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28455/0-17306881782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下《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28455/0-17306881782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下《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28455/0-17306881782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展开1.会写“辩”,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
2.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的内容。
3.了解文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观点的依据,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辩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的内容。
2.了解文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观点的依据,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辩论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以“辩”明辩,品字入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
生(齐读):两小儿辩日。
师:“辩”是本课生字,谁来写一写?
(指名学生上黑板写“辩”,其他学生在纸上写。)
师:“辩”的中间是什么?
生:“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用言语进行争论。
师出示:
“辩,治也。治者,理也。”—《说文解字》
“大夫任官辩事,决是非者必聪明。”—《管子·五辅》
(指名读,并说自己的理解。)
生:辩论需要有理由。
生:懂得辩的人,一定也很聪明。
师(总结):从一个汉字中,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辩,需要有理有据;辩,需要智慧。让我们到辩论现场看一看吧。
二、依托注释,读通文言
1.依据学情,回顾学法。
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看起来虽然短,但要读好也并非易事。有些句子我们可能难以准确断句,原因其实是我们不太理解句子的意思。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呢?
生: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生:还可以看文中给出的注释。
师(总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这篇文言故事。
2.理解通假字,疏通难句。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字很特别。(圈红注释:为、知。)谁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生:请大家看注释訛輥輯“‘为’同‘谓’,说”。注释訛輥輱“‘知’同‘智’,智慧”。
师:这两个字叫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字形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师:谁能读好这个含有两个通假字的句子?
出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指名读、齐读。)
师:两小儿笑着说—
生:谁说你有很多智慧啊?
师:这里的“汝”指的是—
生:孔子。
师:孔子,他可是世人眼中的—
生: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师: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两小儿—
生: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你是怎么理解两小儿的笑的呢?这个问题暂不回答。读完这篇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理解。
3.对照注释,读通句子。
(1)出示要求: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试着读一读,争取做到正确、流利。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天,“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出示: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名学生接着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读好停顿。)
(3)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得很仔细,而且他们都以“我以……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另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第二次对话: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同桌合作读这两句话,相互读时想想怎样停顿更合适。
②理解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指名读并解释词义)
③指名读好这两个句子。
(5)师:两小儿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理由,怪不得—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决”的意思是什么?生:决就是决断、判决。
(6)师:我们的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现在你明白两小儿笑的原因了吗?
生:两小儿觉得孔子是个大圣人,也有他不能决断的事,在笑话他。
生:两小儿难倒了孔子,很开心。
生:我觉得这个笑并不是嘲笑孔子,而是觉得很高兴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道的事,没有恶意,只是很天真地笑了。
三、学讲故事,感知“辩论”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此刻,《两小儿辩日》的场面你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练习讲故事:
1.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2.小组合作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形式不限。
★派代表讲 ★★分角色讲 ★★★分角色演
3.小组上台展示,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2.出示自学要求:
师(总结):看到他们的表演,我们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两小儿辩论的现场呢。
四、“辩”中思维,升华主题
1.明确标准,准备辩论。
(1)师:大家想在现场辩一辩吗?那该如何辩论呢?
出示:
辩论要求:
1.既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反驳对方的观点。
2.陈述观点要有理有据。
指名读辩论要求。
2.依托文本,现场辩论。
(1)出示两小儿辩论的语言: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两名学生用书中语言进行辩论。
(3)师生辩论。(用上反驳词语“非也、此言差矣”等,并随着辩论的深入,不断加快语速。)
(4)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辩论。3.创设情境,提炼“辩”法。
师:同学们,如果不喊停,这场辩论就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
师采访同学1: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对呢?
生1:我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师采访同学2:他说得很有道理,你同意吗?
生2:我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我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你们看出两小儿的辩论方法了吗?
生:他们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他们的辩论有理有据。
生:两个孩子能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证明自己观点,很聪明。
师:同一个太阳,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会不一样呢?(指名说)
生:第一个孩子是从视觉角度来说的,早上大,中午小。第二个孩子是从身体感受的角度来说的,早上冷,中午热。正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不同。
师:所以在一儿眼中—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在另一儿眼中—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孔子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所以—
生:不能决也。
师:面对两小儿的笑,书上没有写孔子的回应。你觉得孔子会说什么呢?请你在书上写一写。
出示:孔子曰:“。”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术业有专攻,吾确实不能决也。
生:学海无涯,吾需继续学也。
师(总结):正因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的佳话才流传至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背一背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两小儿辩日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解题释题,演故事,悟理,编故事,深度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9d51892728c9b87c5ec62b43e2e0f8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