)仿写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角度,描写一段景色。(100字左右)(2)完成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eq \a\vs4\al(社戏) eq \b\lc\{\rc\}(\a\vs4\al\co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看戏中(4~30)\b\lc\{(\a\vs4\al\co1(戏前波折(4~9),月夜行船(10~13),船头看戏(14~21),归航偷豆(22~30))),看戏后(31~40):偷豆余波,对社戏的怀念)) eq \b\lc\ (\a\vs4\al\co1(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教学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向自主学习又靠近了一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书。我并没有刻意带着他们走进文本,也没有带他们仔细分析句子,发现某种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阅读状态中遵循阅读规律,寻找有价值的发现。课前的阅读心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这样的尝试。因而,学生在课堂中简直就像《社戏》中那群没有大人羁绊、享受着看戏乐趣的孩子,享受着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现的快乐;教师就像站在桥头的母亲默默地关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权威式地驾驭,而是尊重和真诚地指引;课堂也像这些童真的记忆,更加充满温情的关怀。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放开的是思维,收拢的是阅读的兴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