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优选卷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优选卷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是指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下列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B.粮食酿酒
C.烧石成灰D.烧窑制砖
【答案】A
【详解】A、海水晒盐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粮食酿酒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烧石成灰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烧窑制砖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香醋B.双氧水
C.空气D.冰水
【答案】D
【详解】A、香醋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双氧水含有过氧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冰水是水这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呼吸作用B.蜡烛燃烧
C.铁的生锈D.米饭变馊
【答案】B
【详解】A、呼吸作用属于缓慢氧化,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属于剧烈氧化,B符合题意;
C、铁的生锈属于缓慢氧化,C不符合题意;
D、米饭变馊属于缓慢氧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使用太阳能B.汽车尾气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
C.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D.利用双氧水制氧气
【答案】C
【详解】A、太阳能是无污染的能源,使用太阳能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汽车尾气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会造成空气的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选项符合题意;
D、利用双氧水制氧气,副产物水对环境无污染,符合化绿色化学理念,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液氮可用于外科手术
C.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D.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
【答案】D
【详解】A、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能凝成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错误;
B、液氮可用于外科手术,是因为液氮汽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故错误;
C、活性炭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D、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利用化学性质,故正确。
故选:D。
6.下列对于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B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A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
C、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放热,故C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故D正确;
故选:B。
7.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汞B.水
C.金刚石D.氯化钠
【答案】B
【详解】A、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试管炸裂B.污染试剂
C.腐蚀胶头D.读数偏大
【答案】A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不会导致试管炸裂,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A符合题意;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自来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且自来水中含有杂质,会污染试剂,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滴管,图中胶头滴管平放会造成腐蚀胶头,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中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B、人类利用的能源大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还有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太阳能等,错误,C、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发生放热现象,也有吸热现象,如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错误,D、在化学反应中燃烧反应会放出热量,但不是燃烧也会放出热量,如:生石灰与水反应,错误,故选A
10.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B.纳米铁粉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C.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所需温度
D.气球的变化为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B
【详解】A、锥形瓶中防水,可防止铁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激光手电照射为铁粉提供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铁粉燃烧放热,则气球膨胀,且随着氧气的消耗,冷却后气球又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答案】C
【详解】A、氧化镁、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氧化铜是黑色固体。A不正确;
B、铁生锈、呼吸属于缓慢氧化,蜡烛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B不正确;
C、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陶土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C正确;
D、碳酸氢铵、铜绿受热易分解,水受热不分解。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2.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以制化肥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影响地球环境
D.空气中敞口放置的饼干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案】A
【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以制化肥,故B说法正确;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含量上升会造成气温上升,从而影响地球环境,故C说法正确;
D、空气中敞口放置的饼干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饼干吸水变软,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3.下列实验设计证确的是( )
A.用明矾或三氯化铁使悬浮颗粒发生凝聚而沉降
B.用100mL量筒量取9.5mLNaCl溶液
C.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蔗糖和食盐
D.用石蜡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A
【详解】A、明矾和三氯化铁都能在水中生成胶状物,使悬浮颗粒发生凝聚而沉降,A选项正确;
B、100mL的量筒只能够精确到1mL,所以用100mL量筒不能量取9.5mLNaCl溶液,B选项错误;
C、过滤可以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蔗糖和食盐都能溶于水,不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C选项错误;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不能反应生成气体,而石蜡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因此不能用石蜡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D选项错误。
故选:A。
1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B.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C.向试管中加反应物时,一般先加液体,后加固体
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避免浪费,应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内后点燃酒精灯
【答案】A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放好砝码,然后放药品,符合题意;
B、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挤压胶头,将胶头中的空气排空,然后伸入液体中吸取液体,不符合题意;
C、向试管中加反应物时,一般先加固体,后加液体,不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内收集氧气,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是重要的资源,其生产与性质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液态空气蒸发生成产生的同时也能得到工业液氧
B.反应①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C.反应②中涉及到的气体都是无色、无气味的
D.反应③说明氮气有时也能助燃
【答案】C
【详解】A、工业制取氧气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实现的,该过程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蒸发生成产生N2的同时,剩余物质主要是液氧,A选项正确;
B、根据图像,反应①由N2、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B选项正确;
C、反应②涉及到的气体有N2、H2、NH3,其中N2、H2无色无味,而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选项错误;
D、反应③是Mg在N2中燃烧生成Mg3N2,说明氮气有时也能助燃,D选项正确。
故选:C。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原子的质量由原子中的质子决定
C.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不能构成物质
【答案】C
【详解】A、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则原子的质量由原子核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不是实心结构,内部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7.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B
【详解】A、铜片黄色、镁条银白色,通过观察颜色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B、氧化铜、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所以不能观察颜色不能鉴别,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中会产生气体而蒸馏水不反应,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D、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加水高锰酸钾会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二氧化锰不溶,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B。
18. 利用图 1 传感器采集蜡烛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 2,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图 2 中的曲线 1 表示瓶内 O2浓度的变化
B.蜡烛燃烧初期,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CO2导致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 15% O2、5% CO2和 80% 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答案】D
【详解】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图 2 中的曲线 1 表示瓶内 O2浓度的变化,正确;
B.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燃烧放热又导致气体体积膨胀,故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正确;
C.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CO2导致,正确;
D. 由图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燃着的蜡烛不能在浓度为 15% O2、5% CO2和 80% 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错误。
故选D。
19.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B.图中只有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
C.生物呼吸可以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的生成物之一是氧气
【答案】B
【详解】A、光合作用时,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生物呼吸或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图中生物呼吸、物质燃烧都是化学变化。B错误;
C、生物呼吸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20.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几种化学变化时绘制了如下图像,其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铁丝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红磷在密闭的空气中燃烧
【答案】D
【详解】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故A错误;
B、铁丝是固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固体质量不能从0开始,故B错误;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终固体质量不是0,故C错误;
D、红磷在密闭的空气中燃烧,磷与氧气反应,消耗了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气体体积减少,约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0分。
2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下列6种物质,请选择相应字母编号填空:
A.干冰;B.酒精;C.碱式碳酸铜;D.碳酸氢铵;E.镁粉;F.磷
(1)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 。
(2)“司母戊”鼎青铜器锈斑主要成分 。
(3)可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
(4)可用于制造烟花 。
【答案】(1)B
(2)C
(3)A
(4)E
【详解】(1)酒精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燃料,故选B。
(2)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故填C。
(3)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则可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故填A。
(4)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则可用于制造烟花,故填E。
22.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水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等。不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2)图1是电解水实验装置,c、d试管用来收集生成气体(已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a是电源的 极,该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水在太阳能和催化剂条件下也能分解获得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某家用净水机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颗粒活性炭可去除异味和余下的杀菌消毒的氯气,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良好的 性。
(4)为了防治水体污染,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工业废水达标处理后排放
b.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c.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d.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答案】(1)漏斗
(2) 负 氢元素、氧元素
(3)吸附
(4)cd
【详解】(1)过滤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填:漏斗。
(2)根据图1,c管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说明该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由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则c管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因此与c管相连的a是电源的负极。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水在太阳能和催化剂条件下也能分解获得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颗粒活性炭可去除异味和余下的杀菌消毒的氯气,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
(4)a、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达标处理后排放 ,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活污水中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集中处理后排放,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中适量的动植物有助于水体的净化,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既不现实,也不利于防治水体污染,c选项符合题意;
d、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为了粮食增产,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必要的,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d。
23.氧气是生产生活中成要的物质,尤其是在2020年年初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氧气是治疗的基础环节。
(1)氧气有很多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深海潜水B.食品防腐C.航天火箭做燃料
(2)如图所示“氧气”要穿过迷宫,从入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反应条件省路)。
①“箭头”画出了“氧气”应行走的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你认为甲处放的物质是 。(填字母)
A.氦气B.二氧化碳C.硫粉
②氧气在进迷宫过程中,碰到了三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其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其中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3)使携式氧气罐常用于家庭或高海拔地区的临时供氧。
①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低与氧气的密度有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②在使用时按压喷气口即可,验证罐内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答案】(1)A
(2)C
(3)大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按压喷气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收集满
【详解】(1)A、氧气具有助燃性,则可用于潜水,该选项符合题意;
B、食品与氧气接触易腐蚀,则不能用于食品防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则不能用作燃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①“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说明甲能与氧气反应,而氦气、二氧化碳均不能与氧气反应,硫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选C。
②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①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低,则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②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检验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按压喷气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收集满。
24.小华同学在准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用剩下的小蜡烛头,感觉浪费了太可惜。于是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自己动手用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下: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 。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 。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 ;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 ,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 性。
【答案】(1)小
(2)小
(3)水珠 石灰水变浑浊
(4)白烟 可燃
【详解】(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小,故填:小;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白烟,该白烟是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填:白烟;可燃。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25.某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请你参与并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实验室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发生装置还可选用B,相对于A而言,B的优点是 。
(3)向A中加入了少量某种固体,然后加入过量稀盐酸,立即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大量气泡,固体迅速消失,产生的气体通入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测该固体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填字母)。
A.镁粉B.碳酸钙粉末C.块状石灰石
(4)用装置C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
(5)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选用 装置制备和收集甲烷。
(6)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下列因素中不需要考虑的是______(填字母)。
A.药品易得,且含有要制备气体的组成元素
B.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反应速率适中
C.操作简使易行,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D.所要制取气体是否溶于水
【答案】(1)分液漏斗
(2)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3)B
(4)
(5)CD或CE
(6)D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分液漏斗;
(2)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与A装置相比,B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3)A、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氢气通入石蕊试液,溶液不会变红,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剧烈,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符合题意;
C、块状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石灰石中含有杂质,固体不会消失,且该反应不剧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5)制取甲烷的反应为固体加热的反应,发生装置选C,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收集装置选D或E;
(6)A、实验室制取气体,需要考虑药品易得,且含有要制备气体的组成元素,这样才能得到所需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需要考虑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反应速率适中,反应速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否则不易收集,不符合题意;
C、需要考虑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不符合题意;
D、无需考虑所要制取气体是否溶于水,收集气体需要考虑溶解性,符合题意。故选D。
26. 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和实验室制取氧气进行了探究。
I.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1)实验室常用图甲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此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对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这一实验结论的现象是 。
(2)在甲装置的基础上,同学们设计出了乙、丙两套改进装置。
①对比甲装置,乙装置中水的作用除了加速装置冷却,还能 。
②丙装置选用容积为3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红磷的体积以及导管的体积忽略不计),将足量红磷装入试管中,注射器活塞置于20mL刻度处,并按图丙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紧橡皮管。若操作均正确,红磷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最终停止在 mL刻度处。若上述步骤中,实验前未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其它步骤都不变,则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将先向 (填左或右)移动,最终活塞会停留在 mL刻度处。(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计算)。
Ⅱ.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酶均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为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同学们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
【查阅资料】过氧化氢分解为放热反应:温度过商,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会降低。
【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1.5mg过氧化氢酶和8mL蒸馏水加入容器中,搅拌后塞紧橡皮塞。
③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mL气体,用注射器B将2mLH2O2溶液注入容器中,采集数据(压强传感器可测定瓶内压强),绘制压强时间关系图,直至反应结束。
④用5.6mg过氧化氢酶,1.5mg和5.6mg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获取数据如图2、图3。
(3)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注射器A向锥形瓶内注入1mL空气,然后固定注射器A不动,若注射器B的活塞移动 mL,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对比图2和图3,可知对过氧化氢分解催化效果更好的是 。
(5)同学们推测: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反应突然变慢。理由是 。
【答案】(1) 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2) 缓冲气压,防止因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橡皮塞出现松动 右 13 9
(3)1
(4)过氧化氢酶
(5)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导致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快,单位时间内放热太多,温度过高,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会降低
【详解】(1)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装置内压强减少,待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至1刻度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对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这一实验结论的现象是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2)①对比甲装置,乙装置改进后,乙装置中水的作用除了加速装置冷却,还可以缓冲气压,防止因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橡皮塞出现松动;
②丙装置选用容积为3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红磷的体积以及导管的体积忽略不计),将足量红磷装入试管中,注射器活塞置于20mL刻度处,并按图丙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紧橡皮管。若操作均正确,红磷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红磷燃烧消耗的是35mL试管中的氧气,注射器活塞最终停止在20mL-35mL×=13mL刻度处;
若上述步骤中,实验前未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其它步骤都不变,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活塞向右移动,待装置冷却至室温,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活塞又向左移动,则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将先向右移动,红磷燃烧消耗的是35mL试管和20mL注射器中的氧气,最终活塞会停留在20mL-(35mL+20mL)×=9mL刻度处;
(3)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注射器A向锥形瓶内注入1mL空气,然后固定注射器A不动,若注射器B的活塞外移1mL,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对比图2和图3,装置内的压强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过氧化氢酶在较短时间内就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压强增大,即对过氧化氢分解催化效果更好的是过氧化氢酶;
(5)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反应突然变慢,理由是过氧化氢酶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导致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快,单位时间内放热太多,温度过高,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会降低。
27.某购物平台有自制碳酸饮料的设备出售,与该设备一同出售的还有二氧化碳弹,用设备将其“打”入水中,便可形成碳酸饮料。小组同学购买后制备碳酸饮料进行实验,探究影响 CO2溶解能力的因素。
【活动一】探究温度和压强对 CO2溶解能力的影响
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所购设备自制的无色碳酸饮料 100mL,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1)由实验 1 得到的结论是: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组同学建议:制好碳酸饮料后,应 (选填“低温”“高温”或“常温”)保存;
实验 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 100mL 自制无色碳酸饮料(针筒体积为 100mL)。
(2)由实验 2 可知,压强越大,CO2溶解的量越 (选填“多”或“少”);小组同学推测所购设备的作用是 ,使得二氧化碳能大量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饮料;
【活动二】探究 CO2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 3:烧瓶中收集 250mL 的气体,分别加入 50mL 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 104.20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3)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其原因中存在一个化学反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4)通过实验 (填实验序号)中数据可知,1 体积水约能溶解 1 体积 CO2;
(5)根据实验 3 分析可知,选用排 液体收集 CO2效果更好。
【答案】(1)变小 低温
(2)多 增大压强
(3)
(4)⑧
(5)盐酸/HCl
【详解】(1)实验1中,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温度越高,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变小;
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变小,故制好碳酸饮料后,应低温保存;
(2)实验2中,向上拉活塞,压强减小,且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小,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说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的量越多;
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的量越多,故所购设备的作用是增大压强,使得二氧化碳能大量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饮料;
(3)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氮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由实验⑧可知,加入50mL水,最终压强与实验前压强几乎相同,说明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CO2;
(5)由表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水、盐酸中压强依次增大,说明溶解性依次减小,故选用排盐酸液体收集二氧化碳效果更好;
28.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同学们对催化剂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一:比较催化剂种类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查阅资料】
i.很多植物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ii.压强传感器可以测量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的变化。
iii.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实验操作】
①在27.8℃,100.7kPa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通过胶皮管与压强传感器连接(如图1所示),取3.0g植物碎末放入具支试管中。
②用量筒量取5mL3%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具支试管中并立即塞上橡胶塞,同时启动数据采集程序采集数据。更换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植物碎末,重复实验①和②。
③不加入植物碎末,重复实验①和②,做空白实验
④将采集到的数据用电脑进行处理,得到反应前后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
(1)实验操作③的目的是 。
【实验结论1】
(2)由图2可知,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交流反思】
(3)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离的主要原因是 ;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 。
实验探究二:比较催化剂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进行实验】在30.2℃,压强100.5kPa时,选择上海青叶碎末用量分别1g、2g、3g,均与2mL3%过氧化氢溶液反应,获得数据如图3所示。
【实验结论2】
(4)由图3可知,在秒内,上海青叶用量为 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最快;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其理由是 。
【拓展延伸】
(5)过氧化氢酶存在于已知动物的各个组织中,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写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
【答案】(1)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上海青叶
(3)上海青叶加速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产生了大量氧气,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压强快速增加 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温度下降,随着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
(4)2g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
(5)
【详解】(1)实验操作(3)的目的是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上海青叶压强最大,说明生成氧气多,反应速率快,故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上海青叶。
(3)由图可知,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高的原因是上海青叶加速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产生了大量氧气,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压强快速增加;
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但温度下降,随着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
(4)由图3可知,在t1秒内,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最快,上海青叶用量为2g;
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其理由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5)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选项
甲
乙
A
白色固体
氧化镁、五氧化二磷、氧化铜
B
缓慢氧化
铁生锈、蜡烛燃烧、呼吸
C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D
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碳酸氢铵、铜绿、水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铜片和镁条
用砂纸打磨后观察颜色
B
氧化铜和四氧化三铁
观察颜色
C
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D
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取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
澄清石灰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很快
变浑浊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mL
变得更快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烧瓶中气体
注射器中物质
实验后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水
130.25kPa
实验⑧
CO2
水
104.98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水溶液
103.40kP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优选卷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扬州市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优选卷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与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