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2024)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学习测量方法,测量活动,研讨数据,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第3课中,学生发现用手测量的结果不同,导致结果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测量单位“拃”是非标准单位,“拃”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在本课中,学生将选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对课桌、书、讲台进行测量,以解决“拃”等非标准单位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在这一课,学生要使用回形针、小棒、吸管、小立方体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测量教室内课桌、书等物体的长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个读数困难,比如桌子高度相当于7根半小棒高,学生会在如何量化半根小棒高度的问题上犯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描述测量结果,比如“7根多一点”“7根半”“差一点8根”等。
在本课最后的研讨环节中,学生会发现,尽管使用了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工具,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了相同的起点并标记了终点,每一个标准单位也都做到了首尾相连,但是不同物体对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差别仍然很大,这些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只有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时,测量的结果相互比较才有意义。在交流中,学生也会发现,使用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为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评价任务
1.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能测量长度的物体。
2.能仔细观察并选择两种物体进行测量。
3.对比观察用物体和手测量的数据,说出哪种方式更准确。
4.积极参与桌子和书的测量活动。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回形针、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1.分别分析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桌子高度的数据:
(1)聚焦大多数相同的数据,引导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2)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与小立方块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一样吗?
五、课堂小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上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判断题,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上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